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千年历史的松口古镇,建制早于梅州,它是客家先民南迁的始居地之一,经千百年孕育,保存着丰富的客家人文资源。昔日粤东商贸重镇有着“自古不认州”的盛名,它是明末以后客家人出南洋的第一站,也是孙中山发动辛亥革命的策源地之一,其客家山歌更驰名中外,文物古迹天然风景比比皆是。现在,这个岭南古镇正在新城镇规划建设的推进中重铸辉煌。梅州千年古镇松口是客家先民由闽迁粤的始居地之一。
松口的名胜古迹和自然景观,得天独厚,自成格局。有两山对峙称作“狮象把水口”、有称作“赤面石”的褐色峭壁、有建于明末的“峰呈天外秀澜向阁前回”的元魁塔,有“一阁三神两个名”的文昌阁等所形成的凉伞岌景区;有历400年风雨的世德堂、有孙中山视察松口时住地爱春楼、有建于清康熙年间的五龙桥、有侨贤赞助建造的铜琶桥等所形成的铜琶桥景区;有明末号称“简易行宫”的二何书院、有改良式的明清建筑世德新街、有雅致美观的密庵亭、有三堂四点金殿堂式围龙屋建筑承德楼、有清末翰林温仲和的故居温氏精庐、有依崖傍河的有关歌仙刘三妹故事的甘露亭、有蒋纬国妻子丘茹雪的故里马荒坪、有松南林木繁荫的馒头庵等所形成的松口镇景区;有宋元间建造的鲤鱼形围龙屋“围里”、有建于清咸丰年间的仙口塔等所形成的仙溪景区;有-元帅童年曾生活过的横石古榕侧“致和”商号旧址、有三斤狗故居遗址等形成的松南景区;有坐落于崇山峻岭中的青龙寺与瀑布群、有梯级电站与狗颈石示瀑布等形成的松东景区。
元魁塔,始建于明朝1619年,1629年竣工,为九层高的楼阁式砖石塔,楼梯筑于砖墙中间,仅容一人上下,每层都有对开的四个石窗,攀至第八层走出回廊,顿时开朗:凉山苍苍,梅水茫茫;古塔冲霄,意高气昂。白云悠悠,蓝天碧水,舟楫如梭,绿稻翠竹,真是无限好风光!抬头看那塔顶千斤重的铁葫芦,不禁令人感叹,在300多年前,是如何抬上的?
世德堂,建于1645年,总面积7000平方,共有72天井,36厅,12个门楼,299间房,2口水井,是明末皇帝崇祯儿子的老师李士淳(字二何)在携其逃难回松口而建立的皇太子宫。“三堂不见瓦”是世德堂的独特之处,大门直进为一堂、正堂、上堂(即三堂,均有天井间隔),上堂两侧是大天井,天井过去各有十间房,在当时是武士勤杂人员的住处。上堂后面有一半圆形空地,在当年种植了七棵荔枝树,而今仍存活三棵,每年五月挂果,又称“五月红”。果树后面的空地足以让五匹马并排奔跑(在此可支帐篷露营,够宽敞),走过空地便是由12个门楼组成的两层楼的围龙屋,每个门楼内都有前后门,前门在一楼,后门在二楼,前后门若关闭,则各自独立。打开后12个门楼则全部相通(玩捉迷藏倒是不错)。在锦屏楼后围外墙,左右各设五个炮楼碉堡,延至大门,墙是用糯米饭混合石灰、胶粘土、砂子夯筑而成,坚固无比,防卫之严可见一斑。世德堂罕见的建筑格式,吸引着国内外客人尤其是学艺术、建筑的师生们前来写生、参观考察。穿过炮楼后面的柚子果园,拾梯阶而下,是静静幽幽的一片竹海,竹海旁的松源河逶迤而过,在河中间有一无人小岛,置身其中,面对一望无际的碧绿竹海,河水潺潺从身边流过,听着虫鸣鸟唱,品一口客家山茶或娘酒,恍如世外桃源。
崇庆第,又称“古秀阶”,建于20世纪40年代初,是当时几户人家出资合建,委托古秀阶理事,工人领料、领工钱都要找他,自然而然的当地人便把这屋子叫做“古秀阶”了� �整座房屋及池塘均用水泥、花岗石建造,共有10天井、9厅、73房、2口水井。“崇庆第”三个字乃清末榜眼朱汝珍所题,大门直进分别为下、中、上三个厅堂,厅堂房梁上的画令人叹为观止,工笔精细,人物栩栩如生。上堂后面的空地过去是半圆形两层楼的围龙屋,屋后的果园,同样是半圆形,与大门口的半圆形鱼塘相对称。上午时分,屋子倒映在池塘的水面上,像一幅静止的水墨画,忽然几只正番(客家话,体形象鸭子,肉瘦而鲜嫩,为客家特产)悠闲走入池塘,红掌荡绿波,似马良的神笔一挥,这幅画即活了起来。
承德楼,建于1908年,完工于1918年,共有18天井、48厅、108间房。下、中、上堂雕梁画栋,不同于其它围龙屋的是承德楼中堂的石柱高6米,显得厅堂甚是气派,而中堂侧门的上面除了精致的雕花,下面是一行行的象形文字。承德楼在当地名望甚高,源于主人家把它提供给松口中学作教室宿舍长达半个世纪,它也是获得孙中山先生于民国初颁发《旌义状》的著名华侨梁密庵先生的故居。(松口镇在1933年为纪念孙中山到松口视察所兴建的中山公园里,有“密庵亭”一座,亭内保存着《旌义状》及抗战时期重庆国民政府蒋介石、于佑任、陈立夫、林森等人给梁密庵先生的题词。)
勤诒庄,又称“谢天昌”,始建于清朝同治年间,距今107年,有8天井、10厅、87间房,总占地面积4295平方米,其中建房面积3200平方米,走入勤诒庄的外大门,是宽敞的院子,从写着“昭武第”的内大门穿过写有“昭武都府”的二道门,分别是下堂和上堂,开基始祖谢廷光官封昭武都尉,夫人佘氏于清朝同治11年10月受同治帝诰命封为恭人,这道圣旨完整地保存在上堂(即宝树堂)。佘氏38岁守寡,靠开名为“谢天昌”的米店为生,由于经营有道,生活有了改善,便亲自带领家人肩水挑石修建了此屋,养育的子女们也各有所成,由此我们看到了客家妇女辛勤耕作、勤俭持家、相夫教子、吃苦耐劳、和邻睦族的精神闪闪发光并延续到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