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朗书院
"越州文化千秋耀,浦水珠光万古流"。客家文化与当地文化交相融合,成为千年的历史文明积淀。诞生在六万大山的南麓古越州厚重而灿烂的客家文化深深地吸引着我。追溯古越遗风、寻觅客家文化便成为我梦中的理想。一个偶然的机会,走进了浦北的"客家文化村",客家人的历史、客家名人、客家民俗风情、客家生活起居、客家用品以及聚集了客家人文精华的戏曲等,让游人集中感受到客家文化的精彩。可是给我留下最深印象的还是那经历了风雨沧桑,承载着厚重历史的浦北大朗书院。
这是一道古朴的人文景观,既没有古代四大书院建筑气势恢宏的壮阔景象,又找不到院落布局中那种中轴对称,层层递进,给人一种庄严幽深的感觉。这座六万大山中百年书院也无法与主体建筑由大小十九座单体建筑组成、被誉为岭南建筑艺术明珠的陈氏书院相比。后者纵横规整,严谨对称,厅堂轩昂,空间宽敞,廊庑秀美,装饰华丽。在建筑构件上,大朗书院既没有过多地运用木雕、砖雕、石雕、灰雕、陶塑、铁铸和绘画等装饰艺术,又没有脊上鳌鱼正吻和檩梁之间结构紧密、精雕细刻的斗拱。书院通过客家人与当地土著人的文化交融,把中原建筑文化的线条和岭南古越文化的古朴定格在这座百年建筑上,给人以简练、清新的感觉。书院园林结合,景色宜人,坐北向南,属于单檐硬山式砖木结构。设计高雅、别致、美观。抬梁式屋架,梁架不设斗拱,整个书院建筑布局紧凑,庄重古雅,具有岭南古建筑轻巧秀丽的风格。大门上方用长2.5米、宽0.9米的长方形花岗岩石板阳刻有"大朗书院"牌匾。书院布局为三进两厢,为砖、瓦、石、木的传统建筑构造,占地面积约0.333公顷,建筑面积2000平方米。拥有大小教室和教师住房等16间,教室、住房之间有走廊相连,4只天井把三进两厢的建筑分隔开来,书院是浦北县清代兴建的16所书院中保存较完整的两所书院之一,展现了清代时期浦北县教育风貌和岭南建筑艺术。青石灰瓦和天井中百年芬芳的米兰树、梨树,更显得庭院幽雅。正是"碧树葱茏景色幽,百年瑰宝醉君游"。
就是在这座古朴的,普通得不能再普通的庭院中,石勒字碑,木雕楹桂构成了书院的一绝。院内共有方石柱10条,圆型楠木柱4条,全部阳刻有"大朗"字头的对联。观者既可欣赏其秀逸雄健的墨迹,又可揣摩其中蕴涵深邃的美意华章,令人遐思不已,叹为观止。书院大门的两侧用花岗岩石刻有"大成声振尼山铎,朗润文方浦水珠"的楷书字体对联。门联画龙点睛、开门见山地点出了书院的传承关系,大朗书院的铃声就像孔子在尼山讲学时的铃声一样清脆悦耳,这里的文采风华晶莹灿烂恰似举世闻名的合浦水中的珍珠,情景交融,令人称绝。大门走廊的外石柱上勒刻着"根抵在六经、诗书易礼春秋,须撷古人之精华,莫徒分汉宋门户;宾兴先三物,孝友睦姻任恤;但得多士为倡导,庶蔚成邹鲁乡风。"朔民族文化之根、倡孝友睦姻任恤之风,科教兴国、和谐社会,短短的五十个字道出了民族文化的价值取向。"大开珊纲、宏收宝物千枝,要培成管乐奇士、兴我国家出力;朗膜-、撒印道心一片,莫误认陆王宗旨、坠他佛老空谈。"
清光绪二十五年(1899年),建造大朗书院的时候,正是清王朝大厦将倾,山河破碎之际,大门走廊的内石柱上这副对联,冀望了书院的建造者反对空谈、要为国家培养出管仲、乐毅这样的将相奇才的强烈愿望,国家兴亡、匹夫有责,正是这种强烈的民族责任� �使我们这个民族文化源远流长、生生不息。二座屋檐石柱上"大者法、小者廉,治国瞭谐斯,于乡可观王道;朗如珠、润如玉,为学亦若是,何地不出人才。"表达了依法治国和廉政建设的重要思想。"大山乔岳、一览皆卑,海角有魁儒,讵愧追踪邹鲁;朗月清风、何求不是,道心无滞相,好寻乐趣孔彦。"气魄宏大,气韵流畅,融文学手法于说理之中,对"山区飞出金凤凰"的前景寄予了热切的希望。书院的后殿,三面砌墙、梁架不设斗拱,方石柱2条,圆型楠木柱4条,虽不是璀璨殿堂,但石柱上的对联、楠木柱上的楹桂,更衬托出古朴殿堂的文化气息。"大观首在诗书、精性理、擅词章、当求郑孔注笺程朱道学;朗诵如闻金石、媲荘骚、追史汉、要使马班伯仲屈宋衙官。"联中所推崇的求学者必须精益求精、锐意进取、勇攀高峰的精神,更是十分值得当代青少年学习的。"大开广厦、皆先人旧德所遗,若子若孙,登此堂来、莫忘高曾规矩;朗照文星、冀后辈儒风勿替,或耕或读,知为学者、便是党塾仪型。"对联构思精巧、心裁别出、感情丰富、韵味无穷。
"大敞规模、振我家祖泽宗功,居同里、祀同堂、柤豆春秋绵亦叶;朗悬衡镜、蜚他日英声茂实,后立言、先立德、王侯将相兆初桄。"字行之间,充满了前人对后人的殷殷之望、切切之情,也是前人对后人莫大的鼓励和莫大的鞭策。石勒字碑,木雕楹桂使古朴的书院充满着灵气,给这座百年书院带来了生气,使得幽雅的庭院显得更加秀气。
记得黄姚古镇有一个叫"亦孔之固"的城门,意思是"又是一个坚固的城门",有"一夫当关,万夫莫开"的作用。城门有眺望孔和防御-眼,更特别的是它的城门防御功能很强,由两道门构成,外门是用坚固的樟木制成,内门则是用杉木修成圆柱形的木栅门。走出大朗书院,我特别留意了这个书院的大门,书院的建筑构造简练,但是青石板上的门闩洞依然清晰可见,虽然门闩早已不知去向。透过青石板上的门闩洞,看到了一种责任、一种对学子、对未来、对民族的责任。这座在清王朝处在衰世之际用砖、瓦、石、木打造出的书院,与康亁盛世时代由木、泥坯、青瓦所建造的院落、宗祠,形成了强烈的对比,对人们以无限的遐想和深思。
大朗书院基本保存完好。旧址建筑面积约2000平方米,整座书院设计园林结合,高雅别致。在正门上方,花岗岩阴宋体"大朗书院"匾额依然清晰可见,两旁嵌挂有"大成声振尼山铎、朗润文方浦水珠"的对联。院内共有方石柱10条,圆型南木柱4条,全部阳刻有"大朗"字头的对联,在书院的顶梁则雕刻有建院时间。目前,保存完好的"大朗书院"受到八方游人的青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