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稿    搜索

琉璃厂文化街

2023-03-13       852 浏览

琉璃厂大街位于北京和平门外,是北京一条著名的文化街,它起源起于清代,当时各地来京参加科举考试的举人大多集中住在这一带,因此在这里出售书籍和笔墨纸砚的店铺较多,形成了较浓的文化氛围。这里经营古玩字画的店铺很多。大多数外国人来京旅游都要到这里。

闻名中外的京城琉璃厂文化街,位于现在北京的和平门外,西至宣武区的南北柳巷,东至宣武区的延寿寺街,全长约800米。实际上从历史上远在辽代,这里并不是城里,而是郊区,当时叫“海王村”。后来,到了元朝这里开设了官窑,烧制琉璃瓦。自明代建设内城时,因为修建宫殿,就扩大了官窑的规模,琉璃厂成为当时朝廷工部的五大工厂之一。到明嘉靖三十二年修建外城后,这里变为城区,琉璃厂便不宜于在城里烧窑,而迁至现在的门头沟区的琉璃渠村,但“琉璃厂”的名字则保留下来,流传至今。

清初顺治年间,在京城实行“满汉分城居住”。而琉璃厂恰恰是在外城的西部,当时的汉族-多数都住在附近,后来全国各地的会馆也都建在附近,-、赶考的举子也常聚集于此逛书市,使明朝时红火的前门、灯市口和西城的城隍庙书市都逐渐转移到琉璃厂。各地的书商也纷纷在这里设摊、建室、出售大量藏书。繁华的市井,便利的条件,形成了“京都雅游之所”,使琉璃厂逐渐发展成为京城最大的书市,形成了人文荟萃的文化街市,与文化相关的笔墨纸砚,古玩书画等等,也随之发展起来。

古旧书业是琉璃厂的主要产业,甚而琉璃厂就是因书而起,没有古旧书这一行,也就没有琉璃厂。不过琉璃厂的古旧书业还有个发展变化过程。在 200 年前清乾隆及其以后,是江西书商在琉璃厂占绝对优势,甚至他们把持了在东琉璃厂火神庙旁边的书商供奉的 文昌帝 君庙,不许人少势弱的北方书商入内参加例行书业的祭祀活动。到晚清,琉璃厂旧书业的形势发生了逆转,江西书商逐渐衰落,河北书商迅速崛起,而居于旧书业的主流地位,原因是河北书商的经营不偏重于科举的闱墨,而更重于学术研究需要的书籍。 20 世纪 30 年代旧书业的最兴盛时,琉璃厂的旧书铺竟超过了 200 家。在此不可能一一记述,只能选择几个有代表性的店铺、人物和事件简述之,小中见大,略窥一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