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鲁南地区,提到《铁道游击队》的故事,可谓无人不晓。
多数朋友对《铁道游击队》的印象,都来自影视作品。而实际上,影视也是根据文学作品改编而来,即作家刘知侠创作的小说《铁道游击队》。
刘知侠,笔名知侠,河南汲县人。1938年他入陕北抗大学习,1939年冬随抗大一分校东迁沂蒙山区,先后担任抗大一分校文工团文学队长、党支部书记,山东省文协《山东文化》副主编等职务。
他创作的《铁道游击队》虽然在1954年才正式出版,但实际上小说的雏形很早之前就已经出现。根据《临沂地区志》的记载:“刘知侠于1945年发表的中篇《铁道队》以真人真事为基础,描写了抗战初期在鲁南枣庄一带活动的一支铁道游击队,实际上是后来他的著名长篇小说《铁道游击队》的雏形。”
而创作《铁道队》的时候,刘知侠正身处沂蒙地区的一个村庄当中。这个村庄的名字名字叫做马棚官庄,现在地处临沂市莒南县岭泉镇境内。
久仰其大名,前段时间,笔者跟朋友路过岭泉镇的时候,就专门到马棚官庄去参观了一下。
马棚官庄的名字中带个“马”字,相传建村由来也与“马”有关。一种说法是明洪武年间,邢,张姓相继迁此定居,在村前的大路旁搭一马棚,供行人歇脚,取名马棚官庄。还有一种说法是,因村内大量养马马棚较多而得名。不管是哪种说法准确,都与“马”很有渊源。因此,在马棚官庄村口,也能看到马的浮雕造型。
这个村庄有三百多户人家,村里的街道房屋相当整齐干净,无论远观还是近看,都挺不错。在村庄东西大街的沿途,也能看到很多与《铁道游击队》相关的文化墙。
除了《铁道游击队》之外,马棚官庄村还有其他值得一书的红色事迹。在革命战争年代,这里也是是著名的抗战堡垒村、支前模范村和文化中心村。史料记载:1943年1月,山东省文协驻马棚官庄期间,先后出版了《山东文化》《教师之友》《大众歌声》《戏剧杂耍》等刊物,促进了全县农村文化的繁荣和发展。1944年4月,为了纪念本村和周边村在抗战中牺牲的83名烈士,村民在村东自发捐建了莒南县首座抗日烈士纪念塔。1946年12月,马棚官庄村民踊跃支前,先后出动5批共110余人组成担架队。1947年2月始,该村党支书郭连余带领27名本村青壮子弟出征支前,第一次历时8个月,第二次历时3个月,转战南麻、临朐、诸城、孟良崮、盐城、阜宁等地,在历史上书写了光辉的一笔。
如今,在马棚官庄村东面有个红色文化广场,抗日烈士纪念塔、刘知侠创作纪念馆都在这里,观之令人肃然起敬。
值得一提的是,建国后的马棚官庄,延续了战争年代的光荣传统。根据史料记载,这里曾荣获莒南县社会主义教育试点村、农田水利建设先进村等称号,如今也是省级美丽乡村示范村。薪火相传,的确很值得自豪。
【来自头条.沂蒙人文志】
更多与莒南马棚官庄,一个很有历史底蕴的村落相关的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