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稿    搜索

依仁书院

2023-09-20       853 浏览

依仁书院位于印江民族中学图书馆两侧,是一座坐北向南的明代建筑物,开口式三合院,占地总面积近400平方米。整个院址东西宽20米,南北深19,5米,院内为二十世纪八九十年代的构形与装饰。2000年,印江民族中学60周年校庆,又将依仁书院全面修缮,讲堂五间开设展厅。正堂门额“依仁书院”,凸露四柱挂楹联匾,东西房各三间,院坝青石板铺就,踏步5级直登正堂门。院内阶檐成曲尺连通,石磉雕刻精致,油饰彩绘,雅致怡人。尘封了400多年的依仁书院现为永久性展览与收藏民族中学文献资料及对外文化交流的重要场所。

据《清道光思南府续志》载:依仁书院“讲堂三楹,中为讲堂,楹左分斋四,楹右分斋四,为生童肄业所,后三中为尹珍、李谓二公祠,左右房各一,除山长房外,余一间住生童,外为头门,缭以垣院,制毕备。”

依仁书院,原为龙津书院,明万历二十四年(1596年)印江知县张镕始创。明嘉靖十年(1631年)知县彦阶在龙津书院前东南角修建文昌阁,寓“文运昌盛”之意,并对龙津书院维修改建。清康熙二十一年(1682年),知县刘名标、马仕芳对龙津书院再次改建,更名为“依仁书院”;康熙二十五年(1686年),知县马仕芳到依仁书院兼任教员,每周授课三日。此后,断断续续均有知县到院授课。清嘉庆七年(1802年),知县张步虚更“依仁书院”为“近奎书院”;嘉庆十五年(181年),知县施学树恢复“依仁书院”称谓。光绪二十八年(1902年),设立印江高等学堂;民国七年(1918年),设立印江蚕桑学校;民国二十九年(1940年),设立印江初级中学:1987年,印江自治县成立,在此扩建校舍,更名为印江民族中学;1999年,中央委员、中联部部长戴秉国题写“印江民族中学”校名。

中国当代书法家、雕刻家,印江籍王峙苍先生题联日:“依仁游艺滚滚风涛成志趣,博文通今莘莘学子有攸归”;“学海渡迷津广育英才竚看登龙声十倍,蓬山赐玺褒扬书法钦命题额耀千秋”。此联书法源出晋、唐,并自成风格,气势雄浑,点画圆厚,如行云流水,飘逸洒脱,而文字对仗工整,贴切自然,读来使人生气勃勃,感悟书法之乡的遗韵。

依仁书院大梁题记已于2000年漆掩,次梁彩绘“帝道遐昌、皇图巩固”,“闾邑绅耆,士庶仝建”,落款为“临济正宗第四十五世六普下照徒通文孙心灵曾孙源楷玄孙广珍裔孙虚政主持本学徒觉序孙昌荣曾孙隆德石梓匠陈仁祥李安仁”。现展厅分六个部分,有前言、校史沿革、结束语等41块展板,正厅正中屏风“印江民族中学校史陈列室”,两边均堆放学校各项工作获奖的奖牌。正厅地平为水磨石混凝结构,天井采用青石板墁铺,勾缝对齐。檐柱、金柱各6根,柱磉雕刻有人物故事,饰鹤颈椽、鹤颈板,下为二字板、格扇窗、走马板、脚枋。驼峰6个,穿枋4块,彩绘“平升三级”、“满园桃李”、“金玉满堂”、“教子登科”、“喜报连科”、“尚书红杏”。明间采用28柱,其中12柱落地;两次间56柱,28柱落地。东西厢房硬山顶,盖小青瓦,硬板装修面壁,饰鹤颈椽、鹤颈板。整个结构为穿斗式,无脊饰。

依仁书院,东贴民族中学图书馆,西靠体育场,前对逸夫教学大楼,临峨岭环翠,后抵戴氏宗祠,倚大圣礅为屏。在印江民族中学的假山、花园及柏树森森的陪衬中,典雅而清丽,奎壁而腾辉。门前池内的荷花,出污泥而不染;假山蘑菇石,神峰秀美;江城砥柱的文昌阁,神韵飞鸣;双狮拜校,岿然挺出;先师孔子,词林宗匠;莘莘学子,追赶牛顿;芸芸众生,� �问《离骚》。亦正因如此,美籍华人太空博士吴学超不远万里反哺母校设立奖学金,邵逸夫解囊修建教学大楼,中央委员、中联部部长戴秉国题写校名。

依仁书院自明万历二十四年(1596年)始建以来,历经400多年风雨,教书育人一直未断。这里人杰地灵,英才辈出。曾饱经沧桑,亦数度辉煌。数百年来,印江人民励精图治,锐意进取,坚持“以德治校、科研兴校、特色立校、质量强校”的办校之路,培养了一批又一批的精英人才,谱写了一曲又一曲的壮丽凯歌。最突出的有明代的左佥都御史肖重望,清乾隆进士王道行,清恭书“颐和园”独邀“宸赏”的书法家严寅亮。进士、举人、岁贡、解元、贡生不计其数,如:柳宗芳、柳元翘、陈士瑞、周雅湘、李茂松等,有父子同榜,亦有兄弟登科。逐有当代美籍华人太空博士吴学超,中央委员、中联部部长戴秉国,知名书法家王峙苍、魏宇平等等。

信息来源:印江政府网 陈法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