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中医药博物馆(SHANGHAIMUSEUMOFTCM),反映中医药学从形成到繁荣、从继承到创新的轨迹,是博大精深的中医药学和中医药文化的缩影。是高校、科学技术、专题类博物馆。属上海中医药大学领导,是学校的二级机构。是全国、上海市、浦东新区科普教育基地,全国中医药文化宣传教育基地,上海市科普旅游示范基地,浦东新区爱国主义教育基地,上海市第二批“二期课程改革”科普教育基地,上海市科普教育基地拓展课程教学实践基地。
上海中医药博物馆作为2004年度上海市科普实事工程项目建设单位,由上海中医药大学/中华医学会医史博物馆、中药标本陈列馆、校史陈列馆组成,2004年3月开始筹建,同年12月建成试开放,2005年3月面向社会正式开馆。是我国目前具有相当规模的中医药史专业博物馆。位于上海市东部浦东新区张江高科技园区,距离市中心约25公里。正式开馆以来,年均观众人数近3万。
上海中医药博物馆和“百草园·杏林苑”占地面积约11500m2。上海中医药博物馆占地面积约2200m2。“百草园·杏林苑”占地面积约9300m2,其中“百草园”约7300m2,“杏林苑”约2000m2,供游览。上海中医药博物馆楼结构为3层单体建筑物,呈半圆半方造型,寓意为“天圆地方”。外观具有现代时尚特色,与上海中医药大学教学楼、实验室楼、行政楼和图书馆楼等风格一致。建筑面积6314.12m2。各展厅雅致、新颖、大气,充满传统中华文化和中医药文化的气息。1F是医史综合馆,2F是养生康复、针灸推拿、中医文化、中药方剂和中医科教5个专题馆,3F是校史陈列馆和中药标本陈列馆及中药科普活动室。展出面积约3940m2,其中医史综合馆约1340m2,养生康复馆、针灸推拿馆、中医文化馆、中药方剂馆(在同一展厅,未作明显的分隔)和中医科教馆约1285m2,中药标本陈列馆约645m2,校史陈列馆展出面积约670m2。
全馆展项展品合计3164件,其中医史综合馆、养生康复馆、针灸推拿馆、中医文化馆、中药方剂馆和中医科教馆展项展品1063件;中药标本陈列馆陈列药物标本等1379件;校史陈列馆陈列图片650件、实物72件,共计722件(不含112块展版)。
重要藏品有秦代五角形下水道管,汉代马王堆出土的花椒、茅香、桂皮,晋代王羲之族妹王丹虎墓0土的丹丸,晋代越窑青瓷“四耳药壶”,泉州湾宋代沉船中的降香、沉香,宋代八卦星月纹铜串铃,宋代瓷研钵,南宋“内府”黑釉瓷药坛,明刻本《铜人腧穴针灸图经》,明万历年间刻本《赤凤髓》,明代獬豸铜熏,明代葫芦形黑釉特大药坛,明代“高县医学记”铜印章,明代孙思邈鎏金铜像,明代《铜人明堂之图》(清康熙四年[1665]林起龙重刊图系统版本),清乾隆九年(1744)铸造、乾隆皇帝赐与编著《医宗金鉴》官员福海的针灸铜人,清代御医陈莲舫书案,清代十二生肖药瓶,清末《世补斋医书》书板全套,明清中医名家傅青主、何鸿舫、恽铁樵和曹沧洲等书法、绘画作品,民国红木出诊药箱,丁甘仁、张聋彭耳(张骧云)、陈筱宝、石筱山、夏应堂和王仲奇等近代上海著名医家的医案真迹,现代著名画家程十发《濒湖问药图》等。
镇馆之宝和部分珍品有:
陈莲舫用砚。此砚为晚清医家陈莲舫著书用砚,系端砚之精品。砚长16cm,宽10.8cm,高2.9cm。砚盖左刻11字“莲舫先生校勘素灵之砚”,款识有“光绪乙酉(1885)初秋伯其题赠”等语。莲舫江苏青浦(今属上海)人,出身世医之家。精通内、外各科,擅治疑难杂症,以审病详慎、用药轻灵著称。著有《女科秘诀大全》《医学启 悟》等。
“高县医学记”铜印。印长8.2cm,宽4.2cm,钮高6.7cm。印背左刻“高县医学记”,右刻“礼部造洪武三十五年(洪武三十五年[1402]即建文四年)十二月日”。高县,包括今四川筠连、珙县两县及高县部分地区。此印是明代地方医药行政和医学教育管理机构的钤记。
透雕镂空熏球。红铜质。熏球高12cm,腹径12.8cm。圆球形,镂空透雕。分上下两部分,可开合紧扣。内部香灶以万向环结构保持平衡,纵横方向两个同心机环,机环有轴承,环内有盂,盛放香料药物,无论熏球怎样滚动,香盂始终保持平衡,“虽外纵横圆转,而内常平,能使不倾”。熏球可用于消毒被褥,故亦名“卧褥香炉”。此熏球是明代松江府仇竹石铸造。
针灸铜人。黄铜质。铜人高46cm。中年女性造型,面露笑容,两耳宽长,线条流畅,体表铸有经络、穴位,配有匣子。此针灸铜人为清乾隆九年(1744),乾隆为嘉奖参加纂修《医宗金鉴》的官员而特铸。匣中有一块“上赏”木牌,为乾隆所赏,牌上有腾录官福海于乾隆十年四月初九收领的签名。《医宗金鉴》载,福海在腾录官表中名列第一。这尊铜人是1944年上海丁济民在北平振声处购得,出售者是福海九世孙。
《世补斋医书》全套木刻书板。书板均高19.2cm,均宽26cm,均厚1cm,凡557块。《世补斋医书》始刊于同治五年(1866年)。正集为陆懋修自撰医书6种,收有《文集》16卷,陆氏医论120多篇,及校正医书4种。馆藏书板为山左书局清光绪12年(1886年)印行雕版。陆懋修(1818~1886)字九芝,号江左下工,又号林屋山人。江苏元和(今江苏苏州吴中区)人。清代医家。贯通《内经》、《伤寒》诸书,著有《世补斋医书》《世补斋医书续集》等。
曹沧洲自铭书案。书案长61.5cm,宽75.5cm,高94.5cm。曹沧洲读书治学之案,案边铭文为:“温风煦远,明月垂秋,适时济理,长生无忧,众善咸集,所向皆通,嘉德之会,和气之中,水积则流,善积则扬,神芝含光,百代其昌”,后署“兰雪主人集苏灵芝书为铭”。曹沧洲(1850~1924),名元恒,又字智涵,晚号兰雪老人、兰叟,江苏吴县(今属江苏苏州)人。世传内外科,尤精内科,多有效验。擅长时证,论治多效法于叶天士。光绪年间被征为御医。
王士雄信笺。信笺长26cm,宽16.3cm。是王士雄致寅昉之函。信中记述王士雄外出应诊行程,《洄溪医案》内容文字之校正意见,并建议将《古今医案》付梓等内容。王士雄(1808~1869),字孟英,号梦隐、潜斋等,钱塘(今属浙江杭州)人。清代温病学家。
何鸿舫处方。处方长23cm,宽10.2cm。处方上钤“重古梅花庐”朱文印,“梅花庐”为何家堂号。何鸿舫(1821~1889),原名昌治,后改长治,字补之,晚号横泖病鸿,清代青浦(今属上海市)人。清代医学家,名医何书田之子,何氏医学第24代传人。医术高明,医德高尚。工诗能画,尤擅书法。书宗颜真卿、李邕,字体挺拔,笔力雄健浑厚。处方由姜文熙医师捐赠。
主办、承办和参与的短期专题陈列主要有:1、2003年7月~8月,作为协办单位参加上海科技馆等主办的“科学与健康同行——系列科普活动”,明代獬豸铜熏等中医药文物和多媒体人体针灸模型等参展。2、2006年10月~11月,参加上海市科普教育基地联合会、崇明县教育局等主办的“科技伴我成长”崇明科普大联展活动,在崇明县青少年活动中心展出“上海中医药博物馆简介”、“名贵中药材鉴别”、“传染病防治”流动展版。3、2007年3月,“校园情·科技风·民族魂——2007上海高校民族文化博物馆联� ��”在上海科技馆举办,由上海市文明委办公室、市科教党委和上海科技馆共同主办,由上海中医药博物馆等共同承办。参展的展项展品主要有何首乌等中药标本、《本草纲目》金陵版影印本、多媒体人体针灸模型和脉象模型。互动项目有动手健脑中国结和中草药植物艺术书签制作等。4、2007年5月,参与浦东新区科技节主题活动,有“健康科普社区行——‘弘扬祖国医学瑰宝,普及中医药知识’活动专场”中的“中医药知识展板”和真假中药材现场辨别等。5、2007年12月~2008年4月,主办“‘轮椅上的天使’——陈海新实物图片展”。展厅面积约330m2。展版有“陈海新生平年表”、“天道酬勤”和“轮椅天使”等,展出“人民健康好卫士”陈海新的图片、1988年上海市普通高校招生文化考试准考证、《中医基础理论》等大学教材、毕业论文手稿《活血化瘀在小儿肺炎中的运用》、藏书《医宗金鉴》等。
高度重视文物资料和中药标本的征集、采集工作,藏品来源的主要形式是捐赠、采购、调拨、采集制作。例如在2007年,收藏家邵允明捐赠明末清初石臼石杵、吴昌硕题书李霖斋诊室牌招等3件,郑健龄捐赠清刻本《傅青主女科》等中医书籍116册,吴志明兄妹捐赠清刻本《本草述钩元》等41件文物、资料,顾玉龙捐赠《上海中医专门学校成绩》等5件,陈海新父母陈介亮、吴银超捐赠陈海新资料200多件等。
藏品类别主要为陶瓷器类、石玉器类、金属器类、纸质品类和竹木骨牙制品类。中药标本陈列馆藏品类别主要为植物药标本、动物药标本、菌类药标本、矿物药标本、中成药和中药饮片。医史博物馆收藏从新石器时代至近现代的中医药文物15000多件,古今医籍6000多册,医药报刊3000多册/种。中药标本陈列馆收藏中药标本和中成药等3000多件。校史陈列馆收藏校史实物、图片2316件。
采取的藏品保护措施是,严格遵守《文物保护法》,建立、健全和实施上海中医药博物馆《文物藏品库房管理制度(试行)》和《安全事故紧急处理预案(试行)》等制度。文物保护管理工作由藏品保管部专人负责,文物藏品库房实行双人双锁同进同出制度,其他人员经同意后需办理出入库手续。中药标本定期由专人检查。文物藏品库房配备中央空调,设有七氟丙烷自动灭火系统(烟导式)和喷淋防火设备。库房设置摄像头和红外线探头安保系统,并和保卫处联网。库房家具按文保要求定制,陶瓷器文物和玉器文物存放囊匣,配有防紫外线窗帘、除湿机、毛发温湿度计。建成恒温恒湿系统,使展厅和文物藏品库房的温度、湿度控制在适当的状态。专职保安人员24小时值班,2人一班。
2000年3月,人民卫生出版社出版傅维康教授等主编的《中国医学通史·文物图谱卷》。科研成果有:1、吴鸿洲等主编《中华医学文物图集》,2003年获中华中医药学会科学技术奖二等奖,2006年获教育部第四届人文社科成果三等奖。2、2005年11月,由中国中医科学院医史文献研究所领衔、上海中医药大学医史博物馆为第二负责单位的“国家重点医药卫生文物收集、调研和保护”项目获中华中医药学会科学技术奖二等奖。
面向社区、企业等,举办“中医养生保健科普知识”、“冬令保健与养生”、“常见传染病与中医防治”、“中药鉴别”、“常用中草药简介”和“食疗与健康”等科普讲座。
加强馆际交流合作。2005年8月24日,上海市文物管理委员会组织65名市文博学会会员来馆参观。同年9月1日,全体党员参观张闻天故居。同年12月31日,全馆工作人员学习、参观淞沪抗战纪念馆、陈化 成纪念馆。2006年6月26日,全馆工作人员学习、参观上海公安博物馆。
开展的学术交流活动主要有:1、2005年9月,参加“上海科普教育基地科普提升研讨会”上,作题为《试谈上海中医药博物馆的设计理念与展示效果》的发言。2、2005年11月,第八次全国高校博物馆学术研讨会举行。新当选的中国高校博物馆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上海中医药博物馆馆长吴鸿洲致开幕词,并作《走出校门,面向社会,是高校博物馆的发展方向》主题发言,主题发言和《试谈上海中医药博物馆的设计理念与展示效果》,收入《第八次全国高校博物馆学术研讨会论文集》。3、2007年8月,第九次全国高校博物馆学术研讨会召开。会上,经选举连任的中国高校博物馆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上海中医药博物馆馆长吴鸿洲作题为《上海高校博物馆联展的思考》的主题报告。4、2007年12月,参加第二届上海科普场馆暨第三届行业博物馆研讨会上,作题为《上海高校博物馆联展的思考与启示》的发言,《多媒体技术在中医药博物馆展览中的应用》作书面交流。5、2004年10月,在第八届全国中药标本馆专业学术研讨会暨第四届全国中医药院校中药鉴定学教学研讨会上,《中药标本馆室展品布展方法的重新设置与探讨》等3篇论文作书面交流。6、2006年7月,在第九届全国中药标本馆专业学术研讨会,《中医药博物馆的多媒体项目建设的思考与前瞻评析》等3篇论文作书面交流。7、2003年11月,在第八届全国高校校史研讨会上交流《试论程门雪黄文东精神》。8、2006年5月,在第九届全国高校校史研讨会上交流《校训文化与校史研究》。
属事业单位。设置办公室和藏品保管部、陈列展出部、科学普及部、党史校史工作部4部。人员知识结构和年龄结构比较合理。管理人员1人,占总人数的6.66%。专业技术人员14人,占总人数的93.34%。其中高级专业技术人员4人,占总人数的26.66%。大学专科以上学历占总人数的100%。博士1人,占专业技术人员的6.66%。硕士2人,占专业技术人员的13.33%。30岁以下有5人,30岁~50岁有4人,50岁~60岁有6人。
为观众服务的项目、设施有“多语种(汉语、英语、日语、韩语)讲解导览系统”、“多媒体动态演示(分别是上海中医药博物馆简介、处方赏析、针灸沿革、海洋药用资源、名贵中药材真伪鉴别和游戏竞猜)系统”。组织常用药用植物品种识别、采集、观赏等活动。为青少年观众开展中药标本趣味习作、益智健脑中国结和手机链编结、中草药植物艺术书签制作、“采果标本发放”、“收集花叶闻香识药”、“干花干草香熏摆件”和“药膳餐饮品尝”等科普教育辅导活动。举办各类中医养生保健、中药鉴别讲座。设有服务部,出售纪念品、中医药书籍、针灸器械和针灸模型等。
上海中医药博物馆地址:上海市浦东新区蔡伦路1200号(上海中医药大学内)。邮编:201203。
公交车辆:线路1、乘大桥六线、大桥五线到上海中医药大学站(西门)。线路2、乘地铁二号线到地铁张江站,转乘大桥六线、大桥五线到上海中医药大学站(西门)。线路3、乘塘川线到地铁张江站,转乘张南线、张川线到科苑路站,从上海中医药大学西门进入。线路4、乘徐川线、申江线到钓鱼桥站(金科路),从上海中医药大学东门进入。线路5、乘609路到蔡伦路华佗路站(上海中医药大学南门)。
联系电话:51322710、51322712、51322721。传真:51322712。
电子邮箱:shtcm@163.com.
网站:www.shtcmm.com.
开放时间:9:00~16:00(周一馆休。国庆节、春节期间,周一照常开放)。
门票价格:参观券每人每张为15元,团体(10人以上。提前2~3天预约)每人每张为12元/10元。免票和优惠的情况为:1、离休干部、现役军人、残疾人、本市70周岁(含70周岁)以上老人凭相关证件免费参观;2、成年人可以免费携带一名未成年人参观;3、青少年团体票价7折优惠,其它团体8折优惠;4、“国际博物馆日”、“中国文化遗产日”和每月第二个星期六为免费开放日;5、每年5月15日~6月15日为免费开放月;6、每年暑假为青少年免费开放一个月(全年免费开放70天以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