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稿    搜索

九华山翠峰寺

2024-05-26       844 浏览

安徽省池州市青阳县境内的九华山,是“地狱未空誓不成佛,众生度尽方证菩提”的大愿地藏王菩萨道场,与五台山文殊、峨眉山普贤、普陀山观音并称中国佛教四大名山。被誉为开创中国僧伽教育史上设立华严大学之先河,成为信众朝礼参学圣地的千年古寺――翠峰寺,就座落在九华后山的朱备镇青峭湾滴翠峰下。

翠峰寺是安徽省重点保护佛教寺院,位于九华山后山的天柱峰景区,“天柱仙踪”为“九华十景”之一。翠峰,也称滴翠峰,最高处海拔1087米,头大尾小,最为奇特。清人陈蔚《九华纪胜》描述:“九华诸峰皆耸身锐首,唯滴翠峰上大下小,苍翠三层,露洗烟消,鲜新可掬。”朝朝暮暮,峰顶烟云缭绕,如凝烟积翠,苍翠欲滴。古寺座落于海拔千米的峰峦翠叠之中,雄踞高台,气宇轩昂。寺院主殿背依滴翠峰,若同一尊庄严的地藏王菩萨卧佛;山门前峰嶂插天,左似达摩祖师座禅,右似两朵争艳欲放的荷苞;天王殿两侧翠竹摇曳生姿,泉水潺潺奏乐。钟鼓声、诵经声迥荡在峰峦叠嶂之中,一派吉祥、和谐气氛。诗云:翠峰华严古刹培道聖,望月竹海曲径结佛缘。

翠峰寺原名“天柱庵”,唐咸通五年(864)始建于天柱峰前。唐末迁建于滴翠峰下,俗称“高舍”。南宋乾道年间,青阳人余志源来此,因折柳溪边悟解禅道,自称“翠峰”,筑舍聚徒讲经,其居便称为“翠峰庵”。清末住持僧普照重建殿宇,有两个大殿和数十间寮房,易名为“翠峰寺”。清光绪二十四年(1898)高僧月霞会同僧普照、印魁、通晓、可安等在此开办“翠峰华严道场”,亦称“华严大学”,专门讲授《大方广佛华严经》。翠峰寺现存寺宇,依然保持古寺风貌。庙廊西壁嵌有清光绪二十八年(1902)所立《开创翠峰华严道场碑志》,是珍贵的历史文物。寺前有一块300平方米的花圃,以中路为界,两边分别存有两块长方形的墙基,可见当年翠峰华严道场的规模之大。庙台东南下坡为数百级石阶,东侧巨大岩石上刻有“华严道场”4个隶书大字,是当年翠峰华严道场的历史见证。

翠峰寺现任主持寂德高僧受九华山佛教协会委托,离开繁华都市大上海,独身进入九华后山。他登遍寺院周围的山峰,观地形察风水,毅然发下大愿:定化全部精力、能力、佛力发展后山佛教圣地,将仅存一座地藏殿的翠峰寺恢复弘扬,成为九华佛教圣山的重要佛教寺院之一,成为诵经、念佛、修行的全国著名道场。

现年71岁的大德高僧释寂德为实现大愿,宏扬佛法,普渡众生,呕心沥血。他为筹集建设资金八方化缘,拖着一条病腿,四处求助。他曾二次因劳累过度住院治疗,但一出医院,继续操心、奔波忙碌……5年来,大德高僧寂德以佛的慈善之心,诚恳之举,感动了众多各方人士,善款、善心、善力、善物纷纷而至,募集资金近千万元。他还主持修建了从后山脚下可直达至寺院“天王殿”的汽车道路。这不仅为恢复寺院建设和朝圣者带来了便利,更是造福一方,为当地乡民开通了发展至富之路。

大德高僧释寂德主持制定了全面恢复、发展翠峰寺华严道场的宏伟目标和规划。目前,“天王殿”、“念佛堂”、“吼狮堂”、居士楼、客堂等建造完毕,自来水、照明、通讯等基础设施己正常使用,闭关堂、放生池、寺院道路及变电站等尚在建设中。“天王殿”内供奉未来佛弥陀佛、韦驮菩萨、和四大天王全身塑像;“念佛堂”内塑有西方三圣、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全身站立佛像;“吼狮堂”内供奉佛祖释迦牟尼佛、南无大智文殊师利菩萨、南无大行� �贤菩萨全身座像;放生池边矗立着汉白玉雕塑的南无大悲观世音菩萨和童男童女立像;地藏王殿供奉着南无大愿地藏王菩萨、南无大势至菩萨、南无清净大海众菩萨。所述佛像均己“开光”洗礼,极有佛光灵气,供僧人、居士、信徒等众生朝拜。如诗云:菩萨慈悲心,遨游人世间,众生心诚净,菩提影显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