罗家坝巴人文化遗址是国务院批准的第五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999年进行了首次发掘,发现了文化堆积非常深厚的巴人文化遗址,文化堆积为11层,文化层最深达2.75米,涵盖了两汉、周、商、夏、新石器时代晚期。这次发掘,使罗家坝遗址名声大振,并和成都金沙遗址、成都商业街古蜀大型船棺独木棺葬遗址一道,被称为“继三星堆遗址之后古巴蜀文化的三颗璀璨明珠”。至2004年,已发现生活遗址区和墓葬区共2万多平方米,灰坑24处,墓葬23座,这些墓葬具有典型的巴人墓葬特点:集中排列有序,墓向或坐北向南偏东,或坐南向北偏西,均是狭窄竖穴土坑墓,仰身直肢葬,骨骸多数清楚,墓葬与墓葬之间多次叠压打破,时代都为战国中晚期。所有发掘的墓葬都具有巴人墓葬典型的组合器。男性墓葬以兵器为主,有青铜剑、矛、箭镞及陶器釜、罐等,女性墓有纺轮、串珠、玉管等。据初步统计,该遗址已出土青铜器30多件、陶器40多件和数百件陶器残片,许多器物在罗家坝是首次发现。
罗家坝遗址位于四川省宣汉县普光乡进化村,总面积50万平方米。遗址文化堆积丰富,时代从新石器时代、商周时期、春秋战国一直延续到汉代。出土的青铜器包括剑、釜、钺、削、矛、带钩、箭镞等,此外还出土有尊、釜、豆、纺轮等陶器以及各种玉石器。
罗家坝遗址的文化面貌具有典型的地方特色,对于研究古代的巴文化及其与中原文化、楚文化、秦文化、蜀文化的相互交流具有极其重要的价值,这里发掘的墓葬层位明确,对解决巴蜀文化分期问题提供了依据。罗家坝遗址以其面积大、保存好、内涵丰富,而成为研究川东北原始文化、特别是古代巴文化的重要基地。-2001年7月,罗家坝遗址国务院公布为第五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罗家坝遗址总面积750亩,包括罗家坝内、外坝和张家坝,属丘陵山区,三面环水,一面靠山,林木茂盛。遗址受周围河道天然屏障,保存完好,1999-2003年先后两次较大规模发掘,共清理墓葬39座、灰坑50处、柱洞31个、房屋遗址1座、灶坑3处,出土铜、陶、玉、石、骨、铁器近700件,残器1000多件,勘探明确了2万多平方米的遗址区和墓葬区。其中二次发掘清理墓葬33座、灰坑31处、柱洞28个,文化层最深2.5米,出土铜、陶、玉、铁、骨、石等随葬器近600件,其中来自墓葬的青铜器近300件。首次在川东春秋战国时期的巴人墓葬发现了估计是船棺的成片髹漆棺板痕迹,首次在川东春秋战国时期的巴人墓地发现了巴人贵族墓葬,墓长9米,宽7.3米,随葬器物近200件,包括兵器戈、矛、剑、箭镞、斤,礼器和生活器黼、敦、缶、盒、鼎等,工具削、凿、锯等和巴国图语印玺、铜、玉、石饰件,铜镂空器座,獠牙及与祭祀有关的牛、羊、鱼等骨骸和人殉的2女1男骨骸。显示了墓主特殊而高贵的地位,表现了巴文化与楚文化、蜀文化、中原文化的密切联系。主要参观游览点除遗址和墓坑外还有巴人街、古镇广场等
保护范围:西起大石盘,东至普光—黄金公路北缘,南至宣汉—普光公路北缘,北至李家碥、长瓦房。包括罗家坝外坝、张家坝、罗家坝内坝及后河罗家坝段和中河张家坝段。占地面积103.33公顷。
建设控制地带:主要是现民居集中的张家坝、罗家坝内坝及遗址背靠的山体。张家坝:一级台地的西缘至牛背梁东麓。东界从牛背梁北端向南沿现居民居住台地的东缘(现台地边缘铺水泥石板路)至老坟林。罗家坝:南界以罗家坝外坝的北部边缘及现在水泥石板路为界,向西至大石盘。罗家坝内坝:大石盘� ��乌云寨东麓、北麓。占地面积162.93公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