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稿    搜索

旬阳千佛洞石窟

2024-08-13       448 浏览

千佛洞石窟

千佛洞石窟位于旬阳县七里乡中沟山梁上,始建年月不详。座东北,面西南,为一直进平顶的页岩洞穴。石窟平面呈长方形,深138米,高375米,宽57米。窟正壁及两侧现存大小造像800余尊。其中正壁上下二层;两侧布局对称,各分七层,除底层造像与正壁大略相等外,其余六层,满布小佛像。

石窟正壁上层有佛像七尊,弟子二尊。中国佛教寺院殿堂的配置中,供七佛的甚少。据《长阿含经》卷一载:释迦牟尼前有六佛,即:毗婆尸佛、尸弃佛、毗舍浮佛、拘留孙佛、迦叶佛、拘那含牟尼佛,加上释迦牟尼佛,通称“过去七佛”。此处所供,疑即“过去七佛”。七佛中,正中三佛较大,高可1米,两侧四佛略小,高约80厘米。七佛均施彩绘,身下为仰覆莲座。二弟子相向侍立于七佛两侧,高约1米,其左边年龄较大者为迦叶尊者;右边年龄较小者为阿难尊者。石窟正壁下层有菩萨造像五尊,侍者两尊,均施彩绘。正中菩萨较大,高110米,半跏趺,高发髻,饰缨珞,着披巾,臂钏,赤足,大耳,着穿衣裙,头戴宝冠,冠前有化佛,左臂下垂,右手抚膝,神态安祥;其左右四菩萨,均高1米,结跏趺坐。二侍者,右为善财童子,上身半裸,身后有飘带,左手作合十状,俗谓“金童”;左为龙女,身穿彩衣,恭敬侍立,双手捧一器皿,俗谓“玉女”。

石窟两侧的底层,各有对称的造像十六尊。其中紧靠正壁的六尊为十二缘觉,接着是十六罗汉,靠窟口为一对道教造像和一对天神像。缘觉又称“独觉”,梵语是“辟支佛”,是生在无佛之世,自悟十二因缘的道理而得解脱生死轮回,证入涅槃果位者。石窟中缘觉造像约高85厘米,结跏趺坐,双手置膝间,身下为仰覆莲座。其中前五尊头戴风帽,胸饰缨珞,第六尊戴莲瓣法冠,冠上有化佛。缘觉之下,第七尊至第十四尊为十六罗汉,形体较缘觉略小。诸罗汉或衣或裸,或静或动,或徒手或持物,各具情态,活泼生动。罗汉是梵语“阿罗汉”的简称,原来指原始的小乘佛教所达到的最高成就。据唐代玄奘大师所译《大阿罗汉难提密多罗所说法住记》,这十六罗汉分别为:宾度罗跋啰惰阇、迦诺迦伐蹉、迦诺迦跋厘惰阇、苏频陀、诺矩罗、跋陀罗、迦理迦、伐阇罗弗多罗、戍博迦、半托迦、罗怙罗、那伽犀那、因揭陀、伐那婆斯、阿氏多、注荼半托迦。

石窟两侧二层至第七层均为小像,每层高20-25厘米,各有小佛像85-95尊,小佛像高可18-20厘米,衣着各异,面目不同。因系页岩雕凿,风化比较严重。

千佛洞石窟地方志乘无载,从石窟造像来看,大约开凿于宋元时期,据窟内所遗明弘治三年(1490年)刻石的《终南道阚行缘记叙碑》云:明弘治三年,有铁关通异,号彻空禅师卓锡于此,精修梵行。石窟当修凿于宋元时期,至晚也应在明代初期。此石窟是陕南汉水流域首次发现的佛教石窟寺,现为陕西省文物保护单位。从石窟中遗留碑碣看,该石窟寺与禅宗的临济宗有密切关系,对研究中国石窟艺术的发展和安康佛教宗派盛衰等,有一定的参考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