沿由秦入蜀的古金牛道南行,经宁强、利州、剑门关下的古城昭化,经剑阁县城,南至阆中,西至梓潼,有一条以石板铺成的三百里长的古驿道,道路两旁古柏苍苍,铁干虬枝,高拂云天,逶迤莽苍,蜿蜿数百里,云蒸霞蔚,天幕迷濛,人行其中,如入绿色长廊,行者“尽被浓荫裹”,虽是盛夏,也凉爽宜人,暑气全消。《嘉陵江志》载“自剑州以南,尽梓潼县界,古柏千树,皆大数十围,形状诡异”。这条古驿道的绿色长廊,便是被人誉为蜀道奇观的翠云廊。
翠云廊在梓潼境内长达42公里,北起演武铺,南达石牛堡,有古柏覆盖的断断续续的石板路,在七曲山段的悬岩间还可见凌空凿洞的古栈道的一些遗痕。
翠云廊有悠久的历史,传说秦惠王遣张仪、司马错伐蜀经石牛道南行,见其蜀柏苍劲,秦始皇修建阿房宫,就大砍蜀道古柏,致使“阿房出,蜀山兀”。蜀地百姓震怒,朝廷即令沿途百姓大量植树;又传说三国时蜀汉大将张飞,率兵驻守马西(阆中),时值炎热,路上酷热难当,遂令兵士在驿道植树避热;又说张飞率军驻阆中,由于道路崎岖,山势险阻,为不误羽书传递,遂令军士沿途插柏为记,大军过后,柏树成林,故后世有“皇柏”、“张飞柏”、“将军柏”等称呼。
据史料记载,自秦代以来,历经三国、东晋、唐、宋、元、明、清各个朝代,官府倡植,民间捐栽,0严令砍伐,人民群众爱护,翠云廊上的古柏,有的树龄达2000多年,胸围4-6m,仍生机旺盛,碧绿葱茏。
翠云廊名称的由来,是清康熙三年(公元1664年)时任剑州知州的乔钵取的。他在著的《翠云廊.序》中说:“自剑阁南至阆中,西至梓潼,三百余里”明正德时,知州李璧以石砌路,两旁植柏数十万,今皆合抱,如苍龙蜿蜒,夏不见日”。在赞叹时,他将这段古驿道称之为“翠云廊”,并赋诗赞颂:“剑门路,崎岖凹凸石头路,两旁古柏何人植,三百长程十万树。翠云廊,苍烟护,苔花荫雨湿衣裳,回柯垂叶凉度。无石不可眠,处处堪留句。龙蛇蜿蜒山缠互,传是昔年李白夫,奇人怪事叫人妒。休称蜀道难,错莫剑门路”。美丽诱人的山色,露于笔端。翠云廊之名,至今近500年,线路长300余里。
翠云廊上的古柏,历代史书皆有记载,《华阳国志》、《晋书》、《蜀书》、《南朝史迹》、《陇蜀余闻》等皆有记。对古柏的描述,更是不绝于书,流露于历代文人学士骚人墨客笔下,李白有“但见悲鸟号古木,雄飞雌从绕林间”,杜甫有“霜皮溜雨四十围,黛色参天二千尺”;前蜀王衍有“乔岩簇冷烟,幽径上寒天”、“回看城阙路,云垒树层层”。清人张邦伸写古柏形状称“......或如山鬼摩空拳,或如青牛森玉树,或如龙爪拿云出,或如黄葛耸翠盖,铁干不受枯藤缠,虬枝四出盘云岭。”在翠云廊七曲山上,你看那“霜皮黛色高参天”的古柏,的确是挺拔伟岸,风姿婆娑,情态万千,气势殊异,有的如千手观音,有的如层层古塔,有的枝垂如拱,有的如巨龙盘桓;有的似恩爱夫妻,人称“夫妻柏”,有的树干弯曲扁平,外侧如刀,人称“关刀柏”,还有的人称“张飞柏”、“卧龙柏”、“阿斗柏”、“晋柏”等,经过沧桑巨变的数千年,据有人统计,翠云廊蜀道上,今尚存合抱大的古柏约八千株。
翠云廊上有唐玄宗幸蜀闻铃的郎当驿。尚存“唐明皇幸蜀闻铃处”巨型石碑,从石碑北望,可窥剑门山阙;西观卧龙山诸葛寨,收来眼底;俯览,见潼江如镜,曲折东流,江边青烟绿树,平畴万亩。
新中国成 立后,中国0和人民0,大力提倡植树造林,绿化祖国,翠云廊沿途各级党委和人民0,在保护好古柏的同时,坚持不懈地植树造林,梓潼县从1961年起,在七曲山大庙之北10公里,建起了国营林场,面积1.3万多亩,新植柏树为主的各类树木1.2万多亩,使七曲山国家森林公园面积达30000多亩。坚决执行国家林业法规,古柏得到保护,幼林茁壮成长,一个清新美丽的绿色世界,永存人间,走向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