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稿    搜索

官堌堆遗址(刘邦登基台)

2023-08-25       508 浏览

官堌堆遗址位于定陶县仿山乡姜楼村南520米。20世纪60年代,人民公社组织附近的大队社员拉土垫地,使该遗址受到严重的破坏。现存堌堆四壁陡峭,底部南北30米,东西15米,高8米。文化层暴露十分明显,有灰土层,烧土面,蚌壳坑和灰坑等,文化内涵十分丰实。

建国后,中国科学院考古研究所,省考古研究所,山东大学考古专业的部分师生多次来此地考察,并在此发现和采集了新石器时代和商时期的大量遗物。大量的鹿角化石、野生动物骨骼、牙齿、打制粗糙的石器、磨制精美的石刀、石斧、石镰、有明显的使用痕迹的蚌镰、蚌刀,尖锐锋利的骨针、骨锥、骨镞,造形规范的盆、碗、罐、鬲、瓮、器盖等大批陶器残片,均属新石器时代至商周时期的遗物,同时也说明了这儿是一处古代大型的村落遗址,距今已有四、五千年的历史。这些遗物是历史的见证,对于研究黄河中下游,特别是鲁西南地区的文化面貌、文化特征、族属、社会性质、生产力水平具有特别重要的参考价值,提供了真实的实物佐证。这些珍贵遗物的出土和发现,充分证明了在远古时期,我们祖先就在这块土地上辛勤耕耘,繁衍生息,创造着人类文明,展现了一幅社会在不断前进的历史画卷。

西汉初期,汉高祖刘邦在此登基做了皇帝。据《定陶县志》记载:“受命坛在城西北十里许,汉高帝即位于氾水之阳,既此,高阜犹存,今名官堌堆。”又据《曹南文献录》记载:“济阴(既定陶)县汉祖坛,在县(当时县城在左城)东北二十里,汉高帝五年既位于定陶氾水之阳,故立坛。”司马迁的《史记》上也有记载:“刘邦既皇帝位于氾水之阳。”解放前夕,堌堆之南曾立有清代石碑一能,镌文曰“汉高祖受命坛”,今已失。

汉王五年(前202年),刘邦在阳夏(今河南太康)追到项羽,并派人约韩信、彭越前来会师,但韩信、彭越故意误期不到,致使刘邦孤军作战,在堌陵(今太康西)被项羽打败。刘邦一方面整军固守,另一方面为了争取韩信、彭越的支持,答应他们打败项羽后,把从陈县以东到海滨的土地封给韩信,把睢阳以北到谷城的土地封给彭越,又派人劝降了项羽的大司马周殷,并在政治上提出了“约法三章”的主张,得到了人民的拥护,刘邦有了可靠的基础后,与韩信、彭越、周殷等会师垓下将项羽包围,在四面楚歌中,项羽自刎乌江,历时四年的楚汉战争,以项羽的失败而告终。

楚霸王项羽乌江自杀后,汉王刘邦平了西楚,并依张良的主意,用安葬鲁公的礼节埋葬、祭祀霸王。鲁城投降,遂后挥师定陶。公元前202年正月,韩信、彭越、英布等诸侯-,共尊汉王刘邦为皇帝,此意正中刘邦下怀,遂召集群臣,假意推辞道:“寡人闻古来帝号,只有贤王可当此称,虚名无实,殊不足取,今诸侯王乃推本王,本王乏德,岂敢收此尊号。”群臣齐声道:“今大王威加四海,德比天高,诸侯王怎能与您相比,他们只能称王,您做皇帝当之无愧。”

刘邦假意推让再三,然后说:“要是诸侯一定认为这样好,对国家有好处,我只好答应了。”众臣选择吉日,制定仪式,准备登基大典。

汉王五年(前202年)十月,定陶氾水之阳的堌堆上,鼓角齐鸣,旌旗招展,山下数万将士队列整齐,呼声振天。刘邦在重臣的簇拥下,黄袍加身,郊天祭地,正式登基做了皇帝,国号为汉,后来称为汉高祖,立吕雉为皇后,公子盈为太子,建都洛阳,后迁长安。该堌堆也因刘邦在此即位而被称为官堌堆。

由此可知,官堌堆既是一原始文化遗址,又是 汉高祖登基称帝之处,是汉朝兴起的发源地。该遗址1979年被命名为县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992年被山东省人民政府公布为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