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稿    搜索

青城山古建筑群

2025-01-13       1142 浏览

道教用以祀神、修道、传教以及举行斋醮等祝祷仪式的建筑物,汉代称“治”,今青城山即为汉末所建青城治。晋时称仙馆。隋唐以后称“观”或“宫”。《广弘明集》卷十二唐释明概《决对傅奕废佛僧事》云:“张陵谋汉之晨,方兴观舍……杀牛祭二十四所,置以土坛,戴以草屋,称二十四治,治馆之兴,始乎此也。”道书《要修科仪戒律钞》卷十引《太真科》记有“立天师治,地方八十一步,法九九之数,唯升阳之气。治中央名崇虚馆,一区七架六间十二丈,开起堂屋。当中央二间上作一层崇玄台。东为阳仙房,西为阴仙房。”对道观建筑作了一般的常规法式。但青城山的道观建筑,却自有其独特的风格。“它在选址、总体构成、平面布局、建筑空间处理和艺术特色诸方面,都达到了很高的成就。

其中有许多方面在今天和将来的建筑创作中,仍然是可以借鉴的,十分有用的。例如背山临壑的选址特点,窜连式点线结合的总体结构成模式。围绕一个核心灵活组织院落,‘穿过式’的人流组织方式,完整的空间序列设计,引人入胜、耐人寻味的含蓄性的表现手法,多种艺术的综合,朴素的艺术风格等等,以及贯穿在上面这一切中的创新精神和艺术哲学。”

青城山建筑大都顺应自然,在环境清幽和地势险绝处建造宫观,且灵活布局,不强求严格贯穿的中轴线,而在隐、藏、幽、奇上用功夫,使建筑融入自然,与大自然浑然一体。它结合地势,吸取古代南方民族的干栏式建筑构架,用台、吊、挑、跌、梭、披、叠等方式,创造变不利为有利的奇变艺术,而又朴实幽致,给人以亲切感,颇似家居。

宫观建设的基本组成,可概括为神殿、斋堂、客舍、园林四个部分。

神殿是道观的主体建筑和中心。天师洞的三清殿最具代表性,它采用重檐歇山式屋顶,高12米,殿宇阔25米,进深12米,建筑面积300平方米,坐西向东,横列5间,正中三大间为三清殿堂。两旁各一间为道教协会办公室,右接祖堂(主持所居)左连斋房。改殿共用大石28根(前排六跟各高4米,用石狮等瑞兽石雕为底座),气宇恢宏。殿堂上空开一个八角方形楼井,名无极殿,既通风透光,又使人产生玄妙无极的敬重心情,全无压抑之感。檐前有垂带踏道12极,高1.8米,两旁石栏回护,上刻“天籁婴灵”群雕,排列有序,与内山门及东斋堂、西客堂,想成庄严雄伟的四合院。院坝中刻有太极图及十二生肖图,象征道生万物。该殿虽系民国13年(1924)重建的木石穿斗结构建筑,但由于规划得体工程精致,是道教全国重点宫观中不可多得的珍宝,1982年已由四川省政府宣布为省级重点保护文物保护单位。

斋堂,位居大殿左侧。集书画、联额、诗词、雕刻为一体。客舍,处于偏静处单独设院,但接待客人的课堂一般居大殿右侧。

道观园林则因地制宜,以“幽”、“奥”取胜。他采取“引景”、“设景”、“借景”等造园手法,既出奇以制胜,而又与山林融为一体。如“常道观”西客厅便是采取上述“造园三部曲”的典范。它先在入口处用青石雕刻栏杆设计大院小园,两旁种植公孙橘、山茶花,红绿相间,苔痕上阶,仿佛在引客人如此堂前铺设的地毯,此为“引景”,将客人从庙堂引入山林。客堂前后厅之间,有一小天井,因地势仄逼只能随势堆起石山,上植本地特有的山海棠及青城兰、随手香之类,点缀风景,配以楹联匾额,使人移步换景,思接天外,此谓“设景”。后客厅名为“别一洞天”,为吊脚楼,设计成八卦形,既寓含道义,又巧夺天工。厅� ��用环形透景花窗,窗外回廊环护,开轩临四野,纵目望天仓山,如环形山水卷画,气势磅礴,此即“借景”之妙用。

道家多有传统的“风水术”,风水经典《宅经》亦被收入《道藏》,其选址注重环境生态。如天师洞背靠昆元顶,左有青龙冈,右有黑虎塘,前方地势开阔,远处有三狮六凤,符合于“前朱雀、后玄武、左青龙、右白虎”的“四灵兽式”布局。方位东向略偏北,正对气口。山有来脉,水有活源,符合“枕山、环水、面屏”的模式。营建者又善于以建筑小品和自然景物的结合,组织空间,控制视野,形成导游线,把天然景物烘染得很有特色,使十分清幽的山谷变成很精彩的园林环境空间。其外山门“五洞天”更集中了青城山建筑的精华,从五洞天到接仙桥,步步引人入胜。内山门骑建在高高的陡坎上,通过长长的石阶贯入建筑群,使两层建筑在立面上显现四级三层的壮观景象。

青城山的佛教建筑有泰安寺、普照寺、白云寺,而以普照寺的古建筑最有特色。它依山傍水,构思奇特,其工程之巨大,规模之宏伟,布局之精巧,与佛教经典及石舰式的普同塔,对于研究佛教建筑,仍具有较高的价值。泰安寺深山古刹的庄严,白云寺选址和构建的奇巧壮观,均堪称佳构。

保护范围:青城山古建筑群包括天师洞、朝阳洞、真武宫、圆明宫、玉清宫、五洞天及接仙桥、天然图画、上清宫、山荫亭、凝翠桥10处文物点各占地范围外延20米。

建设控制地带:各文物点保护范围外延30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