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稿    搜索

煎灌肠

2023-06-08    957 浏览

煎灌肠

灌肠这种小吃名不符实,北京的煎灌肠,实际没有肠衣,可是这个名称怎么传下来的呢据一位老“勤行”(厨子)说,当初是用猪小肠灌绿豆粉芡和红曲,蒸熟后,外皮白色,肠心粉红,切片,用汤油(就是肉食加工厂的副产品,又叫浮油),上铛煎得外焦里嫩,佐以大蒜盐汁,其味道独特,无任何其它小吃可替代。后来发觉猪肠与淀粉不合作,入油锅,那肠衣抽抽了,口感不好,而且成本又高,有人索性将肠皮去掉,将淀粉搓成肠子形,上锅蒸。所以保留了灌肠的名字。如今绿豆粉价高。只好以白薯淀粉来代替,煎后口感还可以,但颜色不如加红曲的好看。

街巷0售灌肠的小贩,肩挑一副担子,一端是一个低小的火炉,上坐大铛,另一边是切好的灌肠,边煎边卖。煎灌肠虽说不上什么技术,但火候要适当,外焦而不艮,里嫩而不散,装盘洒上蒜盐汁,用竹签戳着吃,这才是真正的北京风味哪!不吃大蒜的人,从不知道灌肠是什么味道,要是用素油煎,味道大大减色,并不是不能吃,而是失去了特色,用汤油煎,就是灌肠的一大特点,一般家庭用大油或肥肉膘炼油煎,口感不减色。

京都早年煎灌肠的店铺,驰名南北城的有两家,一家是后门桥北头路西合义斋,另一家是北纬路先农市场(今友谊医院门诊部)的北门过道内路西的一家小铺。这两家的煎灌肠用料为纯绿豆粉,上好的红曲,蒸熟后,切得薄厚均匀,煎得火候恰到好处,确实超过一般。这两家的灌肠早已没有了。合义斋字号还有,但经营内容早已是现代化了。五六十年代隆福寺东口路北,有一家一间门脸的灌肠铺,还保留了老北京的风味。而今市场上所销售的粉红色的砣子,由于淀粉质量所限,上锅一煎,成了一堆粉片子,这可好,连肠子样都没啦!

——煎灌肠的制作方法——

自制灌肠:集贸市场上出售的白薯粉条一斤,白薯淀粉一斤(玉米淀粉不能用)将粉条煮至八成熟,捞出控水冷却,将淀粉调成稠浆子相似为度,与粉条拌在一起,装入饭盒,或上屉布蒸成砣子冷却后,随煎随切。这种自制的灌肠,除外观稍逊色外,其它均为正宗京味。大蒜必须捣成泥,盐、味精适量,调成蒜汁。如果用刀将大蒜斩成碎末,口感则大为减色。实践说明,任何一项传统成果,都不能随便改动,更不能偷工减料。

用料:淀粉一杯分两份 蒜 盐。

做法:

1.小锅里倒一杯凉水,再倒半杯淀粉。用筷子搅匀。然后放到火上烧。在烧的过程中不停的搅。很快,生淀粉就开始变稠,而且黏在一起了。等差不多的淀粉成个整团时,离火。

2.就着这锅,倒另半杯干淀粉。先用筷子,后用手把干粉都揉进去。最后把面团揉得很漂亮了就捏成个手电筒粗细的肠形。放到蒸锅里开水下,蒸三十分钟。看着原来雪白的粉有点透明或发青白了,就熟了。待这粉肠凉透,就可切来煎着吃。

3.煎前先砸蒜。砸好的蒜放凉水和盐待用。

4.把粉肠切成薄片儿,放在有少量油的平底锅上煎,煎到两面脆,装在个人的小盘里,浇上蒜泥盐水汁。

注意事项:

水和淀粉的量是1:1,不论你做多少,量水和量淀粉的一定要用同一容器,一份水、半份淀粉先做个黏团,再加半份生淀粉做成肠。在和淀粉没有抱成团前,一定不停的搅。揉生淀粉时刚开始会有点烫。用筷子反复搅几下,凉一凉就好了。最好头天做好,放冰箱,第二天吃,粉凉透了,容易切薄片。薄片则容易煎的脆。蒜汁,其实是很少量的蒜砸烂后加比较多的水和盐,用它来拌煎肠。一定是砸蒜才好吃。别放酱油和醋,才能吃出特别的香味。加些红色食品颜料,弄成粉色的肠,就更惟妙惟肖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