泰和观音禅院,原名泰和庵。小地名叫“苍龙吐珠”,系风水宝地。这里风景幽静,空气清新;两山环抱,一径独出;门前古樟蔽日,后山枫林成片;院内梵音缭绕,钟鼓长鸣。为弘扬佛教文化,满足佛教信徒的宗教生活以及大众文化休闲的需要,泰和观音禅院于2003年开始扩建改造,累计投资8000多万元进行修缮改造,全新面貌的泰和观音禅院于2007年10月面向世人全面开放。目前泰和观音禅院是江南地区综合规模最大的寺院之一。景区现已初具规模,客源稳定,年接待游客、香客约10万人次左右。
泰和庵始建于晋代,初建台,后改为庵,历代香火旺盛。如今的泰和观音禅院是中南地区赫赫有名的佛教文化圣地,建筑面积有1万多平方米,土地使用面积约48亩,尼众数十人。仿古式的主体建筑,依地势起伏而架构,中轴线上,天王殿、钟鼓楼、大雄宝殿、大悲殿、法堂、藏经阁等仿古式礼佛宏愿圣地。逐阶而上,层叠高耸,气势雄伟,雕刻精细,栩栩如生;民居式的附属建筑,傍山形蜿蜒而平砌。左右两侧,三合院、五观堂、居士寮、客堂等静心禅思、夙兴夜寐的场所,错落有致、朴实无华。合理的布局,肃穆的氛围,使古老的泰和庵呈现出胜于以往的兴盛景象。高规格的建筑,佛缘精深的僧尼、信众,秀丽的自然景光,多姿多彩的地域文化,崭新的泰和观音禅院,必将依佛的意愿为萍乡的稳定、繁荣和发展作出应有的贡献。
温馨提示:泰和寺位于萍乡西郊里善村,从城南汽车站坐萍乡至麻山客车至井冲右拐便能到达
▲网友在网红打卡地拍照。
位于惜福镇的百福香园,园区内文物古迹众多,不仅有千年古寺百福庵和三个古老的石窟:萃元洞石窟、草芳斋石窟和不其山石窟,这里还有一座现代文物百福渡槽。
▲百福渡槽横跨整个山谷。
渡槽建成于一九八零年,由于当年崂山水库水量稀少,需要将书院水库的水引到崂山水库,也为了便于灌溉附近村庄的菜地和果园,村与村之间合作,用石头和水泥浇筑起了这座渡槽。
▲渡槽北面的槽体上镌刻着“百福渡槽”。
在那个条件艰苦的年代,建造所用的石头全部都是由人力使用手推车运送的,而且这座长约180米的渡槽内部没有一根钢筋,都是用竹坯子代替的现在,这种渡漕已很少被保存下来了,在山东也仅剩下少有的几处,但保存如此完整的也仅有此处。
▲火爆网络的百福渡槽网红照片经典模板。
盛夏时节,翠绿的藤蔓覆盖着渡槽的一孔孔桥洞,有网友在渡槽北边第二孔桥洞拍摄照片传到网络,引起众多网友的围观,现在每天都有惜福镇周边的游客来到百福渡槽,在第二孔桥洞拍摄照片上传朋友圈,这里已成为网友的网红打卡地。
▲游客坐在百福渡槽第二孔桥洞处留影。
▲保存完好的渡槽长达180米。
-END-
内容来源/青岛日报、青岛新闻网
值班编辑/sunny
泰安 · 岱岳,古老的大汶河静静流过,涟漪层层见证着时光的穿梭、岁月的更迭……
大汶口文化,公元前4300年至公元前2500年。因首先发现于山东泰安大汶口镇,遂将以大汶口遗址为代表的文化遗存,命名为“大汶口文化”。大汶口文化的发现,使人们对黄河下游原始历史文化的认识,由4000多年前的龙山文化向前推进了2000多年。
★ 红陶兽形壶★
1959年出土于山东泰安大汶口遗址,现收藏于山东省博物馆,被誉为“镇馆之宝”。此壶高21.6厘米;夹砂红陶质,通体施红色陶衣;呈猪形,好像正在张着嘴巴向它的主人乞讨食物。全器构思巧妙,造型生动,其憨态可鞠的生动形象饶有趣味。
陶器是大汶口文化最具代表性的手工制品,大汶口文化遗址出土了1000多件精美的陶器,陶器的制作无论是原料的选择还是火候的掌握,无论器形的塑造还是图案的装饰,均已达到相当高的水平。
◆◆◆
彩陶钵,泰安大汶口出土。盛食器。色彩艳丽,纹饰抽象扩张
◆◆◆
彩陶鼓,泰安大汶口出土。乐器
◆◆◆
云雷纹彩陶釜,泰安大汶口出土。盛食器。器体庞大,上部施红色化妆土,用白彩色边,绘云雷纹
◆◆◆
波折纹彩陶器座,泰安大汶口出土。应该是放置圆底的类似釜,尊,壶之类
◆◆◆
八角星纹彩陶豆,泰安大汶口出土。斜口沿面绘白色彩地,其上用褐、红等彩色绘出半月形与若干竖线段相间组成的图案,腹部用白彩在深红色陶衣之上绘五个方心八角星状纹样,这是一件典型的大汶口文化彩陶器
◆◆◆
网纹彩陶壶,泰安大汶口出土。盛酒、水器。侈口,圆腹下收为平底。颈部对称置两环耳。器表施红陶衣,肩部绘黑彩网纹
◆◆◆
彩陶壶,泰安大汶口出土。表面光滑如同瓷器,五瓣花纹饰精美无比
◆◆◆
彩陶杯。泰安大汶口出土。圆筒形,深腹,平底。腹部一侧置一上翘形鋬手,鋬端呈锯齿状。口沿下绘黑色宽带网纹一周
◆◆◆
彩陶背壶,泰安大汶口出土。盛水器。这件背壶小巧玲珑,也许是巧手的父亲给自己的乖女儿亲手制作,也许是小伙子送给心爱的女孩的礼物。细细的绳子系住,斜跨在少女腋下或者双肩背在身后,夕阳西,春水边,少女款款走来,多么美妙和谐的情景。
◆◆◆
红陶三足折腹鼎。泰安大汶口出土。炊煮器。大环形钮的盖子,小口折腹的器身使热量不易扩散,既节省能源,又增加容器的容量,下承三扁凿形足的支撑,使该器更加合理
◆◆◆
红陶实足鬹。大汶口出土。水器。直颈、鼓腹、三凿形足,略翻的口沿对称凹陷呈8字形,微扁的折腹处与颈之间由一绳状鋬相连。整器造型独特、挺拔
◆◆◆
橙黄陶袋足鬶,泰安大汶口出土。水器。上面的鬶是实足的,再来个袋足的,这个造型真奇特,在同期器物中少见。不知是为了好看,还是为了增大受热面积
◆◆◆
白陶三足盉,泰安大汶口出土。酒器。高15.8厘米,侈口、粗颈,颈略高,腹壁凸处饰一周凸弦纹,肩侧装斜向上翘的管流,平底,三角形矮凿足。陶质细腻、洁白
压轴出场:
白陶单把杯,泰安大汶口出土。高10.2厘米、口径10.2厘米、底径8.6厘米陶色洁白,似有象牙质感。
这杯子拿到现在也可以称得上是潮人单品,看来跟岱岳人谈时尚,得追溯到5000年前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