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稿    搜索

天桥寺

2023-07-29       689 浏览

天桥寺又为半山寺,俗称“吊桥寺”,半山寺古名“翠云庵”,安徽省重点寺院。小庙背依山峰,前临千仞绝壁,险峻异常。半山寺庵瓦舍5间,正中三开间为佛殿,两边为僧人住房。殿前为室内走廊,下装板壁,上安玻璃,可凭窗远眺。走廊东西各开一扇小门供出入,是步行游天台往来的咽喉要地。

0结束以后,九华山的佛教慢慢有了复苏,到一九七九年,九华山佛教协会正式恢复活动。然而翠云庵气象仍旧奄奄,九华街的大庙尚待修葺,天台一线天台寺、拜经台等因有地藏菩萨遗迹,也比翠云庵更早提上九华山佛教协会的修建计划。但翠云庵前边的小道是闵园通至天台的必经之道,故而在庵西侧先修一座木桥,以供行人便利,佛协也派出家人暂且住在这里。文革后在翠云庵住的第一个出家人是圣宝,随后是圣光。一九八四年十二月三十日,安徽省政府确定九华山的三十座寺院为省级重点寺观,其中有翠云庵,因之一九八五年九华山佛教协会把木桥改为石桥,与石级小路谐调起来。圣光之后是义成,义成之后是道隆。

吊桥庵在天台山的山腰处,吊桥原为木桥,1985年九华山管理处重建长15米、宽2.5米、高3.7米的单孔石拱桥,横跨两峰之谷,上挂岩壁,下临深渊。吊桥桥面即为吊桥庵长廊,庵建在桥上,桥建在庵内,故名吊桥庵,有石砌栏杆相护。寺横立桥东,原有瓦舍5间,正中3开间为佛殿,南北两端为僧房和斋堂。1998年拆旧舍重建殿宇,民居式,马头墙,2层楼,建筑面积402平方米。远观吊桥寺,有“桥飞跨,寺悬挂”之意象,即为正如民谣所说:“来到半山坐一坐,再行五里天上天”。

现庵为二层民居式建筑,庵旁岩壁上镌有“江南第一山”石刻,为民国时期安徽省省长许世英所书。吊桥庵四周峰峦环抱,怪石峥嵘,山溪潺流。清宣统时96岁圆寂的法龙和尚,肉身不腐,曾供于寺内。法龙(1812-1909)。清嘉庆时出生于河南省一个不太富裕的家庭。生来带有暗疾——腋臭。中原一带,人们最讨厌这种病。他便遭外人歧视,也不为家人所容,从小就出了家。咸丰年间,法龙到九华山,在寺庙习禅。在六十多岁时创建了这所翠云庵。

吊桥庵因为其独特而险要的建筑成为九华山一景。过吊桥,石级陡峭,”通天云梯”考验着行人脚力。过云梯回眸北望,山色苍茫,气象万千。那云雾忽地从坡谷涌起,一刹那整个山峦一片;突然间山风吹来,云消雾散,闵园区的村庄:落星星点点。那小狮子峰在云雾中时而昂首,时而伏踞;”云门峰”风动云涌,时隐时现。那块巨石上裂纹弯曲,形似关刀,传说是关羽当年所携的”青龙偃月刀”所化。

半山寺周围万木葱茏,碧云堆翠,西有打鼓峰,北靠狮子峰,东有关刀峰(关刀峰即关刀石,由观音寺、拜经台等处眺望,巨石突兀,上裂纹弯曲,形若关羽“青龙偃月刀”)。近处还有古老的石雕三级浮屠。俯视可观闵园全景。这里多云海奇观。有时云絮如绵,滚滚无声,伸手可以掬取。烟涛茫茫,云幕下笑语喧哗,唯闻其声,不见其人。有时阳光灿烂,照耀得云海上闪出细雨霏霏,变化无穷,平添佳兴。由吊桥再拾阶而上,至祝福楼,在此小憩时,西望鸽子峰,峰下一松挥臂迎客,酷似黄山迎客松。北看壁虎吞石、青蛙朝客,栩栩如生。再上,见摩岩石刻:“渐入蓬莱”、“为善为宝”、“南无阿弥陀佛”。上几阶即至观音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