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稿    搜索

大汶口国家考古公园一角

2023-11-30    2738 浏览

大汶口国家考古公园一角

大汶口国家考古遗址公园“一馆、三区、一带”建设鸟瞰

中国文化传媒网讯(记者 于怀峰 夏青 通讯员 倪青华 李民亮)“大汶口,是一个值得世界华人敬仰的地方。”12月24日,在刚刚建成的山东泰安大汶口国家考古遗址公园里,泰安市岱岳区大汶口镇党委书记金飞介绍:“这里不仅是大汶口文化的发祥地,也是东夷文化乃至中华文化的发祥地。在几千年的历史发展进程中,大汶口文化作为东夷文化的杰出代表和中华文明的奠基文化,对中华文明的形成和发展作出了历史性贡献!”

大汶口文化揭秘东夷部落渊源

水,是生命之源、文明之母。人类历史长河中的古代文明,无不是在河水充沛的地方孕育的。

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那么,是哪条大川,引起了中国伟大思想家孔子的感叹呢?这条河,就是他“登泰山而小天下”必经的大汶河。

大汶河,古称汶水,是黄河在山东境内的唯一支流,她源于泰沂山区的五汶诸水,在泰安市岱岳区大汶口镇汇流成大汶河后一路西奔,经东平湖流进黄河后汇入大海。

这是一条古老的河流。远在6000多年前,东夷先祖就在这里刀耕火种,用坚硬的岩石磨制石刀、石斧,用潮湿的泥土烧制黑陶、白陶,用锋利的骨针勾画创造了最早的象形文字,用勤劳和睿智创造了灿烂的大汶口文化。

大汶口文化因大汶口遗址而得名。该遗址位于今山东省泰安市岱岳区大汶口镇西南,地处大汶河南北两岸。1959年大汶口遗址首次发现以来,经过三次大规模的发掘,共探明遗址区面积82万平方米,发掘7200平方米,发掘墓葬189座,出土随葬品2100余件,出土文物内涵十分丰富。考古专家认定大汶口遗址是距今4600年至6400年前左右的新石器中期文化遗存。1982年,大汶口遗址被国务院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并立碑保护。

“北依泰山、南邻汶水、地势平坦、林茂草肥的大汶口盆地,是大汶口文化的发祥地,也是东夷文化的源头。由于这里地处东方,远离中原,后人就把史前中国东部沿海地区的众多部落称为‘东夷’,所创造的史前文化称为东夷文化。而大汶口文化是东夷文化发展繁荣的一个标志性阶段,成为东夷文化的杰出代表。”泰山学院历史学教授蒋铁生这样介绍。

据考古证实,东夷文化在史前发展水平最高,力量最强大,势力范围最广。东夷族群著名的部落酋长太昊伏羲氏,不仅在太昊之墟上创建了大汶口文化系统,而且还将其发扬光大,并向外影响和同化了周围的其他文化,太昊伏羲氏因此称谓“百王先”、“三皇五帝之首”和中华民族最早的人文始祖,东夷先民受他影响创制的象牙八卦梳在大汶口文物博物馆内灿然闪耀。

广义的大汶口文化分布范围十分广阔,主要分布区域大体以泰山地区为中心,东起黄海之滨,西到鲁西、豫东,北至渤海南岸,南至皖北、淮北一带,覆盖山东、苏北、皖北和豫东的汶河、泗河、沂河、淄河、淮河下游的广大地区。

不仅如此,随着文化考古的推进,一些学者发现,以大汶口文化为代表的东夷文化圈是不断拓展、扩张的。其以山东为中心,向北至库页岛、阿留申群岛地区,向西至燕赵和黄河中游,向东远及朝鲜半岛和日本海沿岸,向南直通台湾海峡和南太平洋岛域。更为开放的看法,则认为东夷文化不但是中国本土中原文化的基层文化,而且是整个环太平洋古文化的源头,它向亚洲东北部移动曾越过白令海峡而进入北美,向南洋群岛的散播则由南太平洋逐岛航行而抵达南美,辐射影响整个环太平洋地区。

由此观之,作为东夷文化代表的大汶口文化,其辐射面积十分广大,影响十分深远,蕴藏的文化价值也是极其珍贵的,对其保护利用的意义非常重要。

大汶口文化开启中华文明曙光

很多学者认为,大汶口文化,是东夷文化史上的一个光辉发展阶段,特别是它的中后期,在总体的成熟程度上超过了同时期代表中原文化的仰韶文化,其先进性主要表现在经济、文化、社会等几个方面:

在经济发展方面,大汶口人已经打制出石铲、石锛、石斧、石凿、石刀、石矛等石制生产工具,兼有一些骨器、玉器、角器和蚌器。已拥有较为发达种植业、畜牧业,辅以狩猎和捕鱼业。出现了手工业,包括生产、生活工具制造业 。

大汶口文化时期手工业最为突出的是制陶和酿酒业。其中制陶技术较仰韶文化有很大的提高,陶质有红陶、灰陶、黑陶和白陶四类。白陶的出现,为以后瓷器的制作奠定了技术基础,具备了以后陶瓷的质地,是陶瓷的先驱。大汶口先民还是酿造业的开创者,最早发明了酿酒术。

在文化发展方面,大汶口文化最大的贡献莫过于发明了最早的陶刻文。文字的创制,是古代文明在一定发展阶段上的产物,是文明社会的重要标志之一。最早的文字,当是东夷先民的创造。

文字的发明,是大汶口文化为代表的东夷文化对中国古代文明发展做出的伟大贡献。越来越多的学者认为,大汶口陶刻图形文在当时已具有文字的性质和功能,它比甲骨文早出现了1500年。

更多与大汶口国家考古公园一角相关的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