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到 发现登封之美嵩阳书院里的稀世珍宝——汉封将军柏 相关特产共 7500 条
南渡江的美人鱼
2024-01-11
南渡江的美人鱼:南渡江的美人鱼南渡江是一条横穿在两座大山之间的河流,冬天的南渡江,水流不是很充沛,静静的蜿蜒向南。在南渡江上,有一座拱桥,连接着公路,每每都要从此路过。桥的两边,坐落着几户农家小屋,我要说的南渡江的美人鱼就是在这里发现的。大家一定奇怪了,南渡江
南渡江的“美人鱼”
2023-10-19
南渡江的美人鱼:南渡江的美人鱼南渡江是一条横穿在两座大山之间的河流,冬天的南渡江,水流不是很充沛,静静的蜿蜒向南。在南渡江上,有一座拱桥,连接着公路,每每都要从此路过。桥的两边,坐落着几户农家小屋,我要说的南渡江的美人鱼就是在这里发现的。大家一定奇怪了,南渡江
亚热带的党参
2023-12-16
亚热带的党参:党参为植物党参和中药材的统称。党参属植物全世界约有40种,中国约有39种,药用有21种、党参为中国常用的传统补益药,古代以山西上党地区出产的党参为上品,具有补中益气,健脾益肺之功效。现代研究,党参含多种糖类、酚类、甾醇、挥发油、黄芩素葡萄糖甙、皂
鸳鸯转香壶
2023-10-13
鸳鸯转香壶:鸳鸯转香壶是我国古代广为流传的一种神奇酒具,能在同一壶中倒出不同的两种酒来。它创于何代、何人所创均无据可考,但历代都以稀世珍宝传闻于世。传说,鸳鸯转香壶始见于汉代。汉惠帝死后,其子刘恭被立为皇帝,吕雉怕刘恭之母张皇后与她夺权,使用当时宫中仅有的一把
黄鱼鲞
2023-09-07
王索之,其味美,因书美下着鱼,是为鲞字。爵溪加工的白鲞,质地新鲜,大小匀称,以
焖子
2023-10-18
焖子:焖子是流行于登封东部的一道特色菜肴。相传,清代时登封名人、礼部右侍郎加礼部尚书衔的景东扬幼时家贫,过年时因无钱买肉,其母亲在煮好的骨头汤秫入粉芡,并加入肉末、粉条、五料,遂熬制而成了焖子这种风味小吃。因景东扬的影响,这种小吃风行于登封东部及邻近县市。
康巴的五采天衣
2023-07-11
康巴的五采天衣:我虽不是昌都人,昌都装饰我知道,昌都装饰要我讲,铜带环腰口琴吊;我虽不是德格人,德格装饰我知道,德格装饰要我讲,头顶明珠金莲抱;我虽不是理塘人,理塘装饰我知道,理塘装饰要我讲,发系银盘叮当闹;康巴美,美在它的山水;康巴美,美在它的传统文化;康巴
贡品麻花
2023-10-13
县志记载:清乾隆南巡至黄河渡口,阵风飘香,见路舍一翁烹麻花,芳香四溢,欲食之。随士奉与皇上品尝,香酥味美,赞入御膳。地方吏闻之,作贡品进献,受赏,钦封麻花庄。贡麻花被人们誉为面食上品,不仅荣获国家专利,而
贡麻花
2023-10-12
县志记载:清乾隆南巡至黄河渡口,阵风飘香,见路舍一翁烹麻花,芳香四溢,欲食之。随士奉与皇上品尝,香酥味美,赞入御膳。地方吏闻之,作贡品进献,受赏,钦封麻花庄。贡麻花被人们誉为面食上品,不仅荣获国家专利,而
白玉虫草
2023-07-06
白玉县,是西南高山原始林区唯一保持完整的地带,在海拔3300米至3500米的热加乡阿仁沟有面积212公顷、蓄积量达23150立方米的一片原始密枝园柏纯林,是目前已发现的一些珍稀植物物种的最高分布线,目前发现的野生动植物药材
虢州澄泥砚
2023-10-15
虢州澄泥砚:新安虢州澄泥砚,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之精华。砚在中国古代又称研,用来研磨颜料和墨,是作书、绘画必备的文具。随着历史的发展,砚除了文具功能外,历代能工巧匠还赋予其艺术生命。砚在中国文明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澄泥砚始于汉,盛于唐、宋,迄今已有近两千年历史,
稻蝗
2023-08-17
据统计,蝗科共有859种蝗虫,能入药供食用的主要有两种,即东亚飞蝗和中华稻蝗,这两种蝗虫营养丰富,肉质松软、鲜嫩,味美如虾,据《飞蝗之研究》和《飞蝗的饲料价值》等书介绍,蝗虫富含蛋白质、碳水化合物、昆虫激素
“和尚”包子
2023-12-04
和尚包子:如果你曾在藏民族做客,就会发现,在矮脚藏桌上虽然少不了什么手抓肉、油炸果、各种糕点和牛奶饮料等;但要说菜肴主角,则和和尚包子。这种包子大小和小笼包子差不多,特点是包子内有汤,包子皮为死面。因寺院里的和尚爱做这种包子,所以人们称它为和尚包子。和尚包子
红绕野鸭
2023-10-23
红绕野鸭:红绕野鸭是洪湖地区的传统名肴。三国时期,曹操南征,为鼓舞士气,亦有先至乌林者,尝食红绕野鸭传说。1932年,新堤名师马家年在汉口沔阳饭店悬牌红绕野鸭大王。一日,汉剧名流余洪元进店品尝,倍觉味美,再点一碟。马说:您的《兴汉图》为何一周仅上演一次?名家相
Sha汤
2023-08-26
Sha汤:菜品简介:徐州人早餐和蔼的一种鲜汤,已有4000多年的历史。烹饪始祖彭祖进雉羹于尧,封于彭城。雉羹是用野鸡与稷米同熬而制成的汤,其味美可口。相传在乾隆皇帝下江南路经徐州市易其名延用至今。清末,其料由野鸡改为母鸡,稷米改为麦仁,但其制作仍不失雉羹之宗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