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地岭村地处盛湾镇的西部,豫鄂结合部的伏牛山深处,共有 24 个自然村组成。胡家台自然村地处土地岭村的西南部,与土地岭自然村一山之隔,直线距离1.8 公里,村级山路约 3.2 公里,整个村落地处山麓,石板民居依山而建,错落有致,石板屋面鳞次栉比。
淅川县土地岭村始建于清乾隆二十四年(1759 年),距今已有 250 多年,是河南省目前面积最大的石头村。
石板房大多依山而建,错落有致。房屋基础用页岩石板铺垫,建筑墙体用页岩石板砌筑,屋顶用薄页岩石板相互叠压平铺而成,聚落布局与建筑样式具有中国传统民居的一般性。建筑选材上“就地取材”,选址方面讲究“择吉而居”,建筑布局以“天人合一、因地制宜”为基本思路,且古村落是在一定历史时期形成的,反映了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具有较高的人文历史价值和建筑文化价值。
土地岭村于 2014 年,以其独特的石板建筑村落入选第三批《中国传统村落名录》;同年,该村还成功入选第六批《河南省历史文化名村》。土地岭村作为淅川民俗文化的标本,当地政府已加强了对土地岭村的保护和规划建设管理工作,在有效保存和延续这一文化遗产的真实历史信息和独特价值的同时,计划建设丹江民俗村,以充分展示丹江流域历史文化、风土人情,将其打造成南水北调中线水源地一处独具特色的新景观,积极发展乡村文化生态旅游,促使第三产业的发展,造福当地人民。
土地岭村的中心位置上矗立着一座有着 230 多年历史的砖木结构的道教古建筑“通嶽观”。始建于清嘉庆年间的通岳观规制颇大,有三进 12间房舍;现状破损较为严重,最后一进院的娘娘殿 2013 年因大雨坍塌,木质构件腐朽风化较为严重,石材砖墙保存较为完整。但细细看去,石雕、砖雕、木雕无不栩栩如生精巧玲珑。山门四檐翘角、斗拱挑梁,屋脊蟠龙宿凤,横额“通嶽觀”三个大字笔法古拙雄奇。
观前一株 230 余年高龄的国槐,观后有一株银杏树为淅川县保护树木,250 岁左右,见证着土地岭村的悠悠历史。穿村而过的村道,经考证该村道已有 500 多年,为联系豫鄂两地的古驿道,明代大旅行家徐霞客也是经此上武当山的,其《太和山游记》有明确记录, “登土地岭”,夜憩“曹家店”,次日 “上火龙岭”,“下行头冈”,“抵均州”,“明晨登山”。
胡家台自然村,东西长 330 米,南北长 260 米,坐落在高差约 30米的山体阳面的四层台地上,黄水河从胡家台东南穿过,村民由胡、李两大氏族组成,据考证始建于清乾隆二十四年(1759 年),距今有 250 多年的历史。村里半山腰处墓碑刻记载,一个名叫胡华启的匠人,把一家人从武昌大冶县换阴桥山下庄迁到河南此处定居,利用自己掌握的建房技术,秉持着中国传统工匠“因地制宜,就地取材”的建造理念,开始建造石板房,并在这里繁衍生息下来,形成现今的胡氏宗族 20 余户,为村内第一大氏族,其余均为李氏一族,两族世代和睦而居,共建石板民居,历经两百余年才形成了胡家台自然村。
在胡家台自然村的半山腰处蜿蜒盘踞着一条神秘的人工天渠——英雄渠;修建于自 1957 年 4 月至 1959 年 3 月,历时两年三个月,土地岭村民从湖北引水到河南,开挖两个山洞,期间共削平了 15 座山头,穿越 10 条深沟,架设 40 多个渡槽,沿途还修建了建筑物两百余座,挖砌土石方量达 100 余万立方米。在这两年多的时间里,土地岭人用石块堆砌,石灰沟缝,终于修通了底宽两米、深 1.5米、全长 16000 多米的新水渠。1959 年 4 月,在表彰修渠先进单位和先进个人时,为表彰五位修渠英雄,当地人民用石刻碑记下此渠和修渠的英雄们―― “英雄渠” 诞生了。
后来河南省安阳市林县人民通过实地观摩,参考英雄渠的修建方式,在林县建起了轰动世界的“人工天河”——红旗渠。
感恩相遇,承蒙厚爱,我是小周周,喜欢请关注,咱们下一篇文章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