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5年中国测绘队测绘珠峰的悲壮一幕:8600米高度队友失踪 继续前进还是返回寻找?
郁期青(左)和张志林(右)
郁期青和张志林正在摆弄的“钢桶”,正是当年在青藏高原工作时,用来煮饭的高压锅。时隔近50年,他们回到位于陕西泾阳的“大地原点”,回忆当年同为国测一大队1975年珠峰测绘队队员的日子。
珠穆朗玛峰
经过层层选拔的测绘队队员们,告别同志和亲人,前往珠峰脚下。但直到他们兴冲冲来到海拔5100米的珠峰大本营绒布寺,才发现这里的环境远超他们的预期。
珠峰上气候恶劣,最低气温可达-50℃,最大风速可达90米每秒。普通的手脚冻伤,在这种环境中,很可能带来截肢的严重后果。
身份不明的“绿靴子”遗体
截至目前有数百名登山者倒在登顶路上,因为搬运困难,他们的尸体大多仍留在原地。
这种极端环境,是珠峰测绘队员和登山队员需要克服的困难之一。测绘队员必须等登山队员将觇标插在顶峰,才能通过三角测量完成海拔测量任务。
即使有气象小组全程配合,登山队仍然遇到了突袭而来的骤风暴雨。根据气象组意见,测绘队员不得不跟随登山队员全部撤回大本营。
1975年珠峰测绘队队员 薛璋
1975年珠峰测绘队队员薛璋回忆,当年通信设备还不完善,队伍之间只能像部队一样,使用信号弹沟通。
薛璋:如果那天发红色信号弹了,表明明天要登顶;如果那天发绿色信号弹了,明天不登顶。
薛璋在6120米的地方等待登顶的讯息,已经连续待命五天。
珠峰测绘队当年使用的观测设备
第六天,他收到了大本营送来的一封信,薛璋还未拆开信,内心已经充满不安,难道又是登顶遇到不测?
信中提到的人叫做吴忠玉,他是1975年珠穆朗玛登山队的副队长,一直在一线带队。
1975年珠峰测绘队队员张志林:他要取镜头,他要前跑后跑,所以比别的登山队员更加的辛苦劳累,结果登到8200米的时候,其他的队员在往上登,他说你们先走一步,那说这个话,(意思是)我还要工作,还要摄影。
而信中内容正是:“登顶失利,吴忠玉政委牺牲。”
当时队员们爬到海拔8600米,仍然不见吴忠玉的身影。天已经暗下来,珠穆朗玛慢慢笼罩在黑夜中,副队长始终没有返回营地。
珠峰测绘队队员张志林回忆,为了找到副队长,他们不得不把鸭绒背心点燃照明,但最终还是没有找到。
张志林:那个时候、地方又不能随便下来找一找,谁也爬不动了。结果后来没办法,等到第二天,还是不见人。
副队长生死未卜,队员们心中忐忑不安,继续前进登顶,还是折返寻人?大家不得不停下工作,等待指示。
觇标模型
1975年5月21号,珠穆朗玛峰大本营指挥部发出指令,再次朝顶峰进发。测绘队员张志林从放大仪器中紧盯登山队员的踪影。
突然,张志林在望远镜中发现登山队员们走错了方向。
测绘队员观察仪器里的登山队
张志林立刻向大本营前线指挥部报告,指挥人员立刻喊话!
张志林:那个时候叫黄河黄河,长江长江代号。说你们方向偏离了,你们赶快重新找上顶的方向,之后他们就慢慢改变方向往上走了。
攀登顶峰的最后50米,登山队员们花了两个多小时。
登山队登顶
终于,在1975年的5月27号下午两点半,登山队成功登顶,将测绘觇标插在了峰顶。测绘队员们也立即开始进行高程测量工作。
1975年珠峰测绘队队员陆福仁:一会儿云彩来了,发现挡着看不到那个觇标。一直等到下午五点钟,山头的晴出了,看到那个觇标了。
觇标“现身”,各个观察点的观测队员立刻开始测量,所有人拼命看,拼命测,反复搜集数据,从下午一直测到天黑。
工作中的测绘队员
1975年,国测一大队测绘队员在珠峰这个“生命禁区”奋战整整80天,成功测量出珠穆朗玛的海拔高程。
同年7月23号,中国向世界宣布珠峰海拔高度为8848.13米,这个精确的中国高度迅速得到了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和全世界的承认。
2005年,国测一大队又一次承担了测量珠峰的任务。同年5月22号,由专业登山队员与国测一大队成员组成的登山测量队,成功采集了更加精准的数据,最终得出的新高程为海拔8844.43米。
2020年5月 在珠峰大本营附近测试设备的测绘队员
2020年5月,国测一大队第7次测量珠峰高度。同年12月8日,中国和尼泊尔两国联合对外宣布,经过两国团队的扎实工作,珠穆朗玛峰的最新高程为8848.86米。
两下南极、7测珠峰、39次进驻内蒙古荒原、52次深入高原无人区、52次踏入沙漠腹地,国测一大队的足迹踏遍每一处险地,可他们并未止步。
近年来,随着技术研究开发部、应急测绘中心、新技术应用部等新部门的成立,中国测绘人的醒目身影逐渐出现在了更多的领域!
来源:凤凰历史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