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稿    搜索

郑板桥·范仲淹纪念馆

2023-02-24       3208 浏览

郑板桥·范仲淹纪念馆,由“三绝奇才——郑板桥”、“楚水流长——兴化简史陈列”、“范仲淹纪念馆”等6个固定陈列展览展示区和2个临时展厅、江苏省文保单位李园、兴化县署、四牌楼、城内东大街古建筑群及四牌楼文化广场组成。四牌楼文化广场:兴化四牌楼在明代称做“四攒坊”,清代以后叫四牌楼。四牌楼上高悬47块匾额旌章兴化籍历,郑板桥·范仲淹纪念馆,郑板桥·范仲淹纪念馆简介,郑板桥·范仲淹纪念馆-泰州市兴化市郑板桥·范仲淹纪念馆旅游指南

郑板桥任县令到底是在范县还是山东莘县

古城的历史文化底蕴被河南范县拿走了!

郑板桥任县令到底是在范县还是山东莘县

听说最近几年,河南省范县每年都举行郑板桥文化节,还举办的像么像样。我们都知道郑板桥:字克柔,号板桥,生于1693年11月,卒于1765年1月,江苏兴化人,应科举为康熙秀才,雍正十年举人,乾隆元年进士,1742—1746年任范县县令,著名的“扬州八怪”之一。郑板桥诗、书、画世称三绝,尤擅画兰竹,其画体貌书朗,独创写意,风格劲峭。其做人操守,艺术文采远播海外,是我国宝贵的文化财富。一直以来,郑板桥于1742——1746年任范县县令,这一点我们都无异议。但关键是郑板桥当年赴任的范县既不是现在的范县,今范县建造的郑板桥纪念馆也没落户在他当年管辖的辖区,就这种情况还年年举办郑板桥文化节真是搞的幽默。为什么这样说呢?我们从范县的变迁说起。

范县早在夏商周三代为古顾国之地,距今已有3000年历史。汉代建范县,隶属东郡。明洪武14年(1380)年,因黄河泛滥,原县城被大水冲毁,被迫从旧城北迁20里至金堤河北岸,即今日之古城(现镇机关驻地即原范县治所)。1957年,范县西迁至今莘县樱桃园镇。1964年,为便于水利管理,国务院决定将山东省范县、寿张两县金堤河以南地区和范县县城附近划归河南省,金堤河北划归山东省莘县(寿张县撤销)。而位于金堤河北的范县县城仍为范县县城,但位置却在山东境内。由此出现了“全国一大怪,县城在省外”,形成了“山东境内有个河南县,河南县有个山东镇,山东镇有个河南村,河南村里有山东人”的局面。1995年,范县开始在金堤河以南4公里处建设新县城,原县城规划为老范县。

从以上可以看出,今天的范县实际是从莘县古城镇迁去的,现在的范县周边乡镇50岁以上中老年,还都说古城是老范县,而金堤河南新城则为范县新区。

我们理顺清了以上关系就很明白了,自1380年至1957年,莘县古城镇一直是范县治所所在地,历经570余年。郑板桥任范县县令时间是1742——1746年,那他上任的地点就是现在的莘县古城镇。

原范县(今莘县古城镇)原有城墙,有东西南北四门,墙外有护城河;现在先人用石灰和胶泥土夯实的老城墙根在地表还时隐时现;护城河现还能连成一体,水域面以医院西处最大,常年不枯;镇驻地行政村名还是以北关、西关、北街、南街、东街、东北街、西街、西仓、北寨为名,各村彼此交错,区内人口一万余人,道理四通八达,其规模只有原县城观城、朝城可比。

古城镇文化底蕴丰厚,曾有遥望楼、魁星楼、文庙、城隍庙、舍利寺、子路书院、秦黄堤遗址、点将台、金代铁钟、县衙堂等文化古迹,郑板桥在此任县令更加深了此镇的文化底蕴。在任5年,郑板桥关心民间疾苦,经常微服私访,入村问俗,“满地黄沙无奈何,山东只是吃馍馍”即是他体恤民间疾苦的真实写照,宋家馒头因此句热销几百年不衰。他手写“仲子庙”匾额现今收藏在莘县文化馆。一些巧断案例至今在当地广泛流传。古城镇人民对他怀着深厚的感情,都以其在此曾任县令而引以为豪。

弘扬一方文化,传承先人高风亮节精神,我们建馆纪念无可厚非,但我们不能以发展经济旅游为招牌,扛着名人的头衔随搭乱建,这样即误导群众又扭曲了历史事实。现河南范县每年都举行郑板桥文化节,咱确不知是怎样举行的。“当年,今范县决意要修建郑板桥纪念馆,还确实下了一番功夫,修建哪里呢?修在范县吧,这儿不是郑板桥的范县县衙,因为郑板桥的范县县衙在今山东莘县古城镇。修建在新区吧?无疑远离了郑板桥的县衙。在争议中,郑板桥纪念馆落户于范县辛庄乡毛楼村,道理很简单——毛楼村南的黄河滩区,被规划为毛楼生态旅游区,郑板桥纪念馆落户于此,便于为当下服务,发展这儿的旅游事业。还因为这个项目是市县共同投资,建在市县二者之间,两者都可接受。真是搞的离谱,因为辛庄乡毛楼这地方,当时压根不是郑板桥的管辖范围,那个时候,这个地方是濮县的。”见(大河报 B18 厚重河南 2007年8月24日)。

如今,各地为发展旅游,都在打名人的招牌,对名人有点关联的各地都在说名人是自己地方的。这些我们都要以事实为依据,以科学考证为根本,不能不注重事实,歪曲历史,误导后人,以免贻笑大方

编后:日前,笔者在网上看到了这篇文章,感觉写得挺有意思,今天就在微信公众号上转载了。很显然,这是山东网友所写,是在为莘县古城镇叫屈。范县和山东的关系,历时上扯都扯不断,郑板桥到底在哪里任县令,我觉得一个很重要的节点就是“范县”二字。如果莘县非要说郑板桥任县令是在莘县,免不了还得向人们进行一番解释:“当时的范县县治所在,就是今天的古城镇。”而范县却不需要这样,因为范县的名字就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就像诸葛亮故里之争一样,一句“臣本布衣,躬耕与南阳”,让河南南阳占据了当之无愧的上风。所以,说范县建郑板桥纪念馆,是“歪曲历史,误导后人”,是拿了“古城的历史文化底蕴”,未免牵强。就算郑板桥任县令时的县治在古城镇,但未必不能说郑板桥都没有管辖过现在范县的一些地方。更何况,要说为了旅游强打名人牌,山东可能更甚,毕竟,西门庆故里还有人为此争个头破血流呢。当然,濮阳郑板桥纪念馆建在今天的地方,濮阳人本身也有不同意见,今后如何将郑板桥做官的地方,打造得更好,在全国名声更响,是值得范县乃至全市都应认真研讨的大问题。

看有深度的原创好文章

“七载春风在潍县”——郑板桥的潍县情结

“七载春风在潍县,爱看修竹郭家园,今日写来还赠郭,令人长忆旧华轩。板桥郑燮。”

这是郭味蕖故居陈列馆的清郑板桥《墨竹》碑上撰写的诗句,由此可见:郑板桥宦潍七载,与郭家交往至厚,对潍县感情至深。

“三更灯火不曾收,玉脍金齑满市楼。云外清歌花外笛,潍州原是小苏州。”260多年前的一天,郑板桥这样描述这座城市。这位潍坊历史上最有个性的地方官,曾经“春风七载在潍县”,他登临过的禹王台,他咏叹过的白狼河(今白浪河),他修辑过的城隍庙……都化成了城市的一部分,成了潍坊文化品格中的一个个标签。

“七载春风在潍县”——郑板桥的潍县情结

清郑板桥《墨竹》碑现藏于郭味蕖故居陈列馆

郑板桥(1693—1765),原名郑燮,字克柔,号理庵,又号板桥,人称板桥先生,江苏兴化人,祖籍苏州。康熙秀才,雍正十年举人,乾隆元年(1736年)进士。官山东范县、潍县县令,政绩显著,后客居扬州,以卖画为生,为“扬州八怪”重要代表人物。他一生只画兰、竹、石,自称“四时不谢之兰,百节长青之竹,万古不败之石,千秋不变之人”。其诗书画,世称“三绝”,是清代比较有代表性的文人画家。代表作品有《修竹新篁图》《清光留照图》《兰竹芳馨图》《甘谷菊泉图》《丛兰荆棘图》等,著有《郑板桥集》。

“七载春风在潍县”——郑板桥的潍县情结

郑板桥画像

郑板桥为官严谨负责,关爱人民,处处从实际方面出发,重视农桑,体察民情、兴民休息,百姓安居乐业。

公元1746年,已经五十四岁的郑板桥调任潍县。在此之前,他在鲁西小城范县做了4年县令。告别范县,来到潍县,“行尽青山是潍县,过完潍县又青山”,这是潍县给郑板桥的第一印象。他不会想到,不久后他会深深爱上这片土地和这片土地上的人民,这将是他宦海生涯中最重要的一个舞台。

刚刚调任过去没多久,郑板桥便遇到了大难题。

“衙斋卧听萧萧竹,疑是民间疾苦声。些小吾曹州县吏,一枝一叶总关情。”当这位小小的七品官躺在衙斋里辗转难眠,听到窗外风吹竹叶沙沙作响,心中想到的却是民间疾苦之声。就是这位七品官,面对灾荒,他处置果断、措施得当,“活万余人”。他勤政爱民,“于民事则纤悉必周”。在他的任内,“无留牍,无冤民”,“囹圄囚空者数次”。

1751年,郑板桥写了一首诗:“进又无能退又难,宦途跼蹐不堪看,吾家颇有东篱菊,归去秋风耐岁寒”。这首诗的题目为《画菊与某官留别》。辞官归隐之心不只是口头所说、心中所想了,郑板桥已经着手在做着与潍县的朋友们告别的准备了。

“七载春风在潍县”——郑板桥的潍县情结

郑板桥《吃亏是福》

1752年,郑板桥主持修潍县城隍庙,撰城隍庙碑记,在文昌祠记和城隍庙碑记里,板桥力劝潍县绅民修文洁行”,在潍县百姓间产生了相当大的影响。同年,与潍县童生韩镐论文,并作行书七言联删繁就简三秋树,领异标新二月花。”郑板桥在潍县任上著述颇多,其《潍县竹枝词》四十首尤为脍炙人口。“民于顺处皆成子,官到闲时更读书”。官潍七年,板桥无论是在吏治还是诗文书画方面都达到了新的高峰,“吏治文名,为时所重”。板桥居官十年,洞察了官场的种种黑暗,立功天地,字养生民的抱负难以实现,归田之意与日俱增。

“七载春风在潍县”——郑板桥的潍县情结

郑板桥《重修城隍庙碑记》册页

1753年,郑板桥离开潍县回到扬州,走时除了书籍铺盖,没有带走潍县的一草一木、一针一线。对于官员,老百姓心中有杆秤。据传,郑板桥离开潍县之日,城内万人空巷,“百姓痛哭遮留,家家画像以祀”。

“七载春风在潍县”——郑板桥的潍县情结

郑板桥《难得糊涂》

“七载春风在潍县”——郑板桥的潍县情结

潍坊郑板桥纪念馆

潍县人为郑板桥建了生祠,他离任之后,他的诗词书画成为人们收藏的珍品,他的故事在人民中间传了一代又一代。他留给潍县的,是千年不朽的风骨与灵魂。

作者:孙忠凯

郑板桥·范仲淹纪念馆攻略
郑板桥任县令到底是在范县还是山东莘县
郑板桥任县令到底是在范县还是山东莘县
郑板桥任县令到底是在范县还是山东莘县:古城的历史文化底蕴被河南范县拿走了!听说最近几年,河南省范县每年都举行郑板桥文化节,还举办的像么像样。我们都知道郑板桥:字克柔,号板桥,生于1693年11月,卒于1765年1月,江苏兴化人,应科举为康熙秀才,雍正十年举人,
“七载春风在潍县”——郑板桥的潍县情结
“七载春风在潍县”——郑板桥的潍县情结
七载春风在潍县——郑板桥的潍县情结:七载春风在潍县,爱看修竹郭家园,今日写来还赠郭,令人长忆旧华轩。板桥郑燮。这是郭味蕖故居陈列馆的清郑板桥《墨竹》碑上撰写的诗句,由此可见:郑板桥宦潍七载,与郭家交往至厚,对潍县感情至深。三更灯火不曾收,玉脍金齑满市楼。云外清
江苏发现扬州八怪郑板桥之墓,墓内遗物,令学者出乎意外
江苏发现扬州八怪郑板桥之墓,墓内遗物,令学者出乎意外
江苏发现扬州八怪郑板桥之墓,墓内遗物,令学者出乎意外:一字一笔,兼众妙之长,胸襟坦白寒骨萧寥,说的正是清代扬州八怪之一的郑板桥。郑板桥以诗、书、画扬名,尤为擅画磐石、青竹,甚少为人所知的是卖画为生诗酒唱和,并非郑板桥的初衷。《清史列传》《扬州府志》记载,郑板桥
郑板桥写的这块碑,比春风十里如何?
郑板桥写的这块碑,比春风十里如何?
郑板桥写的这块碑,比春风十里如何?:郑板桥春风十里郑板桥(16931766)原名郑燮,字克柔,号板桥,江苏兴化人。乾隆元年(1736年)中进士,在山东范县、潍县做邑令11年,乾隆十八年辞官回乡,卖画为生。郑板桥为扬州八怪之一,擅长画兰、竹、石,自创六分半书,诗
郑板桥传奇:可真是难得糊涂!
郑板桥传奇:可真是难得糊涂!
郑板桥传奇:可真是难得糊涂!:清代康熙年间,江南出了个怪才,文坛把他列入扬州八怪之一,茶人称他为茶怪。这个怪才就是难得糊涂的郑板桥。康熙三十二年(即公元1693年)冬,板桥伴着漫天大雪降生到了扬州兴化一个郑姓读书人家。郑家这个小孩十岁前的乳名叫麻丫头,10岁时
尘封数十年重见天日,这块郑板桥石刻缘何遗落如皋?
尘封数十年重见天日,这块郑板桥石刻缘何遗落如皋?
尘封数十年重见天日,这块郑板桥石刻缘何遗落如皋?:扬州八怪之一的郑板桥,诗、书、画、印均有相当高的艺术成就。绘画方面,他最擅画竹,可以说前无古人后无来者。书法方面,他综合草隶篆楷四体,再加入兰竹笔意,自创独具风格的六分半书。郑板桥的石刻作品少有人见,但在如皋民
这块石头上留下了陆游、米芾、郑板桥的名字
这块石头上留下了陆游、米芾、郑板桥的名字
这块石头上留下了陆游、米芾、郑板桥的名字:大字,即毛笔字你有没有过这样的经历?摊开四尺宣纸,伴着一砚墨香提笔落墨,努力临摹碑帖的一丝神韵尽管我们都曾或多或少写过大字对书法还算了解可小编在上网冲浪时还是经历了如下情况写过大字吗~当然写过啦,虽然写出来的字很丑,但
郑板桥 | 自是相思抽不尽,却教风雨怨秋声
郑板桥 | 自是相思抽不尽,却教风雨怨秋声
郑板桥|自是相思抽不尽,却教风雨怨秋声:咏芭蕉郑燮〔清代〕芭蕉叶叶为多情,一叶才舒一叶生。自是相思抽不尽,却教风雨怨秋声。译文芭蕉叶是那样多情,一片叶子才舒展开一片叶子又生长了。(芭蕉叶初生多卷曲,到一定程度才舒展开,诗人认为就像相思之情那样绵绵不断。)芭蕉自
去江南水乡旅游,郑板桥故居是一道不可错过的风景
去江南水乡旅游,郑板桥故居是一道不可错过的风景
去江南水乡旅游,郑板桥故居是一道不可错过的风景:多年前,一个偶然,去兴化游览了板桥故居。在我的记忆里,板桥故居就是一个小小的院落,院中有几杆修竹。给我留下深刻印象的是厨房里那一副对联:白菜青盐糙米饭,瓦壶天水菊花茶。那副对联的意思显明易见,很有可能就是板桥先生
小编带你游郑板桥纪念馆,解密你不知道的那些事!——这几块“碑记”你都知道吗?
小编带你游郑板桥纪念馆,解密你不知道的那些事!——这几块“碑记”你都知道吗?
小编带你游郑板桥纪念馆,解密你不知道的那些事!——这几块碑记你都知道吗?:每一座纪念馆里都珍藏着不为人知的故事,好似一本有趣的历史书。形形色色的展品中凝结着各种各样的往事,好似一座记忆的宝库。郑板桥纪念馆自开馆以来,迎来了四方宾朋莅临参观,展柜里展示的各种展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