桥陵在蒲城县西北15公里桥陵镇的丰山(唐时称“桥山”,故为“桥陵”)之上(东经109°28′北纬35°59′)。桥陵因山而筑,封域20公里,“前襟浩泉(明末干涸)之水”(明祁光宗《关中陵墓志》,上海图书馆藏清抄本。),神道宽畅,石刻高大,气势雄壮,在关中唐十八陵中很有影响,为中国最恢宏的十大帝王陵墓之一。
开元四年(716)夏六月甲子,睿宗李旦崩于百福殿,时年五十五岁。秋七月己亥,上尊谥曰:“大圣贞皇帝”,庙号睿宗。冬十月庚午,葬于同州蒲城之丰山,曰桥陵。天宝十三年(754)二月,改谥曰“玄真大圣大兴孝皇帝”。
桥陵依山而建,丰山海拔751米,玄宫及羡道凿于山南麓。羡道全长70余米,宽3.78米,伸入山腹约20米。羡道由南向北以石条叠砌封固,间缝用石灰灌注;石条大小不一,上有以千字文为顺序的编号。
陵园遗址:陵园依山势构筑夯土城垣,平面略呈方形。陵园四面各辟一门,以四神命名,南为朱雀门(在桥陵镇安王村)、北为玄武门(在蒲城桥陵镇东山狮子怀村北)、东为青龙门(在蒲城桥陵镇赵家山村西)、西为白虎门(在蒲城桥陵镇东山党窑村北);门外各置石蹲狮一对,筑阙台一对。陵园四隅建角楼,今角楼基址尚在。
朱雀门外设神道,长625米,宽110米,其南端为乳台一对。神道自南而北依次排列华表、獬豸、鸵鸟、仗马、翁仲等石刻造像。朱雀门内另立有清陕西巡抚毕沅书“唐睿宗桥陵”碑一通。
下宫遗址:位于陵园西南2.5公里处,地面遗迹不显。
桥陵的规模在唐十八陵中名列前茅。唐天宝年间安禄山叛乱,大诗人杜甫避乱经过蒲城,有咏桥领的长诗三十韵,诗中有“宫女晚知曙,祠宫早见星。”两句,可见当初桥陵陵寝建筑之宏伟,亦有衣冠嫔御之制。历经沧桑,陵区内建筑已基本无存,清乾隆四十年(1775)曾“筑城垣百丈”,但现在只能看见一些建筑的遗迹。
桥陵陵园内的大部分石刻仍然完好的保存下来,其不论是造型,还是雕凿技巧,都可算是唐十八陵中的佼佼者。
四门石蹲狮:系陵园门狮。每神门各置一对,共四对。狮高2.48~2.80米,身宽1.20~1.35米。南、北、西门狮均左牡、右牝,东门狮左牝、右牡。牡狮卷鬣,合口;牝狮披鬣,张口。体态或丰腴或雄健。青龙门石狮蹲坐回首,称“回头望狮”,为唐陵所罕见。
玄武门石刻:系陵园北门外石刻。共置仗马3对,马高1.95米,身长2.55米;栽短鬃,置鞍鞯,除西列第一匹马为缚尾外,余皆为垂尾。
神道石刻:共36件。自乳台阙址北30米处为起始,分东、西两列向北排列,两列间距约60米,依次为:华表、獬豸、鸵鸟各一对,仗马五对,翁仲十对。
华表:一残一好,通高8.64米,方形基石雕覆莲座,八棱柱身线刻天马行空及缠枝卷叶纹,仰莲托宝珠顶;基石边长2.5米,柱身底径1.2米,收分较小。
獬豸:俗谓独角兽,兽高3.08米,身长3.2米,宽1.24米,阔头,额上有独角,嗔目,犬齿微露。
鸵鸟:鸟高1.96米,身长2米,回首贴翼,形于山间,双腿粗壮、矫健,羽毛丰满、细密。
仗马:马身一般高1.7—2米,长2.3—2.6米,饰物、形态有所不同。
翁仲:一般身高3.67—4.28米,宽1.2米,均戴鹖冠,穿斜领宽袖袍,袖胡过膝,腰中系带,双手拄四节剑,足着高头分梢履;两尊残损,余皆完好。
小石人(蕃臣像)
陪葬墓:分布在陵园东南方,《长安志》记6座,《蒲城县志》记13座,《文献通考》记9座,《关中陵墓志》记12座。桥陵陪葬墓及陪葬人数由于陪冢部分碑石佚失,封土被毁,自明朝以后考据者各持已见,莫衷一是。有关文献虽均列陪葬者姓名及人数,但相互出入很大,异常混乱。目前比较公认的有以下十座墓葬:云麾将军李思训墓、凉国公主李?(nóu)墓、鄎国公主墓、代国公主李华墓、金仙公主墓、惠庄太子李撝(huī)墓、惠文太子李范墓、惠宣太子李业墓、王贤妃墓、唐让皇帝李宪惠陵。
更多与图说唐陵之唐睿宗李旦桥陵相关的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