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蹄寺石窟群位于张掖市肃南裕固族自治县马蹄区的临松山中。东晋敦煌名士郭瑀隐居讲学时开创。属凉州石窟模式。初名“薤谷石窟”,后因现编第八窟(马蹄殿)窟内马蹄迹印而得名。包括马蹄南、北二寺、金塔寺、千佛洞以及上、中、下观音洞七个部分,现存窟龛70余个。各窟群均开凿在马蹄山谷或近水的红沙岩崖壁上,间距2--7公里,各部分有2--20余窟不等,洞窟排列有横向也有竖向,最高的“三十三天”达5层。
马蹄寺石窟群中,以现存的造像和壁画而言,以金塔寺和千佛洞最重要,就其洞窟规模而言,以马蹄寺北寺为最突出。
金塔寺石窟开凿在大都麻乡刺沟内的红砂崖壁上。共东、西两窟,均为平面呈长方形的早期中心柱窟,覆斗顶。中心柱四面分三层开圆拱形龛,龛内泥塑造像。四壁顶部绘壁画。塑像大部为北凉原作,元代重修,壁画有两层或三层,下层为北凉原作,上层为元代重绘。最具特色的是东窟一层龛楣两侧悬塑的飞天,相对作凌空飞舞之势。
马蹄寺石窟是窟群中心。马蹄寺又名普观寺,分南、北二寺,南寺又名胜光寺,现存窟龛无几,多为浮雕及喇嘛式塔;北寺又名普光寺,有大小窟龛30余个,其中以第3、7、8窟为代表,其第三窟为北寺规模最大、结构较特殊的洞窟,又名“三十三天”。该窟分五层,自下而上,第一、二、三层,每层平面平列佛窟五个;第四层列三窟;最上一层为一个窟。窟内平面多方形,人字坡顶,或盝顶四面坡,每窟内正壁开一大龛,每龛内塑一佛,龛外四壁上方影塑千佛,下方绘壁画。该窟由外观看,各层窟的排列似一宝塔,高达数十米。
马蹄寺石窟群是一处历史极其悠久的特色古代建筑遗迹,也是著名的佛教圣地,这里每天都会出现大量的游客和信徒,大家在这里寻求心灵的平和和对人生的感悟,下面给大家分享详细的可玩性分析。
马蹄寺石窟,是中国的佛教重要石窟之一。它位于甘肃省张掖市甘州区以南,计有北寺、南寺、千佛洞、金塔寺和上、中、下观音洞等处。各处相距数公里至10余公里不等。因山崖石质属粗红砂岩,不便雕刻,故绝大多数为泥塑。
马蹄寺石窟是一规模宏大的石窟群体,它包括七个小石窟群,《甘镇志》讲“神骥足迹”。民间传说:天马下凡时一蹄落在了这里的一块岩石上,踩下了一只蹄印。寺院由此而得名。如今这块蹄印石被保存在马王殿内。
马蹄寺石窟群,包括千佛洞、南北马蹄寺、上中下观音洞和金塔寺七个小石窟群。每个小窟群,多的有三十余窟,少的有两窟,总共有七十多窟,马蹄石窟由于历史悠久,同敦煌的莫高窟与安西的榆林窟齐称为河西佛教胜地的三大艺术宝窟。
马蹄寺石窟群是包括马蹄北寺、马蹄南寺、千佛洞、金塔寺、上观音洞、中观音洞、下观音洞等7处洞窟群在内的石窟群,该石窟群始建于五胡十六国时期,最晚持续至清朝年间,由于年久失修,部分石窟已严重损毁,大量造像缺失。
马蹄寺石窟最早建于晋代,是敦煌人郭瑀及其弟子所凿,先为郭的隐居讲学处,后人扩而大之,增塑佛像,鼎盛时期在僧从三百多人,到了时朝永乐年间改名为普光寺,寺内原存的金鞍、龙袍系清代乾隆赐给以御物。
马蹄寺石窟由于历史悠久,同敦煌的莫高窟、安西的榆林窟齐称为河西佛塔胜地的三大艺术宝窟。
石窟群由胜果寺,普光寺,千佛洞,金塔寺,上、中、下观音洞七处组成,共有70余处窟龛。马蹄寺石窟的独特之处在于千佛洞有500多个摩崖佛塔窟龛,规模庞大;金塔寺中大型肉雕飞天,古朴稚雅,为国内所仅有;
普光寺的三十三个天洞,上下5层21窟,宝塔形排列,内有佛殿,外有回廊,共开内外窟龛达49孔之多,造型奇特,马蹄寺环境奇丽,山青,水秀,峰奇,洞异,堪称"四绝"。
马蹄寺石窟群,从东晋郭某和他的弟子在那里开凿以来,历经北魏、北周、隋、唐、宋(西夏)、元、明、清、民国到时下有1600多年的历史了,它是我们甘肃历史悠久的艺术价值很高的文物古迹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