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杭大运河(江苏段)于2006年被列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全长690公里,约占大运河总长的五分之二。从北到南依次流经:徐州市、宿迁市、淮安市、扬州市、镇江市、无锡市、苏州市8市,分为中运河、里运河、江南运河三段。淮安以北为中运河段、淮安至扬州为里运河段、镇江以南为江南运河段。
京杭大运河(苏州段)北起苏锡两市交界的望亭沙墩港,南至苏嘉两市交界的油车墩,全长82.35公里,占江南运河(208公里)的40%。可分为西、中、南三段,西段自望亭的五七桥至枫桥,称为苏锡段,河线顺直,水流偏东西走向,长约18公里;中段原自枫桥经绕苏州古城阊、胥、盘三门外的闹市区,穿觅渡桥南下宝带桥,称为市河段,河线弯曲,水流自西向东沿古城西、南外濠折东复转南,长约14公里,1959年因航行不便,改由枫桥直南,沿枫江至横塘入胥江而至盘门入大运河原线,1985年为进一步改善航道和城市环境,于横塘南开辟新河,穿越胥江,沿北越来溪南下,近石湖折东,经澹台湖至宝带桥汇入大运河原线;南段原自宝带桥,经吴江市所属松陵、八坼、平望、盛泽等镇,于王江泾出省境至嘉兴,称苏嘉段,长约50公里,1980年后为缩短航线,于平望镇西新辟短河,取道烂溪塘至江浙二省交界处的鸭子坝,直趋航州,自此主航线不再经嘉兴,苏嘉段的名称亦成为历史。目前,京杭大运河(苏州段)全线为四级航道标准,是全国第一条标准化文明样板航道。京杭大运河(苏州段)运河沿线分布着大量古河道、古驳岸、古驿站、古纤道、古城墙、城门、关隘、古塔、寺庙、古桥、会馆、古民居、古典园林、古街巷等历史文化遗存。其中,十里亭、下津桥、上津桥、吴门桥、灭渡桥、运河古纤道、三里桥、安民桥、安德桥九处为与古运河有关的文物遗存。
1.十里亭
十里亭位于高新区长江路748号,京杭大运河西岸射渎口,始建于明代,清乾隆四十八年(1783)六月毁于暴风雨,五十一年(1986)里人朱崘发、朱高湄等发起,浒墅关权署总书王宇灿等助银三百余两重建,1993年底至1994年初,为配合大运河拓宽,吴县文管会将亭西移33米,置于现址。本为古代行人纤夫歇脚之用。亭东向临大运河,单檐歇山式仿木石亭,坐西面东,平面呈方形,面阔3.5米,进深3.8米,鱼龙脊,檐下仿木斗拱,四角立石柱,边长44厘米,全用花岗石砌成。内立明申时行撰《浒墅关修堤记》青石碑1块,碑通高3米,蟠龙圆额,置于赑屃背上,赑屃头已损坏。明太极殿大学士申时行撰文,江西巡抚杨成书,翰林院侍读学士韩世能篆额。碑文已漫漶。亭是苏州地区大运河沿线现存为数不多的路亭之一,也是研究明清时期仿木结构石亭建筑的实物资料。
2.下津桥
下津桥位于阊门外枫桥路永津桥西,跨上塘河(古运河),原名通津桥,始建于明成化十八年(1482),清康熙四年(1665)重修,道光二年(1822)再修,光绪三十二年(1906)又修。桥为半圆单孔石拱桥,南北走向,南连枫桥路,全长36.7米,中宽4.95米,拱券净跨12.2米,矢高6.3米。两侧桥额阳刻楷书“下津桥”三字,桥面石刻涡旋纹,青石拱券并列砌置,花岗石金刚墙,青石长系石端部雕刻花卉,两坡铺设花岗石条石踏步,南28级,北25级。西北部望柱刻有“金阊永善堂重修”、“光绪三十二年秋立”字款,很可能在光绪年间也作过整修。下津桥明建清修,跨古运河,是苏州地区运河上现存为数不多的古桥梁之一,也是苏州市区体量较大的古桥梁。其拱券结构应为明构,对研究运河� ��线交通及明清桥梁建筑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3.上津桥
上津桥位于阊门外枫桥路东首,跨阊门古运河。桥的修建年代无考,清代中期地方典籍偶有提及,但均不言其历史沿革。仅见桥身西南侧金刚墙上刻有“丙寅年河道会重建”,“上津桥□北□公埠”等字。以此推测,桥可能重修于清同治五年(1866)。1984年全面整修。此桥为单孔拱桥,花岗石砌筑,南北走向,南连枫桥路,北接上津桥下塘。全长42.45米,净跨12.2米,矢高5.9米,中宽3.7米,七排拱券石并列。东侧桥额阳刻楷书“重修上津桥”。桥面石刻涡旋纹,桥栏青砖砌,间以花岗石望柱,条石压顶。两坡铺设条石踏步,南29级,北3l级。桥西南堍有碑亭,立清光绪吴县知县李超琼书“故明郝将军卖药处”青石碑一方。郝将军名太极,明末清初人,据史料记载为“云南晋宁州人,天启中奢安之变,守霑益有功。国变后,隐于医,卖药吴之上津桥。”顾亭林有诗赞道:“曾提一旗制黔中,水蔺诸酋指顾空。入楚廉颇犹未老,过秦扁鹊更能工。风高剑气蛉川外,水沸茶声鹤涧东。桥畔相逢不相识,漫将方技试英雄。”碑高115公分,宽56公分,厚16.5公分。从阊门外广济桥上西望,上津桥和沿河民居景致富有较浓水乡情趣。上津桥为沟通山塘南岸与石路两个旧时繁华区的重要交通要道,是苏州地区运河上现存为数不多的古桥梁之一,也是苏州市区体量较大的古桥梁。对研究运河沿线交通及明清桥梁建筑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4.吴门桥
吴门桥位于城西南盘门外,跨古运河,为陆路出入盘门的必经通道。据《吴县志》记载:始称新桥,又名三条桥,宋元丰七年(1084)郡人石氏出资兴建,横绝漫流,往来便利。绍定中重建,改今名。明正统间苏州知府况钟再建,弘治十一年(1498)水利郎中傅潮修,清顺治三年(1646)、雍正十二年(1734)重修,同治十一年(1872)江苏省水利工程总局重建。宋《平江图》所载为三桥相接,下设三洞。清乾隆《盛世滋生图》所载为三孔石拱桥。目前为苏州留存的最高的单孔石拱古桥。花岗石砌筑,杂有少量武康石。全长66.3米,中宽4.8米,净跨16米,矢高9.85米,拱券石10排,长系石11根,纵联并列砌置。1989年,部分拱券石被船只撞落,修补时发现各拱券石之间用定胜形榫卯拼接,以增加牢度,避免移位。条石桥栏凿成凹凸状,犹如通长靠背椅子。桥额阴刻楷书桥名,间壁明柱一面刻"苏省水利工程总局重修",一面刻"同治十一年壬申夏四月"。桥面石雕刻轮回纹,南北两坡各铺设条石踏步50级。北端金刚墙左右两翼均砌有宽约0.6米的纤道,为纤夫穿越桥洞的便民设施。吴门桥高大雄壮,与邻近的瑞光塔、古水陆盘门浑然一体,合称“盘门三景”,是苏州城西南部的标志性建筑。对于研究苏州古城历史上的交通及明清桥梁建筑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5.灭渡桥
灭渡桥位于城东南隅葑门外,跨古运河。为水陆要津,原设有渡船,因旅客不能忍受舟人把持0,由僧人发起集资募建桥梁,取名“灭渡”,“志平横暴也"。今讹称觅渡桥。桥始建于元大德二年(1298)十月,至四年三月竣工,历时一年有余。明代正统间苏州知府况钟重修。清同治间再修,1985年又修,并恢复石栏。桥为薄型单孔拱式,东西走向,通长70.75米,中宽3.78米,跨径19.3米,矢高8.5米。是苏州市区保存之跨度最大的薄型单孔石拱桥。两坡设花岗石条石踏步共90级。桥身用武康石、青石、花岗石混砌,显示了多次重建大修的历史痕迹。拱券纵联并列砌置,青石长系石端部刻有兽面纹浮雕,应为始 建时物。该桥采用增大跨度而不作多孔设计,以适应水流湍急、过往船只体量大、往返频繁的需要;在拱顶与面石间不加填层,并尽量增加桥身坡长,使大桥平缓易行,高而不峻,稳重大方。
6.运河古纤道
运河古纤道位于吴江市松陵镇南郊京杭大运河西岸,唐元和五年(810)苏州刺史王仲舒始筑,名松江堤。宋庆历八年(1048)增石修治。元至正六年至七年(1346-1347)复以巨石重筑,自三江桥逶迤向南九里,称“九里石塘”。明清两代多次修葺,上世纪30年代苏(州)嘉(兴)公路筑成后,石塘路成了单纯的纤道。-中,遭受严重破坏。1984年,修复两段,计长1500米,分为二段。北面的一段从三江桥南第四个港口原桥的南堍开始南至吴江市第三金属材料公司仓库后水泥北堍之北31.6米处,共长600米;南面的一段从北七星桥南堍开始至南七星桥之南257米处,共长900米。古纤道靠运河的一边为石驳岸,内为土堤,除去基础,纤道高1.59米,宽3.1米。纤道上曾有多座纤桥。今存2座,一曰“三山桥”,为梁式,花岗石砌筑。二曰“南七星桥”,也为梁式,花岗岩砌筑。另有1995年恢复重建的北七星桥。以前,京杭大运河两岸的纤道在各地不少,但随着时过境迁,存有者十分稀少,象吴江运河古纤道这样基本保持原有风貌、长度达三华里者,则更是弥足珍贵。
7.三里桥
三里桥位于吴江市松陵镇三里桥村,跨京杭大运河。该桥始建于元泰定六年(1329),明天顺元年(1457)、清嘉庆二年(1797)重建,清光绪十一年(1885)再次重建。该桥东西走向,拱形单孔,全长50.4米,顶宽4.65米,堍宽5.08米,净跨16米,矢高12.5米。东桥堍有石阶47级,西桥堍有石阶45级,桥两侧砌着厚厚的栏石,桥面石镌刻着“轮回”图案。该桥拱券除以纵联分节并列式砌置外,还采用了收分法,即把拱券做成拱顶较窄于拱脚的型式,有利于高大桥梁拱券的横向固定。桥东桥台建有纤道,纤道台前宽1.15米,南北宽0.80米,往来船只上的纤夫可沿纤道直接从桥下通过。
8.安民桥
安民桥位于吴江市平望镇北大街,跨京杭大运河。俗称北渡桥,明嘉靖三十四年(1555)初建,现桥为崇祯二年(1629)重建。该桥东西走向,单孔石拱桥,采用纵联分节并列法砌置,全桥除武康石间壁和青石金刚墙外,其余均为花岗石砌置。桥长40.40米,中宽4.6米,净跨9米,矢高7米,其矢跨比为1:1.125,在江南水乡是少见的陡峭拱桥。券石上刻有信士捐银造桥、祈告家门昌盛、太平如意的图案。东西两侧石阶分别为32级和35级,桥两侧置有栏石,桥顶正中心桥面石系一块大的长方形武康石,上面刻有图案,但已经分辨不清。安民桥东西两堍也有着古老的地名。西堍是铺基弄,明代时曾设急递铺于此,东堍不远处是城濠里,元末张士诚在此筑有土城。
9.安德桥
安德桥位于吴江市平望镇区东南的京杭大运河与頔塘交汇处,又名平望桥。唐大历年间(766~779)始建,南宋淳熙十二年(1185)、明成化十九年(1483)、清康熙、乾隆年间数度重建,今桥为清同治十一年(1872)重建。该桥南北走向,拱形单孔,桥长50.60米,中宽4.53米,净跨11.5米,矢高9.3米。全桥为花岗石构筑,拱券以纵联分节并列法砌置,北堍有石级28级,石阶下面有一平台,平台的两向各有4级踏步。南堍有石级31级,石阶下面也有一平台,平台下有踏步2级。桥两侧置有栏石,桥顶则安着靠背栏石,供过往行人休憩,桥面石中央刻有“轮回”图案,整座桥气势雄伟。唐代大书法家颜真卿任湖州刺史游平望时曾写下《登平望桥下作》 诗,南宋诗人杨万里对此桥有“高桥过得桅”之誉。此桥在历史上曾为平望镇的制高点和地标。安德桥跨度大、桥孔高、气势雄伟。桥南面矗立着小九华寺,二者组合成一幅“桥庙相映”的水乡文化景观。
京杭古道,也叫杭宁古道,是当年陆地上从杭州通往南京的唯一凭借。它紧靠着500年前的运河——西塘河蜿蜒,从东南向西北,沿途繁华,从武林门开始向北延伸到德清上柏,过长兴进入江苏境内,全长约270公里。
在杭宁古道的基础上,民国政府修建了杭州到南京的汽车路——京杭国道,住在环城西路的将军们,一出门就可以通过这条公路直抵南京,属于军政要道。
▲莫干山路变迁图解放后,京杭国道逐步扩建,铺上沥青,建成高级公路,就是后来的104国道。这条国道,北起北京,南至福建平潭,终点规划是台北市的101大楼。1964年,良渚到杭州的一段改了名字,就叫莫干山路。
很长一段时间里,莫干山路沿途一侧分布着无数大型工厂,一侧建成了一片片商品房社区,被戏称为“杭州的38线”。大家熟悉的省广电大楼、老市政府和汽车北站也都在这条路上。
1999年,新104国道境内潘塘至瓶窑彭公段建成通车。老104国道改称为彭祥线,亦称莫干山路。如此一路生长,它成为杭州南北向地面道路最长的一条。莫干山路,最初北面终点在祥符桥,经过几次延伸,最终到了瓶窑镇长命村(良渚博物院),全长约22公里。
如今,莫干山路一头连接西湖、一头连接良渚,又和东面的京杭大运河互通声气,这是一条充满魅力的辐射三个世界遗产的城市纵贯线。今天,“城秘”来讲一讲这条路的前世今生,也许您看了也有很多话说。
▲一路向北的莫干山路 摄影@子夷凌晨五点,天还没亮,把151路电车的辫子搭上电线,应师傅抬头看看,金星在东方的天空中闪耀,下面是即将喷薄而出的红日。启动电机,车厢里有微微的电流声,通常早班车空无一人,在雄镇楼的站场中驶出,向着杭州的北部进发。过了武林门,陆续有乘客,但还是不多,自从公交车上不允许饮食之后,车厢里也就少了大饼油条的香气。
▲坐在公交上,看杭州街景。 摄影@宋驰如果说勾连两大世界文化遗产的莫干山路是杭州城市纵贯线的话,那么最早行驶在这片区域中的电车151路,沿着湖墅路,东临运河,西贴莫干山路,自然成为了时光的见证。
▲莫干山路留石高架附近夜景 摄影@徐东1961年4月26日,杭州第一辆无轨电车1路车,从城站开往拱宸桥,跨越了大半个世纪之后,以151的名称抵达拱北小区。穿过城市的腹地之后,151一路向北,庞大的车身摇摇晃晃,在即将到来的晨曦笼罩下,一头扎进莫干湖墅的历史之中。
这条长长的线路,串联起杭州的南和北,京杭大运河将杭嘉湖平原汇入的人流和物资带到了卖鱼桥码头,通过这列电车抵达真正的杭州;更多来自天南海北的人们,从城站火车站下车,也要搭乘151向城市的中心疏散。这条线路某种意义上相当于60年前的“地铁一号线”,它贯通了南北枢纽,连接起城市热点,也许正因如此,60年间改道幅度很小,生命力依然旺盛。
▲无轨电车从拱宸桥缓缓开出应师傅第一次单独跑车是在1996年,151路车的北端终点在拱宸桥,那时候的拱北小区还是一片稻田,远没有成为一个站点的资格。浙麻、杭一棉和杭二棉的织机日夜不停在梭织,机器连轴转,工人三班倒。下了夜班的工人差不多就赶上了早班车,黑夜郁郁沉沉,黎明摇摇晃晃,经过一夜劳作的疲惫,挤满车厢的下班工人眺望窗外,各怀心事,一言不发。
▲穿过城市腹地的151路公交 摄影@肖奕窗外即是运河,从口音上可以听出来,这些居民和运河的波浪一样,机缘巧合,一路南下漂泊到了杭州。城市遥遥在望,却无法更进一步,于是在此结草为庐,以野草般的顽强和倔强扎下根来,或开垦荒地、或跑船贸易、或走街串巷贩卖,几十年后,他们的二代三代,成为了附近的大厂的工人、新村的居民,像水入大海一样,悄无声息地融入了这座城市。
▲莫干山路沿线的古新桥 摄影@龙卷风时光从不停留,151一直向南走。拐过大关桥之后,车上的工人陆续离开,稍有空闲的售票员能够一起聊聊八卦。那个时候,湖墅路还很窄,双向两车 道,上班的人们开始用自行车占领路面,应师傅不敢怠慢,市区内还没有禁止鸣笛,一路喇叭,黑色的自行车队如同池塘里的鱼群,默契地向两边散开,为轰隆隆两接头的电车让开道路。
▲早年151路公交车行驶过延安路。春天的时候,来自苏州的航班几乎和早班车一起在汇合,杭嘉湖平原的烧香老太婆搭乘运河的夜航船,在卖鱼桥码头上岸,庞大的队伍排成整齐的两列。载满信仰的151继续向前,这支队伍在胜利剧院统一消失不见,在那里换乘七路车前往目的地。通常来说,应师傅会为中班司机捏一把汗,因为到了傍晚,这些老太太会带着巨大的铝制面盆、热水瓶、天竺筷等生活用品,撞上151的晚高峰。
▲上世纪赶公交的市民 供图@谢鑫同样是在春天,来自祥符桥、三墩甚至塘栖的农民,带着精挑细选的桃子和桑葚,用身体护住果实,挤上151,大多到卖鱼桥下车,可能是去河道市场,也可能走街串巷贩卖。我小时旧居在金鸡岭,就遇见过塘栖人挑担子卖枇杷。
是了,到了夏天就是枇杷、葡萄;到了秋天甚至有甘蔗;过年前最生猛,一筐筐的活鸡活鸭就往车上搬。这些东西现在看来平平无奇,但在当年,可以说是富饶的杭嘉湖平原上最为宝贵的物产,他们汇聚到杭州的北部,沿着莫干山路向城市腹地渗透,像上帝洒下的盐一样,使城市中的人们得以滋润。
▲莫干山路西塘河与灯彩街交叉口向北傍晚,151从城站折返,一路上经过无数新村和大厂,到了米市巷、仓基新村、哑巴弄,都是大站,在站点上等候的人群像乌云一般扑了过来。
为了兼顾莫干山路和湖墅路东众多新村居民的交通出行,151一直在湖墅路上行驶,直到1989年,杭州第四路公交电车,155路开通,从城北和睦新村到城南的开元路,沿途停靠北大桥、打索桥、沈塘桥、武林门、延安新村、孩儿巷、胜利剧院、井亭桥、湖滨等站点,途径莫干山路,正式接下了151的接力棒,成为这条动脉中的新鲜血液,为拉动城北的繁荣贡献出力量。
▲K151公交电车司机应泽敏 摄影@子夷16年之后,155南端终点站改为城站火车站,车型也因为升级为空调车,成为了K155路,这个组合像极了英文单词“kiss”,因此被称为“杭州最浪漫的公交车”,它也是首次采用无人售票的电车。
在155开通的同时,城北的和睦新村也基本完成了建设,这个在当时看来庞大的住宅新区,� ��为这条电车线路,可以从莫干山路直接南下,直达杭州核心地区。
▲杭州最浪漫的公交车K155 摄影@宋驰随着地铁5号线的开通和10号线的在建,莫干山路区域的主力交通正在不断迭代更新,从西塘河上的小火轮,到现在的地铁线,日新月异。
▲在建的地铁10号线穿过城北现在看起来,湖墅路和莫干山路两条路之间的新村们都老了:仓基新村、莫干新村、建工新村、石灰桥新村、左家新村、湖墅新村、沈塘新村、塘河新村、董家新村、和睦新村……这一带从建国后就成为人居熟地,和城北的工厂息息相关。去年李克强总理去和睦新村视察,重点也是考察居家和社区养老服务方面的工作。
▲现在的和睦新村 摄影@陈旻昕但是在上个世纪80年代,莫干山路沿线的新村是当时人们对于社会主义的全部想象:“楼上楼下,电灯电话。”我的表姐在1983年搬进石灰桥新村,诧异地发现房屋内居然有独立的厕所和厨房,之前他们住在姚园寺巷的墙门里面,居民们要么在房间内用马桶和痰盂,要么就到巷口的公共厕所解决问题;厨房也是公用的,经常会有人因为煤饼的归属问题吵闹起来,这一切都是那么司空见惯,所以新村内的二室一厅更像是电影里的图景,随着厂房在莫干山路沿线矗立起来,与之配套的新村也把水田、池塘变为社区。
▲现在的化纤公寓 摄影@阿甲而仓基新村这块土地,其实是大有来头的,湖墅一带最早有两个老码头,都是皇帝曾经坐船上岸的地方。一个在大关河塍,南宋高宗在此上岸;另一个叫做新码头,就在仓基新村富义仓斜对角,是清代乾隆上岸之处。
可想而知,因为运河的流过,此处水陆交汇,热闹非凡。清朝之时在此有条富贵街,大户人家的别墅都建与此,因为水路交通方便,临水而居,十分惬意。清初官员胡贞开退休后在这里修建别墅,因为他喜欢米芾,所以命名为“米山堂”。胡贞开堪称园林高手,米山堂里里外外,均其一手设计:“凡园之所应有者,无不有之。”
修建园林的传统一直延续到了90年代的“墅园”,当时我住在石灰桥新村,整条莫干山路仍显寂寥,唯一可赏玩之处就是墅园了。
▲在墅园散步休憩的老人 摄影@肖奕叁仓基新村虽然是新式洋房,但是邻里关系相当密切,我高中政治老师住在此地,当时邀请班上几个要好的同学去他家做客。赵老师住在一楼,于是就把茶摊儿和晚饭摆在了小区通道,夏天傍晚,来来往往的人笑嘻嘻打着招呼,感觉非常� �悉亲切。
从仓基新村一出来,斜对面的余杭塘河当时淤塞着,或者是故意填埋的,干涸的河道形成了一个巨大的集贸市场,这个市场的形成也和卖鱼桥码头有关系。最初,从运河上漂泊过来的商贩,在卖鱼桥形成了自发的地摊,最后统一规划,安排进了河道市场,最终成为了城北最大的商品交易地。
近日央视新闻发起了线上逛菜场的直播活动,也逛到了杭州的菜市场。菜场是一个城市呈现特别气质的窗口,特别能安慰人心。“城秘”的网友巴骏从小生活在湖墅路和莫干山路之间,他回忆起了卖鱼桥附近的农贸市场,不知道您记不记得里面的美味:
“流淌人工河的河道那时候是干的,靠着湖墅南路的入口200米这一段全是早餐摊,每个黎明,朝阳初现的清晨,这里特别热闹。烧饼油条豆腐脑,拌面馄饨糯米饭,这里几乎集中了周边所有的早餐点,而我们那会儿很难得在外面吃早餐(一般都是家里烧泡饭吃的,为了省钱),所以我第一次在这里吃到咸豆腐脑的时候,那个味美此生再也没有尝到过。
▲卖鱼桥河道上的农贸市场 摄影@章胜贤走进河道入口,是要下很长一段楼梯的。整个河道当时是有大棚罩着的,防雨,不过这样一来,等你过了早餐摊这一段后接来下就是光线昏暗、地面永远潮湿的菜市场。整个菜场的长度大概有 600 米,全是用长石板搭的摊位点,连成长长的三排,中间有两个过道。前 400 米都是卖蔬菜水果副食品的摊位,后 200 米则是肉摊海鲜水产摊。整个菜场两侧的摊位后面都挨着居住平房的人家。
▲莫干山路上石灰桥对面的文二街农副市场 摄影@宋驰
这个菜市场是出现在我梦里最多的地方,因为奶奶家弄堂的后门就连着这个菜市场,推开后门就是一家卖豆腐、豆腐皮的摊位。小学生的我只要住在奶奶家,每天上学放学外出去电影院玩耍都要走这个后门,在菜场里穿进穿出。
我特别喜欢夏天晚上的菜场,商户都收摊了,一天的喧闹之后菜场显得特别安静。各类菜蔬的气味还残留着,有时候是清新的,但大部分时候是淡淡的腐败味。我会叫上住在菜场附近最要好的两三个同学,一起站到收拾干净的石板摊位上,看谁最快从一头跑到另一头。马景涛版《倚天屠龙记》放映的时候,我们就在菜场里模仿电视里的招数,嘿嘿哈哈你来我往。
河道的另一个出口靠着莫干山路,出口则又是一个百货市场。如果说景福百货在那时代表高端SHOPPINGMALL,那么这个百货市场则类似跳蚤市场,它和景福一起撑起了我们那一片老百姓的购买欲。
▲现在,开在原热电厂附近的大悦城,成了莫干山路沿线标志性的SHOPPINGMALL。 摄影@子夷
小学时的我对于沧海桑田总有一种天荒地老的错觉,以为我们这一代人也将会和父母辈一样,需要把富裕的、梦幻的、超科技的未来托付给一两百年后的下一代。我们的生活虽然会有所变化,至多也就是 50 岁人手一个大哥大,60 岁凑合着买辆桑塔纳,70 岁电脑看懂 dos 就叫智能化,我生于斯长于斯的米市巷到卖鱼桥不会有什么大变化。
但现在的我正在面临城北的巨变,莫干山路和湖墅路之间的人们,他们还需要加强想像。”
▲大家湛景·天承美筑上空往南俯瞰城市夜景 摄影@子夷
最后说说莫干山路旁边的大厂。
建国之后,杭州的重工业布局在半山;纺织工业在拱宸桥;轻工业基本都在莫干山路沿线:杭州热电厂、杭州灯泡厂、张小泉剪刀厂、杭州化纤厂、杭州热水瓶厂、华丰造纸厂……当年坐应师傅151电车上下班的工人,基本集中在这些厂中。其中最大的两家,当属华丰造纸厂和杭州热水瓶厂,从工人数量和产值来说,都是数一数二的。
▲热电厂和张小泉剪刀厂原址 摄影@吴定国营工厂辉煌的时候,杭州人说“要想看看什么是社会主义,就去看浙江麻纺厂”、“找工作到华丰,找对象到杭棉”,不要说到厂里工作,就算做个“厂二代”都很有面子,拿个工作证,是可以到小卖部赊账的。
▲浙麻厂,后面的大烟囱非常瞩目。华丰造纸厂是浙江省第一家机械造纸厂,主要产品是卷烟纸,据说毛主席抽的香烟就是华丰造纸厂生产的纸卷出来的。
“城秘”的网友花林老师说:“华丰厂的生活条件令当时很多人羡慕,一到开饭,大厅里一溜排开,有荤有素,有米有面,有汤有粥。华丰工资高,相当于现在的白领,相比之下,机关工作的干部反而要清贫一些。国营大厂令人羡慕的还有各种福利、劳保用品、活动或者节日的纪念品,这些虽然在现在人看来不值一提,但那时却也是让很多国营厂门外的人羡慕。”
华丰造纸厂虽然规模和产值在轻工业系统排名第一,但是产品是卖给卷烟厂,和普通市民关系不大。像灯泡厂、热水瓶厂和广大市民的关系就大了去了,两家厂生产的产品都亲切地冠上了“西湖牌”的美名,西湖牌电灯泡、西湖牌热水瓶,延安路、解放路闹市区商店用的五光十色的霓虹灯也是灯泡厂提供的。
▲老时光的� �丰造纸厂厂房 摄影@章胜贤杭州热水瓶厂因为是从上海合拼了四家私营小厂,迁到杭州,所以老工人中苏北人较多,也暗合了莫干山路以北这个地块,是吴越文化相交之所。人员迁徙流动之处,具有杭州本地人少有的韧性和坚毅。
▲新建杭州热电厂时,埋设在莫干山路的管道。 摄影@章胜贤
吹热水瓶胆,绝对是个苦力活。
北京大学历史毕业的王明达,上世纪70年代在热水瓶厂工作过。他亲眼看到,需要多么身强力壮的小伙子,才能挥舞着铁管,一口气把热水瓶胆吹出来。
一车间叫做大炉车间,又称打炮车间,石英砂要到1800摄氏度才会融化。高温季节车间温度在50度以上,而且为了保持一定的温度和较暗的光线,车间不能开窗,不能使用电扇。在这样的高温下,工人要用一米多长的钢管把玻璃从炉子里拉出来,并且一口气吹成5磅或者8磅的内胆。王明达很感慨:“那不是吹个杯子吹个灯泡啊,完全是力气活儿。”
二车间将内外胆通过三个石绵球,在煤气火力的烘烤下粘合起来,这个活儿相对轻松,但是因为常年凑近炉火,脸被熏红,被调侃为“猢狲屁股”。
▲热水瓶厂工人 供图@章胜贤尽管工作如此艰辛,但是王明达回忆,当时工厂洋溢着工人阶级自豪与激情。不仅篮球打得好,在轻工系统数一数二,文化活动也十分丰富。热水瓶厂的戏剧社实力强大,排演的剧目常常参赛获奖。工人队伍里藏龙卧虎,后来小有名气的滑稽戏艺人王双柏,就是装配车间的工人。而王明达本人后来成为良渚考古专家,挖出了反山王陵,其中包含国家一级文物,重达6.5公斤的玉琮王,他主持的这次考古发现被载入中国考古史册。
鼎盛时期,杭州热水瓶厂有将近1800名工人,年产600万只内胆,产量为远东第一。除了常见的竹壳热水瓶之外,工厂里还有美院毕业的设计师设计各种吉祥图样的铁壳热水瓶:印有囍字、鸳鸯戏水之类的,当时杭州人结婚,这是必备的用品之一。
▲“西湖牌”热水瓶 供图@王叔虽然说“西湖牌”热水瓶行销全国,甚至可以说全球。因为在尼克松访华之后,热水瓶厂的领导大胆向阿拉伯地区出口热水瓶,因为当地喜饮热奶茶的习俗,“西湖牌”热水瓶一度曾风靡阿拉伯半岛。
当然,既然是杭州本地的工厂,供应杭州市民是更加义不容辞的。在所有物资都紧俏的时期,“西湖牌”热水瓶的供应一直相当充足,从来不需要凭票购买。
这也许是大厂对于杭州市民的反哺吧。
2016年6月21日的《都市快报》上,刊登了一则名为《休闲商务中心以后在华丰地块?莫干山路沿 线整治想听听你的意见》的报道。文中提到:
杭州南北向主干道——莫干山路沿线要提升改造了。打算怎么改?杭州市规划局拱墅分局正就《莫干山路城市设计》征集意见建议,6月25日结束。
看完关于规划设计方案的介绍后,家住良渚文化村、每天往返莫干山路上下班的“城秘王叔”不免感慨:怎么感觉莫干山路一直在整修、永远在改造啊?王叔的感觉没错,和很多市区道路不同,以“公路”身份诞生的莫干山路,在过去100多年间,无论是道路长短、功能属性,还是两旁的城市界面、自然景观,都发生了剧烈的变化,并且至今仍处在不断调试中。
1929年通车时,莫干山路还叫“京杭国道”。作为中国首条近代意义上的国道,一开始,莫干山路是杭州北上前往湖州、南京的省际公路,功能相当于现在的杭宁高速。“当时从江苏来杭州,都是走104国道转莫干山路这条线进城的。”从事了几十年城市规划工作的浙大城市学院环境设计系教授韦飚记得,小时候,杭州城北有两条主干道,一条是湖墅路,一条是莫干山路。
▲80、90年代104国道浙江界牌原貌其中,湖墅路是城市道路,所以也被叫做“里马路”;而莫干山路是对外公路,被称为“外马路”。与“十里银湖墅”的繁华闹忙不同,莫干山路开始只是一条小小的沙石公路,汽车一开过,路上便灰尘满天。1964年拓宽后,更名为莫干山路,但直到70年代,路面才铺上沥青。
莫干山路穿过的城北地区,过去是杭州的工业区,所以沿线分布着很多工厂。比如路南端省广电大厦这块,从前是人民玻璃厂;文晖路口,有立新塑料厂;大关路口,则是张小泉剪刀厂……除此以外,莫干山路两旁那标志性的行道树林,也曾是它区别于杭城其他道路的一大景观特征。多年以后,仍有不少城秘读者给我们留言,描绘记忆中的景象。
▲莫干山路沿线主要工厂分布图改变起始于上世纪90年代,随着杭州城市的不断向北扩张,莫干山路开始了蜕变:沿线的工厂、码头、仓库或关停或外迁,城中村一个个被拆除。原先的对外公路一变成为城北的纵贯线,其终点也从过去的祥符桥,一路向北延伸至良渚博物院,全长约22公里。
▲莫干山路最南端上空从良渚回望市区 摄影@子夷
之后,杭州市政府开始加强对城市文化遗存的保护工作和城市道路的景观建设,其中就包括对莫干山路沿线的规划开发。“当时省、市领导都提出来,杭宁高速和上塘高架建成后,莫干山路已经不再是进出杭州的主要通道,有必要按照城市内部道路的标准对它进行规划改造。”韦飚说,加上G20峰会召开在即,所以从2015年底开始,拱墅区启动了莫干山路的新一轮“扮靓工程” ,并委托杭州市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着手编制《杭州市莫干山路拱墅区段城市设计》。
▲莫干山路留石高架附近俯瞰。东北向通往良渚,西北向通往未来科技城。 摄影@朱页川
编制工作最终交到了时任城规院规划七室主任的韦飚手上。在他看来,之所以要对整条莫干山路拱墅区段进行城市设计,主要是因为在之前的开发过程中,尽管许多地块得到了更新,但道路的整体风貌也一定程度地遭到破坏。
▲1995年,莫干山路两侧标志性的行道树还在。1981年底,环城北路到观音桥路段种的悬铃木有564株,到九十年代长得枝繁叶茂。 供图@邱戟
“为此,我们在进行莫干山路城市设计时,一方面尊重每个单元原有的控规,包括用地性质、用地指标、容积率、绿地率等,但同时对一些细节进行了修正提升,尽可能做到与周边区块的衔接。”
韦飚团队最终端出来的方案,将“城市设计”的重点放在了大关路口至余杭区交界处这一段,构建由华丰造纸厂区块城北休闲商务中心(RBD)、热电厂工业遗产文化商业中心、汽车北站枢纽商贸中心和祥符创新智慧中心组成的“一主三次“四大核心。同时,自南至北形成文韵人居段、休闲商务段、枢纽商贸段、创新智慧段四个主题区段。
▲莫干山路四大功能段 图源@拱墅发布之所以这样划分,主要是考虑到大关路以南路段的城市建设已基本成型,除了建沈塘桥地铁站时,拆掉邮电学校,做成上盖物业,其余可改动的空间很小。而过了大关路后,越是往北,道路两旁的城市界面越破落,收储待开发的空地也越多,越需要进行城市设计。
关于这一点,当时还流传过一句玩笑话,“莫干山路拱墅区段是上半身穿西装,下半身穿短裤”。据说“发明权”属于祥符街道的百姓。这个素有杭城“北门重镇”之称的街道,虽然面积占到全区的三分之一,但跟位于拱墅最南面的杭州大厦C楼、D楼等区域比起来,简直一个天上一个地下。“过去,祥符桥那一带留给杭州人的印象,无外乎偏远、落后、城郊结合部这几个关键词”。
▲老底子祥符桥的生活气息 摄影@阮晓百姓的这个比喻多少带有些夸张成分,祥符老街其实一直在焕新中,“城秘”在后续中还会重点讲讲祥符桥的故事。
▲改造核心之一:祥符老街一带将以祥符桥为保护核心,保护和有效利用历史建筑,恢复街区传统风貌,打造城北重要的文化、休闲、美食特色街区。 图源@拱墅发布
▲改造核心之二:利用西塘河水景和华丰造纸厂工业文化底蕴,建设一种园林化、生态型 的休闲商务花园。这里将以东南角地铁上盖综合体为路段制高点(150米),形成地标。 图源@拱墅发布
这里简单提一下,就在莫干山路东面、祥园路两侧,同样属于祥符街道的地盘上,2008年后便已陆续规划、开辟、崛起了北部软件园、祥园创意产业园、天堂e谷等一批新园区。它们不仅改变着城北乡土面貌,还吸引来大量高素质人才就业、定居。要不,历来讲求品质服务中产的大家房产,怎么会深耕城北,陆续开发运河之星、金麟府、杭州大家等多个楼盘呢?
像正在建设中的大家湛景·天承美筑,就位于莫干山路东侧,天堂e谷北面,距离在建的10号线祥园路站直线距离仅有约800米。
▲大家湛景·天承美筑南望主城区 摄影@子夷
不过,民谚毕竟还是起了作用,早在莫干山路城市设计前,拱墅区便已启动了祥符桥历史风貌街区的规划改造工作。后来公布的城市设计方案中,也再次包含了祥符老街,按照官方剧透,计划以祥符桥为保护核心,恢复街区传统风貌,打造城北重要的文化、休闲、美食特色街区。
当然,莫干山路改造提升的不单是一处祥符老街,为了使南北风貌统一和谐,方案从营造“四心四段”的空间特色、“打造六大魅力空间”、“构建向街区内部渗透的开放空间体系”、“塑造文化主题”、“筑建高效的道路交通系统”、“协调多元风貌与色彩”等六个方面展开,规划建设大悦城、热电厂烟囱、汽车北站、莫干山路-萍水路交叉口地铁上盖综合体等十大地标。
▲莫干山路五大主题公园分布图:北大门主题公园、蓝孔雀工业文化公园、婴儿港生态公园、华丰中央文化公园以及热电厂工业文化公园。
这个方案后来荣获“2017年度浙江省优秀城乡规划设计奖”三等奖,并至今仍对莫干山路的整治改造起着指导作用。但作为项目负责人,韦飚坦言,所有功能区段、地标景观的敲定过程,一点也不轻松。
▲热电厂的烟囱如今依然是这个区域的标志物。 摄影@云轻丸子山
比如城北重要的工业遗产,热电厂的烟囱虽然被保留了下来,但周遭林立的高楼,使得作为地标的它在视觉上并不突出。为此,设计团队选取了北大桥、和睦新村、古运路等几个视点,并对位于莫干山路—隐秀路交汇口的滨江·锦绣之城小区方案进行了降高处理。“虽然达不到上海世博会观光塔(也是由老烟囱改造而成)那样的效果,但比之前已经好了很多。”韦飚坦言,城市设计与街区改造就是这样,永远只能从点滴入手,积跬步以至千里。
▲改造核心之三:热电厂烟囱改造效果图。根据设计方案,采用亮化效果后的大烟囱,将成为城北夜景的一个亮点,并和大悦城高层� �筑形成“一塔矗立,众楼相拥”的景观形象。 图源@拱墅发布
▲改造核心之四:未来,将突出车站综合体的立体空间作用,地下空间与地铁相衔接,原站前区改造成站前广场,并新规划地下通道过街与站西商贸区联系。 图源@拱墅发布
事实也的确如此,虽然《杭州市莫干山路拱墅区段城市设计》已经完成,但莫干山路的蜕变仍在继续。
2018年,莫干山路“石祥路—绕城北线104国道收费站”段启动提升改造,改造范围第一次囊括进了比拱墅区更北面的余杭区北部新城单元;2020年7月28日,祥符街道会同城中村指挥部合力攻坚,仅用5小时完成了辖区内莫干山路和三墩路交叉口,祥符新村5幢20户居民的搬迁签约,“此举为后续莫干山路提升改造工作夯实了基础”……
从一条风云际会的国道变成为一条穿越城市的里马路,莫干山路的改造必将为“流域”中的居民带去巨大的生活想像。
“城秘”接下去将为大家推出莫干山路的声景故事,我们有说不完的,下期见。
▲西塘河与莫干山路并行远去 摄影@子夷你对莫干山路有着什么样的记忆?你想看到它如何改造提升?留言和我们聊聊吧。
自10月3号大运河旅游通航以来,每天都有很多人前去体验游览。但还是有很多朋友询问小编具体的路线、购票方式等信息。
今天,小编就带大家到运河奥体公园走上一圈,给大家研究一下到底怎样乘船游览大运河~
咱们走起——
0
1
到达公园方式
方式1:乘公交到东关大桥公交站下车
方式2:骑公共自行车到达
奥体公园入口东侧100米处有个公共自行车存车点
公园内羽毛球馆附近也一处存车点
方式3:可驾车进入公园内
通州区风筝协会院内为免费的停车场
0
2
到达二号码头
进入公园一直往前走,到达体育馆,实在找不到位置可以导航贝窝餐厅。
餐厅北侧20米处是公共厕所,如有需要最好在这里解决。因为岸边的临时卫生间经常需要排队。
到达羽毛球馆,可以看到二号码头指示牌,右转继续前进。
岸边的公共厕所↓
继续向前走到河岸边即可到达二号码头
0
3
购票乘船
码头旁有售票处买票
开通的航线与价格
线 路
单程
往返
A线:二号码头-漕运码头-柳荫码头-二号码头
80
150
B线:二号码头—七孔桥--鸟岛-柳荫码头-漕运码头--二号码头
100
180
夜航:二号码头-东关大桥-运河大桥-北运河大桥--二号码头
198
注:往返中途不下船,1.2米以下儿童无需买票,不可占座。
运营班次及时间
上午
下午
夜航
09:30
14:00
19:00
10:30
15:30
20:30
游船班次视实际售票情况调整。
试营业期间,为回馈广大游客,弘扬运河文化,开展以下优惠活动:
持工会京卡购票有专属优惠,A线优惠票价为40元↓
目前,普通购票也可享5折优惠,票价为75元↓
夜航:五折,原价198元/人,优惠价100元/人。
购票后到码头排队等候,听工作人员指示有序上船。
船内一排3个座位,中间过道,两侧一共28排座位。
接下来,尽情的享受大运河美景风光吧~
目前一共有4条电动游船通航迎客。
船上风比较大,大家注意带一件防风保暖的外套。
0
4
注意事项
1、严禁携带易燃易爆(如打火机、管制刀具、汽油)等危险物品登船。
2、灯光秀表演截止至10月7日,表演时间为每晚19:00、19:45、20:30。
灯光秀与航船为不同部门管控,夜航有可能无法赶上灯光秀,想要观赏灯光秀的乘客,请确认后再进行购票。
3、据工作人员介绍,到10月底前,票价都为5折。
目前只开通了A线和夜航,每日售票时间为开船前一小时,不接受隔天预定,只卖当日票。
全程往返时间大概60-80分钟!
4、夜航排队人数比较多,大家要注意避开高峰期,安排好合适的时间前往乘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