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到 古堰画乡 古堰画乡介绍 古堰画乡旅游攻略 相关信息共 7500 条
宝堰香干
2023-08-26
宝堰香干:宝堰地方特产颇多,香干就是当地的传统特产之一。它是宝堰万源酱园的传统产品,价廉物美,分方圆两种,黑里呈黄,富有光泽,具有韧性,咸淡适度,香味可口,是直接食用或烹调配料的佳品。宝堰香干制作讲究,主要原料选用上好的黄豆,掺入适量的八角(每三十黄豆约掺八角
泗洪浮山堰遗址
2023-07-18
浮山堰遗址,位于泗洪县泗河乡潼河村南,现存的部分在淮河的河床上。清光绪《泗虹合志》记载:梁天监十一年(514),梁武帝在淮河上修筑长达4.5公里的浮山堰,以抗拒北魏入侵,灌寿阳《梁书》记载:浮山堰工程浩大,动用20万人,历时两年
七重堰甜酒
2023-10-31
七重堰甜酒:临澧县修梅镇政府所在地七重堰,物华天宝,古今闻名。其所酿风味饮食一一七重堰甜酒,色泽清澈,味甜鲜美,醇香诱人,营养丰富,而备受欢迎。七重堰甜酒,由来已久。相传一说是当地人们在每年的端午节来临时,为纪念爱国诗人屈原,举行龙舟赛时,一作拜祭之用,二作饮
芝堰村建筑群
2023-10-18
芝堰村建筑群位于芝堰乡黄店镇芝堰村。村庄是陈氏聚居地,始建于宋代,明、清时期出现客栈、杂货等商业建筑,现存明、清民居30余座,分为宗祠、民居二大类。代表性建筑有孝思堂、衍德堂、济美堂、成志堂等。结构别具特色,保存也较完整
三道堰
2023-10-05
三道堰镇位于四川省成都市郫都区北部,成都市西北部,距成都市22公里。因用竹篓截水,做成三道相距很近的堰头导水灌田而得名。中文名:三道堰镇行政区划代码:510117106行政区类别:镇所属地区:四川省成都市郫都区地理位置:郫都区北部面积:19.86km²政府驻地
聂家堰
2023-09-21
聂家堰聂家堰在杉木河漂流旅游河段的半程,有一个地方叫聂家堰。其实很久以前最先居住于此的并不是聂家,而是杨姓人家。这杨家的先祖是朝廷一品大员,因他为官司清廉,从不与官僚同流合污,很有才气,敢于直言,得罪了许多,后被0佞诬陷,流放到贵州
堰城城址
2023-06-11
位于大浦镇堰桥村遗存的堰城城址,其完整的夯土城墙、护城壕沟、地下文化堆积等,在我省汉代城址仅此一处。堰城城址地处衡阳盆地东北边沿,位于大浦镇堰桥村中部,当地小地名城里院,其坐落处地理环境属山间平地,地域宽广,地势由南向北微微倾斜,缓缓延伸至湘江之濒
龙口烤画
2023-10-10
龙口烤画:龙口烤画也叫烫画、烙画、火笔画,起源于秦朝,在龙口市分布广泛,具有很强的艺术价值和收藏价值。龙口烤画就是用炭火烧热烤具在物体上烤出痕迹来进行创作的作画手段,它继承了传统中国画用墨分五彩的技法,烤制过程讲究要烤出黑、棕、茶、黄、白五个层次,作品古朴典雅
画圣祠
2023-08-27
画圣祠位于禹州市西南鸿畅镇山底吴村。村中旧有画圣神祠一座初创于唐朝末年,文革中被毁,公留残碣数片。新修的画圣祠,背靠九龙山。前有山门,两壁绘有吴道子的传世名作;门内有碑廊,树有名人书画碑刻;东西厢房,陈列有道子珍迹遗物
水潦铺大堰
2023-09-15
水潦铺大堰建于叙永县石坝彝族乡水潦铺村水潦铺。大堰建于群山深谷之间,历史悠久,建筑工艺原始。建筑规模宏大,主体保存完整,极具观赏价值。同时,自大堰建成以来,灌溉了石坝彝族乡回龙、林场、丰登村农田和解决了人畜饮水问题,三村居民一直依赖于大堰生活
齐家堰沃野风景区
2023-09-16
齐家堰沃野风景区包括齐家堰水库及两岸的森林植被。位于龙泉山脉中段的深丘之中,地处东河双平村八社。水库建于光绪十六,重建于1976年,保存至今。属小(一)型水库。该堰源于东太乡的大泉村,途经通江、双东、新中、寿丰、和新到东河库区,全长13公里
杨填堰
2023-10-05
杨填堰位于城固县城北7.5公里处的宝山镇丁家村。2008年9月被陕西省人民政府公布为陕西省文物保护单位。杨填堰相传为西汉时萧何、曹参、张良首开,以发展农业供给汉军粮草
阳朔画扇
2023-11-25
阳朔画扇:阳朔画扇选料考究,工艺精致,以当地楠竹或毛竹为骨,以宣纸、丝绢、檀木等材料为面,经画、染、裱、糊、穿、漆等工序制作而成。特点:画面配以诗词、书法、篆印,集诗、书、画、印于一体的工艺品和旅游纪念品。类别:(1)按扇面大小来分,小者盈尺,大者1米~2米不
罨画池
2023-03-11
罨画池是四川省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位于四川崇州,素有川西名园之称。罨画,意为彩色的画。此园始建于唐代,成胜景于宋代,其景色以梅花和菱花烟柳为胜。南宋爱国诗人陆游在蜀州任官时,留下不少吟咏罨画池美景的诗篇。公园占地近50亩,其中池面22亩
芝堰村
2023-10-18
芝堰村于浙江省兰溪市黄店镇政府驻地以北8000米。芝堰村始建于宋代,明、清时期出现客栈、杂货等商业建筑,迄今已有850余年,因陈氏家族的聚居而发展形成。芝堰的民居始建年代从明初至民国末年,历史跨度近500年,各座建筑年代相对明确,衍变过程清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