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稿    搜索

新繁棕编

2023-12-07    1138 浏览

新繁棕编

新繁棕编技艺起源于清代嘉庆末年,至今已有200多年的历史。据文献记载,清代嘉庆末年新繁妇女即有“析嫩棕叶为丝,编织凉鞋”的传统。在秀丽的乡村和农家小院,随处可见当地妇女用洁白细腻的棕丝编织着一件件神奇的手工制品。尤其是拖鞋堪称新繁棕编一绝,它具有舒适透气,美观大方,轻便无污染,且防潮耐用的特点,因此受到消费者的普遍欢迎。

新繁棕编的原料主要采用都江堰市(原灌县)、彭州市(原彭县)、大邑县、邛崃县等山区的嫩棕叶。每年四月,是艺人们采集嫩棕叶的最佳时节。采集回来的绿色嫩棕叶,先用针刺篦梳,划制成丝,变成一条条形似绿色挂面的棕丝。然后,艺人们用巧妙的双手把部分棕丝搓成棕绳,再将棕丝、棕绳经过浸泡、硫熏、晒晾断青,或将部分棕丝染成五颜六色,可作棕编制品的特殊装饰。制作过程中的产品造型均使用模型,模型可用木制、泥塑。 新繁棕编的手工技法主要有三种:第一种叫胡椒眼技法,即将棕丝等距排列的经线相互交叉形成菱形,再用两根纬线穿于菱形四角,依此类推,编织出窗花般美观规则的图案。第二种为密编法,艺人采用疏密相同、距离相等且重复的方法进行细密的编织。这种编织方法通常使用在鞋、扇等产品的编织上。第三种是人字形技法,即以人字图案来设计或控制棕编的经纬走向或构图,这种编织方法通使用在帽、席等生活用品编织上,其特点是美观大方。 每年夏季和秋季是新繁棕编生产的高峰期。艺人们会根据季节的变化和需求进行灵活调整,夏季主要生产凉帽、拖鞋,秋季主要生产工艺棕编提包。作为新繁地区妇孺皆知的民间手工艺,很多农村妇女都能熟练掌握这门技艺。据老年人回忆,在20世纪二三十年代,一个新繁妇女如果不会棕编,那么她在寻找婆家时就会遇到很大困难,这说明棕编技艺在当地是考验一个妇女是否心灵手巧、聪慧能干的重要标准。就整个编织和加工流程来看,棕编是相当复杂和讲究的,一件产品的完成常常需要划丝、熏蒸、断青、起头、接头、穿边、扯边、剪边、剃头、着色等十几道工序。以编织凉帽为例,一个手工熟练的艺人,一天仅能编织完成两顶凉帽,可见工艺复杂和细腻程度。

新繁的棕编曾有过辉煌的历史。据有关史料记载,清朝后期的同治、光绪、宣统等皇帝都曾戴过新繁人编的棕丝帽。早在清代末年,就有一些有识之士将新繁的棕编产品贩卖到东南亚国家。 民国时期,在新繁西门外观音阁专门开辟了棕编市场,每年农历二月开市,八月罢市。一年约售3.6~3.7万双凉鞋帮。除县境内销售5000~6000双外,其余销往成都、彭县、简阳、广汉、金堂及云南等地。民国34年(1945年),应中国国际救济委员会邀请送棕丝制品草帽1顶、凉鞋1双、拖鞋2双、书包1个、棕布4包和模型4种交成都参加手工艺座谈会。 1953年,从中华人民共和国第一届出口商品交易会开始进入国际市场,由几个品种发展到近百个品种,远销日本、欧、美及东南亚。1958年后,棕编制品直接交省外贸出口公司出口。 1958年3月,新繁镇的棕编老艺人殷玉华、罗安琼、景玉怀等人共同编织了一套做工考究、颜色鲜艳的棕编工艺品,包括枕巾、拖鞋、提包等敬献给毛泽东主席,得到中央领导的高度赞扬。1962年,为纪念毛泽东同志《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发表20周年,北京美术馆举办全国美术工艺品展览,送去棕丝制品60多件参展。1963年,国家主席1和陈毅元帅出访印尼,以新繁棕编的凉鞋、凉帽、枕巾、坐垫等10多件作为礼品馈赠外国友人。1964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15周年之际,新都县选送棕制编制品23种124件参加北京工艺美术展览,并赴叙利亚、阿尔及利亚、埃塞俄比亚等11个亚非国家展出。1974年,国家征集美术品赴美国展出,新都县送去棕编制品300多件,经评审,选出8类共165件赴美。 现年88岁高龄的老艺人景玉怀,见证了新繁棕编的辉煌。她曾三上北京参加群英会,五下重庆展示棕编绝技。最让她难忘的是,她给毛主席编过帽子,并受到了毛泽东、1等党和国家领导人的接见。1965年,她的女儿又受托给毛主席编织了一双拖鞋,并收到了主席办公室给她汇来的70元工钱。 新繁棕编作为新繁劳动人民智慧的结晶,世代传承,保持了民间手工艺品的原生态特点,凝聚着中华民族自强不息的传统美德和朴素自然的审美情趣。2006年11月,新繁棕编被成都市人民政府列入第一批市级非物质遗产名录。 新繁的棕编技艺现今主要流行于成都市新都区新繁镇所辖的公毅、锦水、曲水、通联、石云等村,形成了民间手工艺特色。农闲时节,心灵手巧的新繁妇女用棕丝编织物品,以补贴家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