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稿    搜索

宝应宁国寺

2023-03-04       1202 浏览

宝应县宁国寺始建于唐贞观十一年(637年),由无尘和尚开山,原址在县城叶挺路东首,名为宁国教寺,后

易名宁国禅寺,迄今1368年。历代僧、官多加修建。据史料记载,宁国寺规模宏大,大雄宝殿匾额为唐代大书法家颜真卿所书。寺藏明万历铜钟,前后共6处,殿堂楼阁数百间,有“跑马关山门”之说。寺后有千佛楼,主供释迦牟尼,楼内每根梁柱上雕刻的多尊佛像,形态各异,组成千佛绕毗卢的场面。清道光六年,大雄宝殿毁于大火,近百年来屡遭天灾-,古寺濒临灭迹。

1993年3月,宝应县人民政府决定在原城隍庙、万寿庵旧址上又重建宁国寺。建设规划范围,北起县城东门大街,南至新建巷,西起张仙庙桥,东至安宜南路,面积约40000平方米。其布局分为三区一带,即:中部这寺院建筑中轴线及参观游览区,东部为天王

殿、钟楼、东配殿及外围仿古建筑群,西部为鼓楼、宝塔、戒坛、讲经堂、西配殿、斋堂及生活区。至2005年,已新建天王殿、藏经楼、东部仿古建筑群及大雄宝殿、玉佛殿、罗汉堂。天王殿西侧门额“海会云集”为台湾弥勒内院住持兼常州天宁寺住持宽裕法师所题。大雄宝殿匾额由原全国政协副主席、佛教协会会长赵朴初题写。

宁国寺 正在依照规划,通过寺院自筹,信众捐募,逐步实施建设南山门殿、祖堂丈室、钟楼、鼓楼、讲经堂、斋堂、戒坛、佛教文物馆等,最后兴建宁国塔,规划高度63.7米,取意为宁国寺始建于637年。目前,宁国寺已成为宝应规模最大、香火最旺盛的一座佛教寺院,每年接待游客数十万人次,且逐年增多。

走进历史悠久的宁国寺,只见这里的殿阁上盖金色琉璃瓦,重檐飞角,气势雄伟,殿内梵音悠扬,幽香萦绕,沁人心脾。寺内有千佛楼、蝴蝶厅,有红木雕直径1.2米的镯金蟠龙柱8根,以及汉白玉浮雕释迦佛八相成道图等珍贵文物,世所罕见,尤为珍贵。据法师介绍,寺内现在藏有两口大铜钟,每年除夕夜,这里都吸引许多市民前来撞钟,祈福来年吉祥。听说本报与市宗教、旅游部门开展最具特色祈福撞钟处评选活动,寺院对此表示支持,决定2008年新年之际与全市其他寺院联动,开展撞钟祈福活动。

镇寺之宝

据说在抗日战争时期,当时中国佛教协会会长太虚大师应政府的请求,组团前往印度等国家访问时,得到了印度总统圣雄甘地和总理尼赫鲁的接见。印度国为了表示和中国结为友好关系,特别向太虚大师一行赠送了当时的印度国宝佛祖舍利。此宝后收藏于台湾秀峰山弥勒内院。2004年,弥勒内院住持宽裕长老应家乡宁国寺明波长老之请求,特分出一份佛陀舍利在宁国寺供奉瞻仰。在友人精心安排下,我们有幸进入了宁国寺瞻仰供了奉着在此的如来佛祖的真身舍利的佛殿。

千年古刹!宝应宁国寺的历史传说

千年古刹!宝应宁国寺的历史传说

01

据县志记载,宁国寺始建于唐贞观十一年(637年),由无尘和尚开山。原名宁国禅寺,后易名为宁国教寺。原址在大新桥东、叶挺路北侧。面临大街背倚城墙,前后共六进,寺房计数百间,有“跑马关山门”之说,乃淮东一大名刹。明朝时士子儒生读书其中,入寺则书声梵音洋洋可听。清兵入关后,因其规模宏阔常为过境和驻防兵士所据。“不幢幡而旌旗,不钟鼓而刁斗,不梵语而饶歌”、邑人刘中柱曾为之慨叹。清道光六年一场大火,颜鲁公所书宁国寺额亦随之焚毁,令人扼腕,选近百年来遇人祸屡遭天灾,古寺日渐凋敝。解放后改建为大众电影院,所剩殿宇陆续拆毁,仅剩一座蝴蝶厅,如今已破败不堪。

千年古刹!宝应宁国寺的历史传说

02

1998年,县领导部门对宁国寺迁址重建规划又作了调整,把原定占地面积扩大一倍,增加到一万平方米以上。东自安宜南路,西至回龙巷,北起东门大街,南临宋泾河的范围全都划入新建的宁国寺。于是,以新建大雄宝殿为先导,逐步完善的计划开始紧张有序地实施。明波、贤愿、天乐、高僧大德在抓好以寺养寺的经营管理同时,八方结缘到处募化,大力筹措资金。本邑居土信徒也纷纷慷慨解囊鼎力资助,同为添砖加瓦。

千年古刹!宝应宁国寺的历史传说

03

施工期间,工地的机器声和佛事的诵经声此起彼伏,挥汗如雨的工人与静默礼佛的僧侣隔窗相望,交织出僧俗同忙共建宝刹的兴旺景象。 一日,我正与老憎谈经,忽闻重物落地声,急忙跑去观看,是一人从大雄宝殿顶部脚手架上坠落,旋即被送往县人医抢救。很快消息传来,此人竟然毫发无损,如此不幸中之大幸人皆称奇。大雄宝殿土建完成后,接着是正中的释迦牟尼像、两边的十八罗汉像和背后的观音海岛等雕塑制作及绘彩装金。同时,大殿东侧的藏经楼、环绕古寺的临街仿古楼群的建设和僧舍等设施的修缮,一直忙碌到新世纪第一年的盛大庆典举行之时。

特邀编审:徐 文

编 审:周宏海

作 者:梁鼎成

本文系晚安宝应(ID:waby2019)出品,宝应生活网经授权发布。

宝应宁国寺攻略
千年古刹!宝应宁国寺的历史传说
千年古刹!宝应宁国寺的历史传说
千年古刹!宝应宁国寺的历史传说:01据县志记载,宁国寺始建于唐贞观十一年(637年),由无尘和尚开山。原名宁国禅寺,后易名为宁国教寺。原址在大新桥东、叶挺路北侧。面临大街背倚城墙,前后共六进,寺房计数百间,有跑马关山门之说,乃淮东一大名刹。明朝时士子儒生读书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