投稿    搜索

岗上遗址

2023-07-27       662 浏览

岗上遗址位于阜阳市临泉县,年代为新石器时代、夏商周、汉。

遗址位于村东里许隆起的高地上,当地群众呼其地曰“桃行”,其余部紧靠郭河,水自南向北折向西流淌。岗上遗址与徐时村遗址(其地现属山亭区)隔河相望,遗址南北长约300米,东西宽约200米,总面积约6万平方米。从河岸西侧的断崖上观察,土层中暴露出大量灰层堆积,并夹杂着许多红烧土粒,人骨、兽骨、陶器残片等。“文革”中,遗址遭受严重破坏,在中心部开掘了一条东西向水渠,破土时,发现了许多完整的人骨、陶器、石器、骨器、玉器、松绿石等文物,其中一件人面纹玉饰特别精致,其长3cm,宽3.6cm,用阳线刻划人面轮廓和椭圆形眼眶,眶内刻短线表示眼睛,三角形鼻,口用短横线表示,人面神情含蓄恬静,具有明显的宗教意义。这件人面纹玉饰,不仅为研究史前雕刻艺术,同时也为探索东夷部族的原始宗教提供了宝贵的实物资料。在这个发掘过程中,历时半月,共清理墓葬八座,灰坑一个,开凿探沟一条,获得文物、标本百余件。根据发掘资料分析,此处遗址的年代,最早的属于新石器时代的大汶口文化,并含有龙山、商周等几个不同历史时期的文化堆积,在遗址中采集的含炭标本,经放射同位素炭14测定,其年代距今6000~4000年左右,延续时间约2000年。

岗上遗址经考古专家的发掘、研究,其社会关系是母系氏族社会转至父系氏族社会的阶段,当时的社会意识形态也发生了根本的变化。首先是婚姻关系,它已由族外群婚发展到对偶婚,也就是一个男子和女子在或长或短的时期内,不稳定地共同-。对偶婚的出现,促使了母权制的瓦解,父权制的产生。父系制的确立,是生产力发展的结果。因为此时的农业、畜牧业和手工业均有很大的发展,男子在生产中占居了主导地位,妇女则被排挤到次要的地位。男子凭借经济上的优势,社会地位也随之提高,大量财富集中到男子手中,血统按父系计算。

岗上文化时期的农业生产仍占主要地位,农具较前有了很大进步,农作物的种类也有了增加;畜牧业相当发达,饲养的动物种类和数量增多;手工业已成为独立的部门,制陶技术使用了轮制;陶器有夹砂陶和泥制陶两种,早期以红陶为主,晚期除了红陶外,还有灰陶、黑陶、白陶等,素面陶较多,大部分经过打磨。陶器装饰的显著特点是出现镂孔,这种技法主要见于豆和高柄杯。从征集的骨针和陶纺轮可以看出,原始手工业已有了发展,使用野生纤维和动物毛绒缝制衣着已成为可能。

岗上遗址上迄北辛文化,活动于大汶口文化时期,延续至龙山文化,直至到阶级社会,延续2000多年。它对研究滕州原始社会的晚期诸文化发展序列具有举足轻重的历史研究价值。

2019年,岗上遗址被安徽省人民政府公布为第八批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2019年,岗上遗址列入第八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