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稿    搜索

曲陀关

2024-02-16       969 浏览

曲陀关

曲陀关在今通海县河西以北30公里,是元代“临安元江车里等处宣慰司都元帅府”的所在地,这是当时设立在滇南的最高军政机关。元代蒙古族的都元帅阿喇帖木耳曾经驻治此地。

景泰《云南图经》说:“曲陀关,一日万松营,元号主部,在河西县北20里,其顶平衍,中有甘泉38穴,400条岗环抱,茂林葱翠,南望山光水色,奇胜莫比。”明代天启《滇志》中也说:“元帅府,在县(河西)北三十里,夷名曲陀关,又曰万松营,元至元二十年(公元1283年)建。皇庆、延间人物繁盛,市肆辐辏”,这说明距今700年以前,曲陀关确实是一个繁华的军事要塞。

在曲陀关半山腰上,有中水井叫“马刨井”,常年四季,喷珠吐玉,水源旺盛,清澈见底。传说当年忽必烈带领蒙古族大军征战来到这里,险峻的山道上荒无人烟,军困马乏,无水可饮,行军非常困难。正在无法可施的时候,忽必烈骑的高头战马在悬崖上扬蹄嘶鸣,马蹄不断地在地下翻刨,尘土飞扬。不一会儿,马蹄刨出了一个小凹塘,泉水滚滚而出,供人马饮用,这就是“马刨井”的来历。由于渴中得水,激励了军心,蒙古族的骑兵“日夺三关,夜占八寨”,取得了胜利。至元二十年(公元1283年)建的曲陀关,开初是“临安广西元江等处宣慰司兼管军万户府”,到元代末期,已升格为临安元江车里等处宣慰司都元帅府。元代立在曲陀关的一块《都元帅府修文庙碑记》说:“云南去京师万里,诸彝杂处,叛服不常,必威之以兵则久安而长治”,这就是在曲陀关建立元帅府的目的。阿喇帖木耳老家原住蒙古,元至正二十年(1360)奉命调任云南“宣慰司总管”,后来被特授为元帅府都元帅,他带领着山东、江苏、浙江、河北、山西、陕西的“一十五翼”兵马镇守曲陀关,管辖着四境百户、千户及万户府。还倡导建立过学校,他老死于职守后,由他儿子旃檀荫袭其父之职为都元帅。旃檀从小英俊敏捷,长大后精于骑射,还特别爱好文学,常邀文人讲论经史。他在曲陀关建立卧龙寺、武安王庙,绿化驻地,在帅府周围种了许多松树,亲自种桃千余株,每年桃花盛开的季节,许多文人学士到此观赏,被后世称为“帅府桃林”。元人在《曲陀关元帅府》的诗中吟道:

阳关形势扼新兴,百骑飞来如建瓴。

三面山吞通海白,一天风扫峨青。

朝廷罢战三军乐,官府无私百姓宁。

闻说元戎不好武,新诗吟满半山亭。

据《敕授宣慰司总管始祖阿喇帖木耳蒙古右旃》墓志讲:“缘大明肇兴,元祚以终,公尽节,谥忠勇。”旃檀可能是在与明军作战中寡不敌众,战死或者自杀的。

悠悠往事700年,曲陀关地名依旧,换了容颜。当时曾“为商旅辐辏之地”,早在“明初废于兵燹”。现在的曲陀关是通海县河西镇的一个乡。全乡有关上、关营、甸苴坝、杜家营、河头、张家营、小寨等7个自然村,共680余户,3000多人。丛山峻岭之中种植了梨树、桃树、苹果、板栗、山楂等果木1000余亩。而元朝时代蒙古军队的后裔,则已经随着杞麓湖水的下降,迁到凤凰山下定居,他们就是现在的云南蒙古族,聚居在河西镇新蒙乡。曲陀关原有“帅府地”、“帅府桃林”、“卧龙祠”、“锁井”、“千户营”、“百户营”等遗址,但早已被开垦成田园。

地址:通海县河西以北30公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