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稿    搜索

章丘兴国寺

2023-11-01       292 浏览

兴国寺位于济南章丘区埠村街道叶亭山村东。始建年代不详,据明正德十四年(1519年)碑记,“其寺创建至今有数百年”。兴国寺于1979年被济南市人民政府公布为第一批市级文物保护单位,2006年12月被山东省人民政府公布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原有正门(天王殿)、东西旁门、东旁门内侧照壁、东配殿(关王殿)、西配殿(灶王殿)及大殿等7座建筑,占地2340平方米。

大雄殿起于基台之上,台四角各有石雕卧狮1只,形态生动。殿内5间,进深4间,大木举架,单檐歇山,斗拱施五踩重昂,顶覆黑瓦。殿内前后石柱有阴刻题记:一曰“济南府章丘县礼泉乡嘉庆十六年岁次辛未三月吉旦立柱”,一曰“济南府章丘县礼泉乡神泉里张玮……”等字。殿正中有石雕释迦牟尼佛1尊,结跏趺坐,面部丰腴,头饰螺髻,作说法印,为唐代造像。东西配房各3间,单檐硬山,顶施黑瓦,系清代重建。

天王殿面阔3间,进深1间, 通面阔8.60米,通进深4.26米,通高6.30米,总高7.25米。外墙体东西广9.65米、南北深5.10米,建筑面积49.22平方米。前后墙内设檐柱施五架梁。硬山黑瓦顶,南坡筒瓦240×125×60毫米、北坡340×145×70毫米,板瓦155×150×40毫米。明间前后各有一个券门,南券门宽1.37米、高3.40米,北券门宽1.18米、高3.28米,券脸均有雕饰。墙体外皮为清水墙,用320×155×65毫米青砖砌筑,下部花碱用岩砌筑,高0.83米。室内为混水墙,下花碱南北墙为两层砂岩砌筑高0.81米,东西墙为乱石砌筑,原有神像台座。下花碱之上砌有三层线砖。室内木构件遍施彩绘,样式丰富,地方色彩浓郁。据特征分析,该建筑为明代遗物。

东、西旁门基本相同,面阔进深各一间,通高4.45米,总高4.80米。五檩山墙承重,卷棚硬山黑瓦顶,筒瓦260×120×60毫米,板瓦155×150×40毫米。外墙体东西广3.03米、南北深2.80米,建筑面积8.50平方米。墙体外皮为青砖墙,用340×160×75毫米青砖砌筑,下碱用砂岩砌筑。内墙面原为清水墙,现用灰泥抹面。该建筑为明代遗物。

关王殿、灶王殿

关王殿和灶王殿分别为大殿前面的东、西配殿,其台基大小、构架特征、装修装饰和建筑体量等,均按统一样式营造。其共同特征为:面阔三间,进深一间,通面阔7.80米,通进深4.17米,廊深0.73米,通高5.66米,总高6.47米。外墙体南北广8.90米、东西深5.20米,建筑面积46.3平方米。前后檐柱施五架梁,前面悬挑出檐廊,硬山黑瓦顶,筒瓦260×120×60毫米,板瓦155×150×40毫米。前檐柱头设悬臂梁,内伸入五架梁下,外承挑檐檩,檩上承檐椽,构造轻盈独特。墙体外皮为青砖墙,用280×155×70毫米青砖砌筑,下碱周圈用砂岩砌筑,高0.465米。内墙下碱为青砖墙,高0.67米,上身为混水墙。台明陡板用砂岩砌筑,高0.60米。室内梁架、檩枋施彩绘,地仗为单皮灰,式样单一。该建筑为明代遗物。

大殿

大殿面阔5间,进深4间,通面阔17.75米,通进深12.37米,通高9.24米,总高10.45米.。外墙体东西广19.07米、南北深13.72米,建筑面积261.6平方米。平面布局为金箱斗底槽,前有月台,大木构架为十架椽屋前后乳栿用四柱,彻上露明造,屋面举架约为6举。斗栱为五铺作双下昂里转双抄计心造,当心间补间铺作2朵,其他补间铺作1朵,斗口115×170毫米,相当于宋《营造法式》中的6等材。歇山灰瓦顶,筒瓦340×155 ×70毫米,板瓦320×(250~220)×65毫米。正脊为龙脊,高380毫米,垂脊戗脊为通长等高的花脊,高230毫米,没有戗兽和走兽。

据寺内现存碑刻题记及早期雕饰的造型风格,均可印证寺之创建当在宋金之际。现有建� ��皆为明清两代拓修重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