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稿    搜索

旧镇紫薇山

2023-08-07       696 浏览

“山不在高,有仙则名”,唐朝诗人刘禹锡在他的名篇《陋室铭》里留下了脍炙人口的佳句,读来朗朗上口,意蕴深远。位于闽东南富庶宝地之一隅的漳浦乌石紫薇山,正是刘禹锡这一神来之笔的真实写照。自古以来,此山地灵人杰,钟灵毓秀,可谓一方宝地。

从漳浦县城往东驱车约20公里,来到了有着“千年港口古镇”之称的旧镇,进入乌石妈祖旅游区,与紫薇山的亲密接触便从此开始。紫薇山又称龙山,位于乌石北侧,山上奇峰挺秀,怪石嶙峋,有紫薇、鹊石、双剑诸峰。紫薇山区土地富饶、民丰物阜。勤劳的乌石人,用自己的双手,种植出新鲜的蔬菜、饱满的稻米,还让漫山遍野变成水果的天堂。在这里,荔枝红、香蕉绿,甘蔗节节高、桃李满天下。都说“秀色可餐”,在紫薇山,“秀色”真的是可以“餐”,最让人垂涎欲滴的还得数挂满枝头的沉甸甸的荔枝果。无论是村前屋后,还是山道两旁,你总能见到千千万万的果实在微风中轻轻点头。明万历年间,紫云寺九云法师也曾在紫薇山大量培植荔枝果树。另据《福建通志》记载,漳州盛产荔枝,而漳浦为最,主要产于乌石紫薇山中,“相袍紫”、“马上娇”等出自乌石的荔枝品种,因“味甘色丽,实大核小”,被隆庆皇帝列为贡品。在众多的荔枝品种中,乌石荔枝属上乘之品,因而享有“荔枝皇后”之美誉。

荔海环抱、藏风聚气的乌石紫薇山,自古以来就是儒家、佛家、道家等多种文化包容并蓄、和平共处的圣地。如今在紫薇山南坡方圆不足1平方公里的范围内,就有文昌宫、王公庙、紫薇寺和乌石妈祖天后宫等寺院,如此集群的宗教活动场所,确实让人叹为观止。

从乌石天后宫的右后方往山上走,踏着石阶依山势蜿蜒而上,奇形怪状的大石随处可见,一座奉祀东晋孝武皇帝宰相谢安的“王公庙”就坐落在乱石林立间。王公庙又称惠王庙、谢东山庙。公元383年,已经统一黄河流域的前秦皇帝苻坚亲率百万大军,水陆并进,进犯东晋,欲图以疾风扫秋叶之势,一举荡平东晋,统一南北。强敌压境的生死关头,以谢安为首的东晋主战派奋起护国。经谢安举荐,谢安之弟谢石、谢安之侄谢玄率北府兵8万御敌,在淝水大败苻坚大军,留下了中国战争史上以少胜多、以弱胜强的经典战例和“八公山上,草木皆兵”及“风声鹤唳”、“东山再起”等成语典故。淝水之战使东晋转危为安,并形成南北朝长期对峙的相对稳定局势。后人为了纪念谢安的功绩,建庙奉祀。谢安在历代被褒封为广惠尊王、护国尊王、广惠圣王、显济圣王和广应圣王等。据《漳浦县志》载,唐朝开漳名将陈元光自光州固始携香火到漳浦建庙,所率将士五十八姓共同拜祀谢安,此后漳浦乡里很多地方都建有王公庙。在王公庙的正殿,如今仍有“广惠威严,建漳功勋垂青史;尊王显赫,治国德才贯千秋”对联应之。

距王公庙约30米处,有一座奉祀“ 文昌帝君”的文昌宫。文昌宫始建于元末明初,当时民间普遍开办私塾,因而建宫奉祀文昌帝君,以求魁星高照、科场得意。后因废私塾,紫薇山文昌宫无人奉祀,因年久失修而倒塌,但遗址尚存。1998年初,在福建寿僧释妙智法师的倡议下,文昌宫在明代紫薇书院的旧址上进行重建,释妙智亲自把锄奠基。经三年多的努力,文昌宫最终揭开神秘的面纱,与世人见面。它宽13米,深12.5米,美轮美奂,为双层殿宇建筑。立足文昌宫,远眺东南,蓝天碧水尽收眼底;俯瞰周遭,荔林蕉海,满目怡人。

在王公庙的右边,一座始建于南宋绍兴十三年(1 552年)的紫薇寺,由高僧希可创建,至今已有近五百年的历史,名声远扬海内外,香火旺盛。紫薇寺从两块巨石中心构筑佛殿,左右以天然石洞为室,寺内建有僧舍、斋堂、大雄宝殿、地藏殿等基础设施,寺庙总建筑面积达2000多平方米。

一叶知秋,从目前紫薇山上保留下来的各种历史遗址和寺庙布局来看,可以想象,紫薇山当年必是一派“桃花李花紫薇花,百花盛开;佛家道家文章家,家家争鸣”的繁荣盛况。

历史上的紫薇山,响彻云霄的不只是晨钟暮鼓,还有朗朗书声,因为它还是历代有志之士的求学之处。明中期,紫薇寺旁建起了紫薇书院,由名师和高僧讲学授课,致力培养人才。据《漳浦县志》及石碑记载,仅明、清两代在此读书并中进士的就有17人,其中11人为乌石林氏,乌石林氏还出了举人25人、贡生33人、科举仕宦80人。紫薇山人才荟萃,甲第蝉联,明嘉靖三十八年(1559年),从小在紫薇洞刻苦读书,晚上经常到紫薇寺借光阅读的林士章高中进士,殿试一甲三名。探花及第后的林士章先后被授予翰林院编修、国子监司业、国子监祭酒、礼部左侍郎、礼部尚书等多种职务,深得万历皇帝的敬重,万历皇帝特赐林士章御书“忠爱”匾额,至今在漳州香港路仍留有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探花坊”大型石牌坊。林士章的功成名就,让紫薇书院、紫薇洞更加誉满闽粤,名扬全国,成为求取功名、修身养性的圣地,各地学子、名人来此者络绎不绝。

在紫薇寺的旁边,有一个以巨石为顶的紫薇洞,洞口向南,洞深6米,宽5米。从洞左侧两石夹缝中拾级而登,曲径通幽,进入洞内后便豁然开朗。站在洞顶远眺,群山环抱,江岸景色,尽收眼底。由于历代涉足紫薇洞的文人墨客多如恒河沙数,紫薇寺也留下了众多的历史文化遗迹。在紫薇洞洞口石壁上,刻有“紫薇洞”三字,为明嘉靖二十八年漳浦县丞林文相所题。洞中有石碑,刻有《冬游紫薇洞记》及黄琮诗文。在紫薇寺右侧,还刻有行书“乌石山水秀,紫薇别有天”。明代闽南武英殿大学士黄道周在紫薇寺讲学时所题的“白云深处”、“佛法无边”、“惜阴”等石匾,弘一法师云游紫薇寺时留下的“洗心”石刻等,都保存至今。民国时期福建省主席刘建绪为表扬乌石捐献抗日资金,参观紫薇寺时也撰联:“天地生成真佛境,江山毓秀照禅心。”种种的题刻,笔力遒劲,古朴典雅,是历代文人雅士留给紫薇山的一笔宝贵的文化遗产。

紫薇山不仅是林士章等文人雅士的读书之处,也是坐化为福建唯一一尊肉身和尚的“妙智法师”生活过的地方。妙智法师俗名蔡松苍,曾在紫薇寺当住持。1996年,当时109岁、身染疾病的妙智法师来到紫薇寺,住在西侧僧舍,在人们的护理和自身调养下,奇迹般地康复了,一时传为佳话。2001年,妙智法师还被评为“全国第五届世纪健康老人”,名列年龄榜首,台湾孔孟学会会长陈立夫为其题赠“超世人豪”墨宝。2003年,116岁的妙智法师圆寂,几年后尸身仍不烂不腐,被塑成金身供世人瞻仰。在乌石期间,妙智法师慈悲济世,热心公益,乐于济困助学、赈灾助残、收养弃婴和植树造林等,遇有穷困者前来治病,妙智法师不但分文不收,还经常自己垫付药费。无论是宫庙院落、摩崖石刻,还是文人雅士、僧儒政客,都成为紫薇山的一张张名片。

乌石紫薇山,取天地之灵气,吸日月之精华,群贤毕至,众神拱照。无数的文化瑰宝,必将凝缩成一颗璀璨的明珠,永远闪耀于海峡两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