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稿    搜索
找到 刘家窑包 相关特产共 2361
素菜包
素菜
2023-12-03
素菜:素菜是上海地区特色传统小吃之一,至今已有七十多年历史,以面粉为制作主料,素菜的烹饪技巧以蒸菜为主,是用精白面粉作皮,馅心则是用青菜、面筋、冬菇、冬笋、五香豆腐干剁碎后配以香油、糖等调味品制成。其做法是将包好的素菜包上笼蒸熟后,皮白松软,馅心则绿中生
黑猫包
黑猫
2023-07-13
黑猫:黑猫其实就是福州包子,因为之前的老板娘外号叫黑猫姐,卖的包子也跟着被叫黑猫包了。黑猫特别之处在于发面时不用新酵母,而是用前一天留下的老面糟,代代相传的陈年酵母,让面皮更香更有劲;内馅则用鲜嫩的生瘦肉和去油的熟肥肉,拌上熬煮10小时的肉汁,调味搅匀后
包米果
米果
2023-12-10
米果:米果是江西赣南地区最有特色的汉族小吃之一,属于客家菜。相传从元朝到现在已有七百多年的历史。尤其是上犹包米果因皮薄润滑、料多爽口而美名远扬,成了许多外地游客到上犹的必吃小吃中文名:米果外文名:baomiguo分类:赣菜口味:嫩滑鲜美主要食材:大米,肉
芋包
2023-09-17
:软润香滑的永安民间传统小吃芋的主料为菜芋和木薯粉。其制法是将菜芋和洗净入锅煮熟去皮后,与木薯粉揉搓至软硬适度不粘手,做成芋坯,包上瘦肉、香菇、笋、虾米、酱油、五香粉炒熟的馅,置入沸水中煮到膨胀着浮出水面。再蘸酱油,老洒,猪油,味精,葱花等调料即可食用
瓯窑
2023-06-24
:温州为浙江境内仅次于越的制瓷业集中地,始于东汉,迄今为止发现温州境内发现古址达200多处。自晋代开始,古人著作中多有记载瓯。瓯胎质较密实细腻,呈灰白或浅灰色;釉色多为青色、青黄色或淡黄色,胎釉结合紧密;造型装饰别致,古朴但不失活泼;纹饰简约生动。
芋包
2023-12-05
:厦门有一种传统名小吃叫芋子,是以芋为皮包馅料的。芋是老一辈厦门人过年必吃的,就像北方人过年一定要吃水饺一样。尤其是刚蒸起来的芋子包皮薄薄的,似乎里面的馅都要冲破那皮出来了似的。系将槟榔芋削皮洗净捣成生芋泥,和上少量淀粉、精盐、搅拌均匀,在碗的内壁涂上
编织包
编织
2023-08-02
编织:编织沙雅县巾帼手工编织厂于2004年5月建立,自建立以来编织出的手提包、拖鞋等生活用品市场前景看好,在2005年自治区妇女创业成果展示会上得到了自治区、地区领导和消费者的一致好评。2005年通过争取自治区妇联资助5000元,用于扩大编织规模后,又通过
窑鸡
2023-12-11
鸡:鸡是一道美味可口的广东客家名菜,属于粤菜系,鸡流行于广西、深圳、惠州、河源、梅州、赣州一带,做法类似于盐焗鸡,是有名的农家乐菜之一;鸡的做法是先把鸡宰杀洗净后掏空腹腔,塞入蒜头、香菇等佐料,鸡身内外都抹满精盐,再用锡箔纸严严实实包好。搭个,一般黄
鸭脚包
鸭脚
2023-12-20
鸭脚:鸭脚历史悠久,起源于上世纪30年代,是安徽宣城著名的汉族小吃。它以晶莹剔透、光泽鲜亮等特点而闻名。它是选用鸭脚、腌制的鸭肠作为主要原料,采用特殊工艺腌制而成,蒸熟后香气四溢,咬上一口筋斗而生津,风味独特。它的包装精美,远销省内外,是为馈赠佳品。中文名
沙洋包面
沙洋
2023-07-16
沙洋面:【面】外地有的称作馄饨、清汤、云吞、抄手等,在沙洋早点、夜食中,都习惯称作面,以极薄面皮加入肉制成,有专营的面馆,也有肩挑串巷敲着竹筒沿街叫卖的面担,十分方便百姓。面因馅心不同,名称各异,如鲜肉包面、牛肉包面、蹄花面等。沙洋传统面皮薄馅
张包蛋
2023-07-06
蛋:蛋又名皮蛋、松花蛋古时也称混沌子、牛皮鸭子。皮蛋在中国的历史非常悠久。在安州区最为著名的蛋要数桑枣的张蛋了,关于张蛋的来历,据考证,清光绪年间,创始人张元林曾结识一位来自江浙的云游僧人,传授给他一种蛋独特的制作技艺。后来,张元林制作的蛋被人
刺猬包
刺猬
2023-12-10
刺猬:原料:荞面粉200克、粘米粉50克,黑芝麻20颗。调料:莲蓉200克,白糖、蜂蜜等适量。制作方法:蒸。荞面粉与粘米粉加水揉成荞面团;莲蓉加入白糖、蜂蜜拌匀成馅心。将荞面团下成10个剂子入莲蓉馅捏成刺猬生坯,再用剪刀剪出刺,芝麻嵌上眼睛放入盘中入笼蒸熟
宁化韭菜包
宁化韭菜
2023-06-29
宁化韭菜:客家祖地福建宁化有味鲜爽口的鱼生,别具风味的烧卖,还有那清香扑鼻的韭菜。宁化韭菜又称米包子,是客家人仿照北方水饺的一种创造。韭菜带馅,南方人吃饭用菜一般不用馅,只有面食才与馅有不解之缘,夹馅馅原是中原人的创举。由此可见,韭菜承传了中原面食
襄阳包面
襄阳
2023-07-17
襄阳面:面襄阳人逢年过节或改善伙食,无论农村还是城市家庭,总要吃一顿传统的小吃面,并且还流传着一句谚语,叫正月初一吃面头一顿。襄阳的面历史悠久,相传明、清之间即已盛行,不仅省内闻名,也吸引了不少全国过往旅客。
包鲤
2023-11-09
鲤:鲤:产于沙浦镇典水村。其外形奇特,内脏极小,多年来一直为岭南佳肴。其烹调以清蒸为宜,只将鱼剖为两片,洗净,无须去鳞,亦不放油,撒以少量食盐、生葱,蒸熟后有大量清澈白油流出,即可食之,其味鲜美。清代作贡品。慈禧太后曾颁赐金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