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板桥·范仲淹纪念馆,由“三绝奇才——郑板桥”、“楚水流长——兴化简史陈列”、“范仲淹纪念馆”等6个固定陈列展览展示区和2个临时展厅、江苏省文保单位李园、兴化县署、四牌楼、城内东大街古建筑群及四牌楼文化广场组成。四牌楼文化广场:兴化四牌楼在明代称做“四攒坊”,清代以后叫四牌楼。四牌楼上高悬47块匾额旌章兴化籍历,郑板桥·范仲淹纪念馆,郑板桥·范仲淹纪念馆简介,郑板桥·范仲淹纪念馆-泰州市兴化市郑板桥·范仲淹纪念馆旅游指南
古城的历史文化底蕴被河南范县拿走了!
听说最近几年,河南省范县每年都举行郑板桥文化节,还举办的像么像样。我们都知道郑板桥:字克柔,号板桥,生于1693年11月,卒于1765年1月,江苏兴化人,应科举为康熙秀才,雍正十年举人,乾隆元年进士,1742—1746年任范县县令,著名的“扬州八怪”之一。郑板桥诗、书、画世称三绝,尤擅画兰竹,其画体貌书朗,独创写意,风格劲峭。其做人操守,艺术文采远播海外,是我国宝贵的文化财富。一直以来,郑板桥于1742——1746年任范县县令,这一点我们都无异议。但关键是郑板桥当年赴任的范县既不是现在的范县,今范县建造的郑板桥纪念馆也没落户在他当年管辖的辖区,就这种情况还年年举办郑板桥文化节真是搞的幽默。为什么这样说呢?我们从范县的变迁说起。
范县早在夏商周三代为古顾国之地,距今已有3000年历史。汉代建范县,隶属东郡。明洪武14年(1380)年,因黄河泛滥,原县城被大水冲毁,被迫从旧城北迁20里至金堤河北岸,即今日之古城(现镇机关驻地即原范县治所)。1957年,范县西迁至今莘县樱桃园镇。1964年,为便于水利管理,国务院决定将山东省范县、寿张两县金堤河以南地区和范县县城附近划归河南省,金堤河北划归山东省莘县(寿张县撤销)。而位于金堤河北的范县县城仍为范县县城,但位置却在山东境内。由此出现了“全国一大怪,县城在省外”,形成了“山东境内有个河南县,河南县有个山东镇,山东镇有个河南村,河南村里有山东人”的局面。1995年,范县开始在金堤河以南4公里处建设新县城,原县城规划为老范县。
从以上可以看出,今天的范县实际是从莘县古城镇迁去的,现在的范县周边乡镇50岁以上中老年,还都说古城是老范县,而金堤河南新城则为范县新区。
我们理顺清了以上关系就很明白了,自1380年至1957年,莘县古城镇一直是范县治所所在地,历经570余年。郑板桥任范县县令时间是1742——1746年,那他上任的地点就是现在的莘县古城镇。
原范县(今莘县古城镇)原有城墙,有东西南北四门,墙外有护城河;现在先人用石灰和胶泥土夯实的老城墙根在地表还时隐时现;护城河现还能连成一体,水域面以医院西处最大,常年不枯;镇驻地行政村名还是以北关、西关、北街、南街、东街、东北街、西街、西仓、北寨为名,各村彼此交错,区内人口一万余人,道理四通八达,其规模只有原县城观城、朝城可比。
古城镇文化底蕴丰厚,曾有遥望楼、魁星楼、文庙、城隍庙、舍利寺、子路书院、秦黄堤遗址、点将台、金代铁钟、县衙堂等文化古迹,郑板桥在此任县令更加深了此镇的文化底蕴。在任5年,郑板桥关心民间疾苦,经常微服私访,入村问俗,“满地黄沙无奈何,山东只是吃馍馍”即是他体恤民间疾苦的真实写照,宋家馒头因此句热销几百年不衰。他手写“仲子庙”匾额现今收藏在莘县文化馆。一些巧断案例至今在当地广泛流传。古城镇人民对他怀着深厚的感情,都以其在此曾任县令而引以为豪。
弘扬一方文化,传承先人高风亮节精神,我们建馆纪念无可厚非,但我们不能以发展经济旅游为招牌,扛着名人的头衔随搭乱建,这样即误导群众又扭曲了历史事实。现河南范县每年都举行郑板桥文化节,咱确不知是怎样举行的。“当年,今范县决意要修建郑板桥纪念馆,还确实下了一番功夫,修建哪里呢?修在范县吧,这儿不是郑板桥的范县县衙,因为郑板桥的范县县衙在今山东莘县古城镇。修建在新区吧?无疑远离了郑板桥的县衙。在争议中,郑板桥纪念馆落户于范县辛庄乡毛楼村,道理很简单——毛楼村南的黄河滩区,被规划为毛楼生态旅游区,郑板桥纪念馆落户于此,便于为当下服务,发展这儿的旅游事业。还因为这个项目是市县共同投资,建在市县二者之间,两者都可接受。真是搞的离谱,因为辛庄乡毛楼这地方,当时压根不是郑板桥的管辖范围,那个时候,这个地方是濮县的。”见(大河报 B18 厚重河南 2007年8月24日)。
如今,各地为发展旅游,都在打名人的招牌,对名人有点关联的各地都在说名人是自己地方的。这些我们都要以事实为依据,以科学考证为根本,不能不注重事实,歪曲历史,误导后人,以免贻笑大方
编后:日前,笔者在网上看到了这篇文章,感觉写得挺有意思,今天就在微信公众号上转载了。很显然,这是山东网友所写,是在为莘县古城镇叫屈。范县和山东的关系,历时上扯都扯不断,郑板桥到底在哪里任县令,我觉得一个很重要的节点就是“范县”二字。如果莘县非要说郑板桥任县令是在莘县,免不了还得向人们进行一番解释:“当时的范县县治所在,就是今天的古城镇。”而范县却不需要这样,因为范县的名字就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就像诸葛亮故里之争一样,一句“臣本布衣,躬耕与南阳”,让河南南阳占据了当之无愧的上风。所以,说范县建郑板桥纪念馆,是“歪曲历史,误导后人”,是拿了“古城的历史文化底蕴”,未免牵强。就算郑板桥任县令时的县治在古城镇,但未必不能说郑板桥都没有管辖过现在范县的一些地方。更何况,要说为了旅游强打名人牌,山东可能更甚,毕竟,西门庆故里还有人为此争个头破血流呢。当然,濮阳郑板桥纪念馆建在今天的地方,濮阳人本身也有不同意见,今后如何将郑板桥做官的地方,打造得更好,在全国名声更响,是值得范县乃至全市都应认真研讨的大问题。
看有深度的原创好文章
“七载春风在潍县,爱看修竹郭家园,今日写来还赠郭,令人长忆旧华轩。板桥郑燮。”
这是郭味蕖故居陈列馆的清郑板桥《墨竹》碑上撰写的诗句,由此可见:郑板桥宦潍七载,与郭家交往至厚,对潍县感情至深。
“三更灯火不曾收,玉脍金齑满市楼。云外清歌花外笛,潍州原是小苏州。”260多年前的一天,郑板桥这样描述这座城市。这位潍坊历史上最有个性的地方官,曾经“春风七载在潍县”,他登临过的禹王台,他咏叹过的白狼河(今白浪河),他修辑过的城隍庙……都化成了城市的一部分,成了潍坊文化品格中的一个个标签。
清郑板桥《墨竹》碑现藏于郭味蕖故居陈列馆
郑板桥(1693—1765),原名郑燮,字克柔,号理庵,又号板桥,人称板桥先生,江苏兴化人,祖籍苏州。康熙秀才,雍正十年举人,乾隆元年(1736年)进士。官山东范县、潍县县令,政绩显著,后客居扬州,以卖画为生,为“扬州八怪”重要代表人物。他一生只画兰、竹、石,自称“四时不谢之兰,百节长青之竹,万古不败之石,千秋不变之人”。其诗书画,世称“三绝”,是清代比较有代表性的文人画家。代表作品有《修竹新篁图》《清光留照图》《兰竹芳馨图》《甘谷菊泉图》《丛兰荆棘图》等,著有《郑板桥集》。
郑板桥画像
郑板桥为官严谨负责,关爱人民,处处从实际方面出发,重视农桑,体察民情、兴民休息,百姓安居乐业。
公元1746年,已经五十四岁的郑板桥调任潍县。在此之前,他在鲁西小城范县做了4年县令。告别范县,来到潍县,“行尽青山是潍县,过完潍县又青山”,这是潍县给郑板桥的第一印象。他不会想到,不久后他会深深爱上这片土地和这片土地上的人民,这将是他宦海生涯中最重要的一个舞台。
刚刚调任过去没多久,郑板桥便遇到了大难题。
“衙斋卧听萧萧竹,疑是民间疾苦声。些小吾曹州县吏,一枝一叶总关情。”当这位小小的七品官躺在衙斋里辗转难眠,听到窗外风吹竹叶沙沙作响,心中想到的却是民间疾苦之声。就是这位七品官,面对灾荒,他处置果断、措施得当,“活万余人”。他勤政爱民,“于民事则纤悉必周”。在他的任内,“无留牍,无冤民”,“囹圄囚空者数次”。
1751年,郑板桥写了一首诗:“进又无能退又难,宦途跼蹐不堪看,吾家颇有东篱菊,归去秋风耐岁寒”。这首诗的题目为《画菊与某官留别》。辞官归隐之心不只是口头所说、心中所想了,郑板桥已经着手在做着与潍县的朋友们告别的准备了。
郑板桥《吃亏是福》
1752年,郑板桥主持修潍县城隍庙,撰城隍庙碑记,在文昌祠记和城隍庙碑记里,板桥力劝潍县绅民修文洁行”,在潍县百姓间产生了相当大的影响。同年,与潍县童生韩镐论文,并作行书七言联删繁就简三秋树,领异标新二月花。”郑板桥在潍县任上著述颇多,其《潍县竹枝词》四十首尤为脍炙人口。“民于顺处皆成子,官到闲时更读书”。官潍七年,板桥无论是在吏治还是诗文书画方面都达到了新的高峰,“吏治文名,为时所重”。板桥居官十年,洞察了官场的种种黑暗,立功天地,字养生民的抱负难以实现,归田之意与日俱增。
郑板桥《重修城隍庙碑记》册页
1753年,郑板桥离开潍县回到扬州,走时除了书籍铺盖,没有带走潍县的一草一木、一针一线。对于官员,老百姓心中有杆秤。据传,郑板桥离开潍县之日,城内万人空巷,“百姓痛哭遮留,家家画像以祀”。
郑板桥《难得糊涂》
潍坊郑板桥纪念馆
潍县人为郑板桥建了生祠,他离任之后,他的诗词书画成为人们收藏的珍品,他的故事在人民中间传了一代又一代。他留给潍县的,是千年不朽的风骨与灵魂。
作者:孙忠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