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稿    搜索

“七载春风在潍县”——郑板桥的潍县情结

2023-12-17    2283 浏览

“七载春风在潍县,爱看修竹郭家园,今日写来还赠郭,令人长忆旧华轩。板桥郑燮。”

这是郭味蕖故居陈列馆的清郑板桥《墨竹》碑上撰写的诗句,由此可见:郑板桥宦潍七载,与郭家交往至厚,对潍县感情至深。

“三更灯火不曾收,玉脍金齑满市楼。云外清歌花外笛,潍州原是小苏州。”260多年前的一天,郑板桥这样描述这座城市。这位潍坊历史上最有个性的地方官,曾经“春风七载在潍县”,他登临过的禹王台,他咏叹过的白狼河(今白浪河),他修辑过的城隍庙……都化成了城市的一部分,成了潍坊文化品格中的一个个标签。

78x9cio7zptozy67p8b9.jpg

清郑板桥《墨竹》碑现藏于郭味蕖故居陈列馆

郑板桥(1693—1765),原名郑燮,字克柔,号理庵,又号板桥,人称板桥先生,江苏兴化人,祖籍苏州。康熙秀才,雍正十年举人,乾隆元年(1736年)进士。官山东范县、潍县县令,政绩显著,后客居扬州,以卖画为生,为“扬州八怪”重要代表人物。他一生只画兰、竹、石,自称“四时不谢之兰,百节长青之竹,万古不败之石,千秋不变之人”。其诗书画,世称“三绝”,是清代比较有代表性的文人画家。代表作品有《修竹新篁图》《清光留照图》《兰竹芳馨图》《甘谷菊泉图》《丛兰荆棘图》等,著有《郑板桥集》。

s0bxi6cc3ehmc9571w68.jpg

郑板桥画像

郑板桥为官严谨负责,关爱人民,处处从实际方面出发,重视农桑,体察民情、兴民休息,百姓安居乐业。

公元1746年,已经五十四岁的郑板桥调任潍县。在此之前,他在鲁西小城范县做了4年县令。告别范县,来到潍县,“行尽青山是潍县,过完潍县又青山”,这是潍县给郑板桥的第一印象。他不会想到,不久后他会深深爱上这片土地和这片土地上的人民,这将是他宦海生涯中最重要的一个舞台。

刚刚调任过去没多久,郑板桥便遇到了大难题。

“衙斋卧听萧萧竹,疑是民间疾苦声。些小吾曹州县吏,一枝一叶总关情。”当这位小小的七品官躺在衙斋里辗转难眠,听到窗外风吹竹叶沙沙作响,心中想到的却是民间疾苦之声。就是这位七品官,面对灾荒,他处置果断、措施得当,“活万余人”。他勤政爱民,“于民事则纤悉必周”。在他的任内,“无留牍,无冤民”,“囹圄囚空者数次”。

1751年,郑板桥写了一首诗:“进又无能退又难,宦途跼蹐不堪看,吾家颇有东篱菊,归去秋风耐岁寒”。这首诗的题目为《画菊与某官留别》。辞官归隐之心不只是口头所说、心中所想了,郑板桥已经着手在做着与潍县的朋友们告别的准备了。

en7o4ed0f7n56796iai6.jpg

郑板桥《吃亏是福》

1752年,郑板桥主持修潍县城隍庙,撰城隍庙碑记,在文昌祠记和城隍庙碑记里,板桥力劝潍县绅民修文洁行”,在潍县百姓间产生了相当大的影响。同年,与潍县童生韩镐论文,并作行书七言联删繁就简三秋树,领异标新二月花。”郑板桥在潍县任上著述颇多,其《潍县竹枝词》四十首尤为脍炙人口。“民于顺处皆成子,官到闲时更读书”。官潍七年,板桥无论是在吏治还是诗文书画方面都达到了新的高峰,“吏治文名,为时所重”。板桥居官十年,洞察了官场的种种黑暗,立功天地,字养生民的抱负难以实现,归田之意与日俱增。

m8e038jodyphz4nzk504.jpg

郑板桥《重修城隍庙碑记》册页

1753年,郑板桥离开潍县回到扬州,走时除了书籍铺盖,没有带走潍县的一草一木、一针一线。对于官员,老百姓心中有杆秤。据传,郑板桥离开潍县之日,城内万人空巷,“百姓痛哭遮留,家家画像以祀”。

49s4g0x614nh1o2v15z1.jpg

郑板桥《难得糊涂》

5dcs1tgp8zrh43gg1s9k.jpg

潍坊郑板桥纪念馆

潍县人为郑板桥建了生祠,他离任之后,他的诗词书画成为人们收藏的珍品,他的故事在人民中间传了一代又一代。他留给潍县的,是千年不朽的风骨与灵魂。

作者:孙忠凯

更多与“七载春风在潍县”——郑板桥的潍县情结相关的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