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稿    搜索
搜 索
找到 内黄画像石墓 相关信息共 153
高李村汉画像石墓
高李村汉画像石墓
2023-11-11
高李村汉画像石墓位于郭里乡高李村南约700米处,1990年11月25日发现,并进行抢救性发掘。该墓南北向,由前后石室组成,南北长513米,东西宽3.2米。墓室四壁为汉画像石刻共11块。内容有秦王泗水捞鼎、羲和托日、胡汉战争、乐舞、杂技等
卧虎山汉画像石墓群
卧虎山汉画像石墓
2023-11-11
卧虎山汉画像石墓群位于郭里乡上镇头村北卧虎山上。1980年,当地村民开山采石时发现,1988年,文物普查时登记,1990年,邹县文物保管所抢救性清理2座已暴露的墓葬。卧虎山东部的断崖上有暴露的多座石室墓,墓室多依山而建,凿石为圹,然后建筑石椁板,内置木棺
内黄花生
内黄花生
2023-07-15
内黄花生:花生,俗称落花生,在我国种植历史悠久。主产于河南、山东、河北、广东、四川等地,其中尤以河南内黄内黄花生的品质最富盛名。内黄花生果远销于美国、欧盟等国家和地区,内黄花生产区是河南省出口花生质量安全示范区。具《内黄县志》记载,花生是内黄传统作物,在民间被
内黄大枣
内黄大枣
2024-01-08
内黄大枣:个大肉厚、富有弹性、酸甜可口、营养丰富,有极好的医疗保健作用。早在唐代,内黄大枣就被列为贡品。九月中旬是枣子成熟的季节,此时来安阳可以品尝新鲜的内黄大枣。内黄是我国农业大县,国家生态示范县,科技先进县,国家命名的中国红枣之乡,大规模种枣历史1500余
吴白庄画像石墓
吴白庄画像石墓
2023-08-18
吴白庄,位于临沂火车站片区改造范围内,整个村庄已是断壁残垣,处于拆迁之中,但是片区改造好像又暂停了,现在的吴白庄最出名的是吴白庄羊肉馆,羊肉汤可是远近闻名滴!墓葬属半地下建筑,东西长15米,南北宽9米,封土高于地面约1米
内黄灌肠
内黄灌肠
2023-12-03
内黄灌肠:内黄灌肠是河南省安阳市内黄县的一种传统特色小吃,属于豫菜系,距今已有100多年的历史,是以猪血、猪肠、面粉、香油、五香料为主要原料所制成。内黄灌肠肠色泽粉红,味道清淡,趁热吃最佳,吃起来入口光滑,香辣韧软,软而不粘,香而不腻。根据不同季节内黄灌肠吃法
内黄灌肠
内黄灌肠
2023-10-12
内黄灌肠:内黄灌肠,是内黄县特有的地方风味小吃,它是以猪血、猪肠、面粉、香油、五香料为主要原料所制成。灌肠含有大量脂肪、蛋白、小麦淀粉、醣类以及微量铁、钙、钾、钠等成份,所以大有补血、健脾、壮筋骨等功能。加上好吃不贵,尤为广大群众所喜爱。内黄灌肠以邱家为最早。
内黄尖椒
内黄尖椒
2023-07-15
内黄尖椒:内黄尖椒是河南省安阳市内黄县的特产。内黄县生产的尖椒以产量高、品质佳、色泽鲜、辣度高、椒形美享誉全国各地。尖椒——内黄县种植尖椒已有近二十年的历史,最初1992年由六村乡进行示范性种植,1993年面积扩大到2000亩,后逐步扩大到邻近的井店镇、亳城乡
内黄烧灌肠
内黄烧灌肠
2023-12-17
内黄烧灌肠:内黄烧灌肠是安阳的一道传统特色菜之一,属于豫菜,是用猪血、猪肠、面粉、香油、五香料等为主要原料制成的。正宗做法就将猪血加入大肠中煮,煮至肠衣猪血黏合,肠衣入口嚼之即烂为最佳,食用时灌肠切成片状,浇上蒜汁辣椒油,香辣爽口,肥而不腻。内黄灌肠除了蒸制外
茶园大石墓
茶园大石墓
2023-10-16
茶园大石墓年代:战国至汉2012年,茶园大石墓被四川省人民政府公布为第八批省级文物保护单位。保护范围:大石墓外延4米。建设控制地带:保护范围外延4米。
内黄槐林
内黄槐林
2023-09-01
内黄槐林始于上世纪五十年代以防风固沙为主要目的的植树造林活动,现已形成12万亩规模,集中在县南二帝陵区和县西老塔坡。槐林环抱,二帝陵和唐塔显得更古朴典雅。三春时节,槐花盛开,幽香扑鼻,槐花既是野餐美味,可蒸可调,也是蜜源,赶蜂人汇集在这里,蜂群嘤嗡
内黄柳编
内黄柳编
2023-10-12
内黄柳编:内黄县柳编工艺年代久远。柳编产品制作,采取对柳条抽、刮、蒸、煮、漂、洗等工艺处理,手工编织成各种形状工艺品,广泛用于包装、装饰、生活用具等。柳编产品在东庄、梁庄、中召、六村等乡镇均有制作,以马上乡一带较为出名,品种达150余种。产品以外销为主,远销日
赵石墓
石墓
2023-10-21
石墓在虞山西南麓烧香浜,赵石(1874—1933),字石农,号古泥,近代著名篆刻家,吴昌硕弟子。
内黄无梁殿
内黄无梁殿
2023-09-01
无梁殿位于内黄县城西南25公里高堤乡嘴头村西。原为玄武帝庙大殿,因建筑无梁而得名,它不仅有极高的考古价值,而且对研究建筑物的抗震、抗洪有着极为重要的参考价值。现为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黑山石刻画像
黑山石刻画像
2023-10-05
黑山石刻画像,在嘉峪关市区以西约20公里的嘉峪里。这里山势陡峭,地势险峻,山沟宽约24米。画像石刻散布在悬崖峭壁之上,共30余处,绵延约1公里。画面古拙,手法粗犷有力,岩石呈黑紫色,刻石浮雕较浅。内容涉及狩猎、骑射、舞蹈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