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稿    搜索

丹陛桥

2024-06-07       750 浏览

始建于明永乐十八年(1420年),长360米、宽30米,是一座巨大漫长的砖石平台,因其下面有两孔涵洞而称桥。丹陛桥呈南北走向,其南端稍高出地表,北端高出地表逾4.5米。它南接圜丘成贞门,北接及祈谷坛南砖门,将圜丘与祈年殿结为一体,构成天坛建筑的主轴线。

丹陛桥平坦宽阔,中心墁白石,石面稍向上凸起呈弧状,昔日祭典时此路为神舆行经之路,称为神道,神道左右为城砖海墁,供帝王大臣行走。

丹陛桥桥东有一方形砖台,称具服台,三面有雕石栏杆,是皇帝祭祀时漱洗更衣的地方。每年在祈年殿举行祈谷礼时,先在此台上支搭圆形幄帐,称为“幄次”,通称“小金殿”,是个活动的房屋。皇帝由斋宫到祈年殿行礼,先到这“小金殿”中更换礼服。明朝皇帝到这里时,还要脱掉鞋再到祈年殿上行礼。这表示洁净,不将微尘带到神坛上。脱鞋以后,所经过的神路(即丹陛桥)便是铺满棕毯的走道了。这条宽大的甬道直通祈年殿

大道下有一东西走向的券洞,叫进牲门,每次祭祀,都用黄绒线将“牲”捆好,用木盆盛活鱼,击鼓奏乐穿门而过,因此此洞也叫鬼门关。

天坛分为内、外两坛,内坛由圜丘、祈谷坛两部分组成,内坛北部是祈谷坛,内坛南部是圜丘坛,一条360米长的丹陛桥连缀两坛,两坛的主要建筑就集中在丹陛桥两端,丹陛桥南端有圜丘、皇穹宇,北端有祈年殿、皇乾殿。在丹陛桥的东侧建有与天坛祭祀功能相适应的附属建筑:宰牲亭、神厨、神库等。丹陛桥西侧有斋宫,斋宫是举行祭天大典前皇帝进行斋戒的场所。外坛为林区,广植树木,外坛的西南部有神乐署,是明清时期演习祭祀礼乐及培训祭祀乐舞生的场所。

丹陛桥也称海墁大道,为天坛内坛的主轴线,是连接祈年殿和皇穹宇的南北大道,一长360米、宽29.4米的砖石台基。“丹”意为红,“陛”原指宫殿前的台阶。一条笔直坦荡的大道之所以又称“丹陛桥”是因为道路下辟有一个券洞,与上面的大道正好形成立体交叉。丹陛桥南端高约1米,北端却高约3米,由南向北逐渐升高,一是象征皇帝步步高升,寓升天之意;二是表示升天不仅要步步登高,而且要经过漫长路程。由于是升天之路,桥面中心线的石板道称“神道”。神道两侧左为“御道”,右为“王道”。天帝神灵走神道,皇帝走御道,王公大臣走王道。

天坛公园神乐署皇乾殿祈年殿斋宫皇穹宇天坛回音壁天坛棂星门圜丘遗址燔柴炉望灯天心石七十二长廊花甲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