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稿    搜索
搜 索
找到 刘氏大屋 相关信息共 6106
上胡家胡氏宗祠
上胡家胡宗祠
2023-04-01
上胡家胡宗祠坐落在荆州乡上胡家村,建于清代。坐东北朝西南,建筑面积828平方米,三进五开间,抬梁式建筑,拱形轩顶,前后三进,前进在上世纪50年代改建成戏台,后进为二层楼房。该祠用料硕大,做工精细,保存完整,有一定的文物价值
乐岭李村李氏宗祠
乐岭李村李宗祠
2023-03-31
乐岭李村李宗祠位于贵池区涓桥镇乐岭村李村自然村,年代为清代,类别为古建筑。2020年3月4日,池州市人民政府公布其为池州市第五批市级文物保护单位。保护范围:以祠堂四周墙基为基点,向外延伸2米。建设控制地带:以保护范围四至为界,四周延伸2米。
江西吉安市渼陂古村梁氏宗祠
江西吉安市渼陂古村梁宗祠
2023-12-14
江西吉安市渼陂古村梁宗祠:永慕堂夜景永慕堂是渼陂梁的总祠,也叫梁宗祠。祠堂始建于南宋初年,位于江西省吉安市青原区渼陂古村,为三进三栋三天井的赣中建筑风格,建筑面积是1220平方米,砖木结构,没用一颗铁钉,体现了古代建筑的高超技艺。永慕堂既是梁家族举行祭
徐氏宗祠暨杨虎城在太和故居
宗祠暨杨虎城在太和故居
2023-07-27
宗祠暨杨虎城在太和故居位于太和县城关西大街。徐宗祠是徐广缙的家祠,建于清道光年间。徐广缙(1797年—1869年),字仲升,太和徐寨人。24岁中进士,官至两广总督兼通商大臣。加太子太保衔,世袭一等大臣
宝桥叶氏始初祖妈墓
宝桥叶始初祖妈墓
2023-08-06
宝桥叶始初祖妈墓年代为元,位于深桥镇华表村松柏山缓坡,类别为古墓葬。2016年6月28日,宝桥叶始初祖妈墓被公布诏安县第十六批县级文物保护单位。保护范围:墓祭台延伸东18米,西6米,南40米
沈氏家庙桔林祖祠
家庙桔林祖祠
2023-08-06
家庙桔林祖祠年代为清,位于南诏镇东城社区,类别为古建筑。2013年4月17日,沈家庙桔林祖祠被公布诏安县第十四批县级文物保护单位。保护范围:祠外延东3米,西4米,南50米
李倪氏节孝坊
李倪节孝坊
2023-10-13
李倪节孝坊位于自流井区光大街光大福院小区内,建于清光绪十三年(1887年),坐东北向西南。牌坊为石结构,五楼四柱三门,牌坊宽7.4米,厚2.5米,牌坊屋面刻出瓦陇,檐角起翘。正楼的屋顶部分为仿庑殿式构造
石花彭氏支祠
石花彭支祠
2023-09-09
支祠位于娄底经济开发区大埠桥街道办事处石花村,坐南朝北,据彭氏族谱文字记载,支祠始建于明崇祯二年,民国三十六年大修。砖木结构,两侧为马头形封火墙,进深三厅,长38.7米,面阔14.3米,祠内均为青砖柱和石柱础,结构稳固
屏山二村黄氏大宗祠
屏山二村黄大宗祠
2023-04-09
屏山二村黄大宗祠位于番禺区石壁街道屏山二村,年代为清,类别为古建筑。2008年12月,被公布为第七批广州市文物保护单位。保护范围:东至相邻东侧建筑边线,北至旧墙基北侧相邻建筑边线,南从建筑边线外延5米,西至玉树大街现状路西边线
下沙张氏大宗祠
下沙张大宗祠
2023-11-07
下沙张大宗祠位于广州市黄埔区黄埔街下沙社区下沙大街23号。始建于清咸丰三年(1853),民国期间和2003年重修。坐北朝南,三间两进,总面阔13.05米,总进深38.69米,分布总面积504.90平方米硬山顶,人字峰火山墙,灰塑龙船脊。雕花封檐板
车丈沟张氏民居
车丈沟张民居
2023-05-04
车丈沟张民居位于西安市灞桥区车丈沟村二组村民张志安家。民居坐东向西,为前后两进院落布局,有门房一座,一进院南北厢房各一座,一进院正房一座,二进院南北厢房各一座;二进院正房一座。一进院与二进院之间有砖砌门楼,已封堵
正谊巷赵氏住宅
正谊巷赵住宅
2023-05-03
住宅现为市级文物保护单位,位于市区正谊巷17号。原系银钱业商人住宅。仪门砖雕精致,上部四角雕有莲花,中嵌白矾石雕福、禄、寿三星,中部雕渔、樵、耕、读,下部雕有周文王访贤人物故事,檐下两角有狮子一对。现门楼基本完好,砖雕部分为石灰覆盖。
文冲陆氏大宗祠
文冲陆大宗祠
2023-04-28
文冲陆大宗祠位于黄埔区文冲街道文冲社区西坊南大街4号,年代为清,类别为古建筑。2008年12月,被公布为第七批广州市文物保护单位。保护范围:东至东侧相邻建筑西墙线,北至北侧相邻建筑南墙线,南至池塘北边线,西至西侧长胜巷相邻建筑东墙线
马东何氏家庙
马东何家庙
2023-06-24
马东何家庙位于广东省佛山市顺德区杏坛镇马东村马东小学侧。始建于明代,清道光七年(1827)、2001年重修。坐西北向东南,三间三进带左右青云巷,总面阔14.22米,总进深40.81米。硬山顶,龙舟脊,高大镬耳山墙,素胎瓦当、滴水剪边,大青砖砌墙,麻石脚
中坑王氏大宗祠
中坑王大宗祠
2023-06-17
中坑王大宗祠位于东莞市石排镇中坑村。是石排目前发现的保存最完整的宗祠之一。虽然历经五百多年,但这座古老的岭南建筑,并没有因为年代的久远而呈老态龙钟之势,它们依然耸立在中坑后辈们的面前,在尘世的风雨中,将一番似水流年娓娓道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