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家大院位于陕西省三原县西北方向5公里处的鲁桥镇孟店村,系周占奎的私宅。周占奎,字梅村。“孟店堡巨富,屡出资纾国难,捐封江西补用”,“诰授奉直大夫晋封朝议大夫刑部河南清吏司员外郎兼贵州奉天司事律例馆协修总办秩审”,“供职刑曹”。周占奎父周志道,清诰封奉政大夫。周梅村自小继承和经营祖先之业,家有丰厚积蓄。清乾嘉年间,江西窑业最盛,周梅村在那里开办窑业,烧制瓷器。周梅村乐善好施,“道见贫困,不求即助”,“输万金造清河石桥”。周梅村因商而富,因富而官。周家鼎盛时期经济实力及在外省的商号无法可考,仅据咸丰七年(1857)分家清单记载,周家在三原、泾阳有当铺、作坊、商号三十多个,有银三十六万两,田地四百八十亩,可见周家家道之殷实。
1992年,孟店周家大院被陕西省人民政府公布为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现在正以其独特的魅力接待四海宾朋、八方来客。且国内及港台多家影视单位慕名前来此院先后拍摄了《活着》、《血溅津门》、《杀手情》、《彭大将军》、《满江红》等影视剧。文物是不可再生的宝贵资源,为了保护开发清代“周家大院”,省、市、县文物单位共投资30万元实施修缮,去年,完成“二进”、“三进”彩绘工程。修缮后的“周家大院”旧貌换新颜,吸引省内外众多游客前来参观。正逢李文德和王芳闻著的纪实小说《安吴商妇》出版发行,小说讲述慈禧义女、一品夫人安吴寡妇周莹的传奇故事。业内人士预测,正在积极筹备的电视连续剧《安吴商妇》一旦上演,三原的“周家大院”和山西的“乔家大院”一样火暴。
清嘉庆元年(1796),周梅村依靠雄厚经济实力,动工修建豪宅大院。时大兴土木,花费人力物力财力甚巨。所有建筑石料,全部从富平等地运回,同时在孟店村周围开设木工作坊、石雕厂、砖瓦窑等,雇用工匠数百人,日夜不停地进行修建。周梅村作为一家之长,亲自督阵指挥。嘉庆二十五年(1820),历时二十五年,规模宏大的十七院建筑,宣告竣工。为了显示富贵,周家请来戏班,唱戏三日以示庆贺,孟店村热闹非常,如逢盛会。同治十一年(1872)回民起义烧毁十六院,现存仅此一院。该院坐南朝北,东西宽13.8米,进深70米。建筑布局左右对称,由前至后依次分布着楼、廊、厢房、抱亭、大厅等建筑。整座建筑,雄浑庄重,精雕细刻,结构严谨,构筑精美,把南秀北雄的建筑风格巧妙地结合在一起,水0融,相得益彰,凝集着浓郁的民族艺术风格。由于主人官商合一的特殊身份和文人气质,并将这种内涵注入了所营造的私宅之中,其琳琅满目的牌匾楹联,丰富多彩的砖、木、石雕,内容丰富,处处流露着浓厚的文化气息。
大院最前端是前楼,为两层式建筑,面阔五间。二层前檐全部施格扇门窗,一层中间为院落大门,一对石狮雄居两侧。进入大门迎面为一大型屏风门,在屏风的正上方悬挂有“克襄内政”的巨幅匾额,此匾为周梅村岳父胡振欧在周立胡氏为正房夫人时所赠。绕屏风门入内,院内东西两侧墙上浮雕满壁,“大禹牧牛”、“唐尧放象”、“单鸽采莲”、“双雀舞菊”等砖刻浮雕造型生动,惟妙惟肖。在东西看墙之间为整座院落的二门,二门采用十柱抱亭的形式建造,分为中门和两侧门。跨进二门,抬头便可看到高悬在抱亭内侧的“秋官第”楷书竖匾,说明房主人的身份为刑部官员。二门的建造颇具匠心,额枋望板上雕刻着“平安富贵”、“连升三级”、“期盼佳音”、“事事如意”等浮雕图案,刻工细腻,寓意吉祥。
� �门内东西两侧为厢房,迎面为前厅。厢房采用硬山式单坡屋顶,前檐装修格扇门窗,柱间均施挂落,在格扇门裙板上雕刻着“长安八景”、“八蛮进宝”、“孟浩然踏雪寻梅”等风景典故图案。在厢房的南山墙及厢房与前厅的连墙上,由上至下浮雕密布,“富贵吉祥”、“英雄封侯”、“步步高升”、“喜鹊闹梅”等图案造型生动,美轮美奂。厢房南侧为面阔五间的大厅,前后檐均施格扇门,裙板上雕刻着“郭子仪拜寿”、“岳母刺字”等典故图案。进入前厅,正中的屏风上方悬挂着“共咏蓬莱”巨幅横匾,边框以描金浮雕装饰,华贵异常,此匾是周梅村五十寿庆时,诰授朝仪大夫掌河南道监察御使嵇查吏部詹事府五成步军统领事务前刑部河南司郎中和丰所送。两侧挂有楹联一副:燕翼贻谋堂上箕裘绵福荫;凤毛济美阶前兰桂发奇英。
大厅之后为退厅,高大博敞面阔五楹。前为敞檐,后檐装施格扇门。退厅中央悬挂着“谦受堂”楷书堂匾,其意取自“满招损,谦受益”。这里是房主人日常会见来宾,接待同僚之处。穿过退厅,是整座院落的最后一进,分为东西两厢房和后楼。后楼建造在青石高台之上,位于院落的最后端,也是整座建筑群最高的建筑,面阔五间,上下两层,一层门前为廊,两侧稍间劈为过廊,通至后院,房屋为三间;二层为五间,前后檐均施格扇窗。主人命其厅楼为“怀古月轩”,前檐下挂着房主人周梅村自题的“怀古月轩”横匾,文曰:“轩,何为以怀古月也,考太白把酒问月诗云,今人不见古时月,今月曾经照古人,古人今人若流水,共看明月皆如此。唯愿当歌对酒时,月光常照金樽里,夫古今共此一月,而月分古今,自太白发之,月似因人为古今者,则余之对今月,不猶是曾照古人之月乎?余之把酒对月,既不及见古人,而对古人所对之月,不依然如见今月所照之古人乎?兹余新构小楼数间,虽非近水楼台,然登临之,既切信其能先得月焉,于是楼迟偃仰,或居牙床,或凭玉栏,喜园月之入牖,赏新月之穿帘,时与子女辈宴宴其中,敲诗检韵,训女课工,冉冉进等,陶工解颐,所序者天伦之乐事,所兴者我躬康强,不使金樽空对月,何古今人之乐不相及也,原缀数语,以名其轩,岩道光十五年,巧月望后三日,梅村主人题。”可见这里是主人居住、家人晏聚、教育子女的地方。
主楼之后是绣楼、书房、后花园,现已不复存在。也就是在这座大院里,由于环境的熏陶,耳濡目染,培养了一个封建社会精明能干的巾帼才女——周梅村的曾孙女,因嫁给了泾阳县安吴村吴家,故称吴周氏。吴周氏生于同治七年(1868),卒于光绪三十四年(1908)。她天资聪敏、性情温和。自幼受慈亲严师教诲,饱读诗书。光绪十年(1884)十七岁时和泾阳县安吴堡盐商吴尉文的独子吴聘结婚。吴聘字介候,十六岁时染疾不愈,结婚时已经奄奄一息。当时民间有个迷信陋俗,以结婚“冲喜”,以此为病人消灾免祸,谁料婚后几天吴聘死去,吴周氏从此独守空房,人们称其“安吴寡妇”。吴聘死后,吴家又无男丁承嗣,吴周氏就成了唯一的继承人,吴周氏即接管家政。吴聘的父亲在吴聘八岁时死去,家道衰落,吴周氏力挽危局。吴家家道兴旺以至极盛真正是在吴周氏掌管家政后。她“知人善任”,驾驭有方,紧紧团结和依靠着几十个谋士、能人,其中尤以扬州总管罗天增和杨茂亭、王子绪、王劭农等人,深得吴周氏信赖,每遇大事,必共谋之。据吴周氏墓志记载:她十八岁即管家政,效法历史上女皇“垂帘听政”,成就事业。年终吴周氏将吴家在外地商号的掌柜召集回来 ,由总管家代替她设宴款待,以示东家对下属的关怀。然后在大厅室外悬挂一道竹帘,听取各地掌柜汇报,之后分别提出下年度的安排意见。当时参加宴会者姑妄听之,不以为然,认为一个十几岁的寡妇懂得什么?谁知第二年年底,结算之后,凡按吴周氏主意办的商号都赚了钱;相反,没有按吴周氏意见办的,都赔了本。由此,她在众掌柜中树立了绝对威信,大家无不佩服她在经营方面的才智。吴周氏掌管家政后,极尽经营理财之才能,使吴家原有商号个个重新兴旺起来,除继续经营好江苏、江西、安徽等省淮盐外,又先后在湖北、上海、四川、重庆、甘肃及陕西各地设立商号,各大商埠、码头都有吴家的生意,当时民间流传一句话“吴家伙计走州过县,不吃别家的饭,不住别家的店”。1900年,八国联军侵入北京,慈禧太后仓皇逃到西安避难,吴周氏“助纾国难”,向慈禧太后贡银十万两,慈禧太后嘉许其举,诰封二品夫人(吴周氏死后被诰赠一品夫人),赐御笔亲书“护国夫人”的金字牌匾,并收为干女。周家大院为出了个“安吴寡妇”而骄傲自豪,“安吴寡妇”也为“娘家”增添了不少光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