踏上子尹路光滑的青石板,在老城探访遵义会议会址。高楼环伺之下,一座青瓦灰砖砌就的二层小楼格外惹眼。迎门而立,“遵义会议会址”黑底阴刻贴金木匾映入眼帘。
这幢砖木结构的小楼原是黔军第二师师长柏辉章的私人官邸,修于上世纪30年代初。在红军西进贵州攻占遵义后,这里便成为红军总司令部的驻地。1935年1月15日至17日,在极端危急的历史关头,中共中央在此召开政治局扩大会议。会议确立了毛泽东在党中央和红军中的实际领导地位,挽救了党,挽救了红军,挽救了中国革命。
登上二楼,一间仅有27平方米的小客厅里,20把藤木椅子静静地围绕着一张赭色的长桌;听着讲解员的介绍,激烈争论的会议场景仿佛就在眼前……颇为遗憾的是,由于当时并无会议纪要,20位参会人员具体名单,是新中国成立后根据陈云、杨尚昆、李卓然等当事人的记忆及相关资料考证得知的,但他们具体的座位位置已无从知晓。只有房间东壁上一只老式挂钟早已停止了摇摆,仿佛将时针停驻在彼刻。
据遵义会议纪念馆内展陈史料显示,遵义会议精神传达到各军团、师、连队时,很多指挥员、战士们都激动得流下眼泪。时任红三军团政治部代主任罗荣桓听取遵义会议精神传达时,眼睛湿润了,一面听一面摘下眼镜用衣襟缓缓地擦着。朱德曾为遵义会议赋诗一首:“群龙得首自腾翔,路线精通走一行;左右偏差能纠正,天空无限任飞扬。”
遵义会议后,按照毛泽东的军事思想,红军四渡赤水,二占遵义,摆脱了国民党数十万大军的围追堵截,中国革命从此踏上了胜利的征程。
“正是有了充满锋芒和战斗性的批评和自我批评,在原则问题上实事求是展开思想斗争,认识、分析和纠正错误,坚持真理的会议成果,才实现了党和红军的伟大转折。”遵义会议纪念馆原馆长费侃如向记者介绍,“在那次会上,不同意见大胆发表,出现了激烈碰撞和争论,可以说是严肃党内政治生活的学习范本。”
如今,来遵义会议会址寻访参观的游客络绎不绝。据介绍,仅2015年就接待游客400多万人次。他们中,有白发苍苍的老人,有朝气蓬勃的学子,有党政机关干部,也有普通群众。或感恩,或求知,或敬仰……迈出会址后门,不远便是红军街,街两旁鳞次栉比的商铺定格着此地的繁荣和生机,也许这便是对红军英魂的最好奠慰。(记者 郝迎灿)
来源:中国文明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