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稿    搜索

徽饶古道

2023-08-09       320 浏览

徽饶古道始建于唐代,均用长约4尺青石板条铺砌而成的,由长江以北通往徽州、饶州等地的客商必经之道,故被称“古徽道”,“徽饶道”即属旧时的“国道”。

徽饶古道穿越是徽道的其中一段,全程15公里左右,由于年久失修,现在尚未完全开发,沿途断崖峭壁林立,崇山峻林,自然风光秀丽,适合初级户外爱好者的穿越体验。

最佳徒步线路:休宁县汪村——桐子岭——连坑——石屋坑——塘窟——婺源沱川——理坑——白石坑——虹关——岭脚(耗时约13小时)

一条斑驳的古道,纵横深山老林,贯穿阡陌乡间。它就是徽饶两地文化中的亘古大脉——徽饶古道。历史上,徽饶古道又称“徽州大道”,始建于唐代,自皖南歙县城起,从休宁至婺源,最后蜿蜒而达瑶里,全长百余公里,路面皆由长约4尺青石板条铺砌而成,未经任何人工雕凿。

在交通闭塞的古代,这条徽饶古道相当于现在的“国道”,在当年的地位与徽杭古道相当,是古代徽商入赣的经商要道。近些年,它们却渐渐湮没于山林和历史之中。但古道的风采依旧,一峰一景、一水一色,处处有传说。

据《婺源县志》载:婺诸水俱入鄱阳湖,惟此山水东流入休达浙,故名浙源。早在春秋时期,浙源便是吴楚两国的划疆之地,徽饶古驿道穿境而过,被誉为“吴楚锁钥无双地,徽饶古道第一村”。

到了浙源当然要上浙岭,寻访千年古驿道,探秘巍巍浙岭关。

要知道,徽饶古道浙岭段,是整个古驿道中保存最为完好的一段。

浙岭,由五龙山逶迤而来,峰峦相接数十里。北宋权邦彦诗称之为“巍峨俯吴中,盘结亘楚尾”。在距离安徽休宁地界仅数十米的地方,一条透射着古朴神秘的古驿道从湿漉漉的山林中悄然伸出。长满了苔藓的古驿道很荒凉,进退之间似乎有一种变通古今的奇幻。

“吴楚分源”界碑向西的驿道旁有一古迹,名为“堆婆冢”,遗留着一个感人的传说。相传,古代婺源有一位姓方的老太太,无儿无女,她决心行善积德,便把家安在了巍巍浙岭之巅,每日打柴烧茶,专供来往行人解渴。老太太去世后,人们便把她葬在了浙岭之巅,路人感其恩惠,拾石堆冢,以报其德,久而久之,古墓便由石块堆砌而成,故名“堆婆冢”。

“江南第一樟”虹关古樟 伫立村口看透世间变幻

从浙岭下来,石阶呈S型,两旁树茂林翠,每隔一段山路就有一个歇脚的古驿站。

下至半山腰时,进入徽饶古道的另一段——新岭。这是一条连接浙岭和岭脚村的古驿道,全长约3.5公里。

新岭,是相对于浙岭老岭而言。徒步约40分钟,即来到岭脚村。走进村子,这是一个徽派建筑的古村。村口有一株树龄超过500年的古樟树,没有树心,树身也不完整,只有南北方向的树壳。据讲,年前一场雷火,将树烧毁,没想到来年开春时,竟奇迹般地长出了新枝嫩芽。

浙源多古樟,在与岭脚村相接的虹关村,还有一株更为知名的古樟——虹关古樟。

自南宋起,虹关村就是“徽饶古道”进入江西后最大的村落,有“徽饶古道第一关”之称。这是一个静谧的山村,田间有村,村后有山,山上古树浓荫;村前有水,水倚田园……整个村落嵌于锦峰秀岭、清溪碧河的自然风光之中。

村口傲然屹立着一株冠如巨伞、遮天蔽日的千年古樟,树高26米,胸径3.4米,冠幅达3亩,有古诗赞曰“上树摇荡凌云烟,下根磅礴达九渊”。这就是被誉为“江南第一樟”的虹关古樟。在虹关村,与古樟同具盛名的还有一段徽饶古驿道。

古驿道全由青石板铺成 ,构成了村中一道亮丽的风景。驿道沿途有“鲤鱼跳龙门”景。清乾隆年间,虹关村的墨业大师詹方寰以此景为题,创制“龙门墨”,正面刻“龙门”金字,背面是鲤鱼跳龙门图案。由于墨好又蕴含吉兆之意,龙门墨曾经畅销天下。在村中古驿道的许多石阶上,还残存着被车轮磨成的凹槽,它是古道当年车水马龙的历史佐证。

景点位置

江西省婺源县境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