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稿    搜索

大伾山古建筑群

2024-06-09       898 浏览

大伾山不仅自然景观优美,而且文物古迹荟萃。唐宋以来,历代寺庙亭阁星罗棋布。现存古建筑群9处,王阳明、王铎历代名人摩崖题刻460余处,古柏426株,新建景点4处。

山门在伾浮路东端大伾山西麓,为仿汉阙式,面阔16米,高9米,山门座东向西对称分布,两端为仿汉石阙,两层单檐平顶,中以敞廊顶相连。坊额悬挂书法家罗工柳书“伾山仙境”横匾。山门前为三级月台,月台南北均有马道。大伾山山门建筑气势宏伟,游人对其叹为观止。

百猴路百猴路是大伾山景区内从山门通往山上的必经之路,因路两旁青石栏板和望柱头均雕有形态各异的猴子,故名。浚县是国家文化部命名的民间艺术之乡,为弘扬民间艺术,于1986年创建了百猴路。自山门至大伾山广场,长195米,宽5米。7级,162个台阶。水泥路面,青石栏杆。254根望柱和250块栏板上雕刻有神态各异的石猴1864只,系浚县著名民间艺人张希和(人称“泥猴张”)设计。这些猴子的创作者大胆想象,利用夸张和变形手法塑造出神态生动、千奇百怪的猴子,既保留了泥猴的神韵,又具有石雕艺术的风格,是浚县民间艺术的代表作,也是大伾山景区重要人文景观。

恩荣坊1998年自卫贤镇迁至百猴路中段。恩荣坊原址在浚县卫贤镇卫贤集大街,明万历四十五年(1617年)工部主事孟楠建。恩荣坊是一座极为精致的“四柱三间五楼”式石质结构牌坊。中间一楼的正脊上又起一坊(“文革”中毁掉),重坊相叠,造型奇特。坊的四个柱上有5个楼,均为歇山顶,中间一楼檐下雕一竖匾,上刻“恩荣”二字。竖匾以下共有7道枋,第一道上雕“二龙戏珠”。第二道上雕“龙章宠锡”。第三道上雕“八仙庆寿”图。第四道上雕“敕封承德郎南京工部主事孟含霓”。第五道上雕“竹林七贤”图。第六道上刻“赐进士第承德郎工部主事孟楠”,并刻题记。最下一道枋上雕一面画,共16人,有骑士、仪仗、随从,空中有仙人护佑,前有一城门,门内有一人掩身张望。人物、树木、花草均为立体透雕,形象逼真。恩荣坊系河南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桥上桥位于百猴路上端,1985年建,为拱形石桥,上下两层圆形涵洞,如同两桥叠压。两侧修水池,碧波荡漾。

天齐庙位于大伾山南山腰。天齐庙又名东岳庙,座北向南,为祭东岳大帝黄飞虎而建。前有登山阶道,古柏相夹,壮美清幽。天齐庙始建年代失考,现存金明昌五年(1194年)及元至顺四年(1333年)两通重修天齐庙碑。现有硬山顶山门三间,高出广场1.2米,内塑黄明、周纪、吴谦、龙环四将军像。东西两廊各五间,硬山顶、灰板瓦。内塑十殿阎罗帝君。正殿三间,建于二级平台上,每级高1.5米。内供黄飞虎塑像。殿阁雕梁画栋,金碧辉煌。门前二滚龙飞云石柱,系元代遗物,雕工精细,线条流畅,呼之欲出,艺术价值很高。

太平兴国寺位于大伾山东。始建于北宋太平兴国年间,座西向东。寺内主要建筑有释迦牟尼大殿、朝阳洞及观音洞。寺内今存明至民国时期建筑。原山门三间,座落于半山腰平台,系清代建筑。内墙壁上镶嵌重修寺院碑刻。主体建筑为释迦牟尼大殿,面阔五间,进深三间,明天启七年(1627年)重修。大殿北有观音洞,凿于1914年,洞内供观音,前有拜殿三间。观音洞北有朝阳洞,凿于明代,因洞朝阳故名。洞深4.18米,宽3.46米,高2.5米。券形顶,是大伾山上最大的凿洞。洞内原塑三尊菩萨及十八罗汉像。天将雨时四壁渗水,宛如一天然“晴雨计”。前有拜殿三间,殿下有明代天启七年(1672年)拜殿碑一通 。洞两侧山崖上有唐、元摩崖题记及摩崖造像,唐代《大伾山铭》位于寺后山崖上。

1987年,太平兴国寺被县政府定为宗教活动场所,1988年在原山门外又新建山门,面阔5间,进深4.5米,中国佛教协会会长、居士赵朴初亲笔题写寺名“太平兴国寺”。

天宁寺天宁寺,古称大伾山寺,创建于北魏时期,已逾1400余年,系大伾山景区核心景点。座落于大伾山东麓,东瞰黄河故道,西倚大伾悬崖,背山面水,形势壮观。寺由东西、南北两条轴线组成。门前是平台,台下有“七十二蹬”,系登山之路。石阶两旁的地下曾出土东晋时期的石雕狸羊一对,造型独特,系我国早期石雕造像艺术珍品,现存河南省博物院。前院东为正门,面阔五间,悬山顶、灰瓦覆顶,一瓦一带绿琉璃瓦简边。前有斗拱。院内存后周《准敕不停废记》碑。中院正中为藏经阁,硬山顶,黄琉璃瓦简边,前有斗拱。阁上原藏南藏经6053卷,1949年移交平原省,现存新乡市图书馆。阁下有“千手千眼佛”一尊,高4.3米,造型生动。后院即大佛楼,为硬山顶灰瓦一瓦一带,有斗拱。摩崖大石佛居其中。南北轴线上,北侧院前为三间地藏殿、天王殿,罗汉殿,均为硬山顶,灰板瓦。东侧有钟楼,建于1.5米高台上,内悬明景泰四年(1453年)铸铁钟,钟高1.8米,口径1.2米,重达1500余斤,钟身铸铭文。中为大雄殿,三间,硬山顶,灰板瓦,前出檐,木柱。面阔三间,进深7米,前有月台,高0.8米。殿内塑三世佛坐像,故称“三佛殿”。佛高3米,像后绘背光。殿内两侧墙壁上画有二十四诸天,为清初作品。殿后为水陆阁,今废。天宁寺规模宏大,历史悠久,为浚县品位极高的古建筑群之一,也是浚县现存最古老的建筑群。系河南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摩崖大石佛在天宁寺大佛楼内,古称大佛岩,俗称“镇河将军”,是一座依山崖雕凿的善跏趺座式弥勒大像,高22.29米,系大伾山景区王牌景点。明嘉靖《浚县志》称十六国后赵时期,石勒听从高僧佛图澄的建议而兴建,距今1600余年,是“全国最早,北方最大”的摩崖造像。元末红巾军火烧大佛楼,石佛损毁较重,明代泥皮彩绘,以后又多次加固维护。大石佛现存形象是:头部螺发,面方颊圆,略呈梯形。额间有“白毫相”,目平视,唇紧闭,表情庄严,双肩齐挺,脖颈有三道肉领。左手扶膝,右手曲肘前举,手心向外,示“无畏印”。坐于四周方墩,足踏仰莲。整体造型轮廓呈三角形,造型古朴,线条遒劲,风格雄健,反映了早期造像艺术的特点,是我国造像史发展中留下的典型范例,具有很高的历史、考古、艺术和宗教价值。罗哲文、马世长、温玉成等全国著名文物旅游专家学者多次考察大石佛,撰写考证论文。大佛楼依山崖而建,遮护石佛。因大石佛两脚居地面以下丈余,故有“八丈佛爷七丈楼”之美谈。大石佛周围的石刻题记有较高的历史价值。其中,明代哲学家王阳明《登大伾山》诗作原迹更为珍贵。摩崖大石佛雄伟高大,庄严肃穆,游人到此,无不肃然起敬,顶礼膜拜。

摩崖大石佛系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