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稿    搜索
搜 索
找到 哈尔滨工程大学船舶博物馆 相关景点共 4600
哈尔滨工业大学
哈尔滨工业大学
2023-03-31
哈尔滨工业大学创建于1920年,位于西大直街,是哈尔滨最早的一所高等学府,前身是专门为中东铁路培养技术人才的中俄工业技术学校,只有数百名师生,后改为哈尔滨工业大学。新中国成立后,各项教学、科研事业迅速发展,已成为拥有近万余名师生的全国重点大学
金陵女子大学旧址
金陵女子大学旧址
2023-11-03
金陵女子大学旧址位于鼓楼区宁海路122号,现为南京师范大学随园校区。金陵女子大学是中国第一所女子大学,1915年由美国基督教会、长老会、英国伦敦会等7个教会创办,校址初设于南京绣花巷李氏宅院中。1921年,在宁海路一带购置160亩土地,开始建校工作
西南大学历史博物馆
西南大学历史博物馆
2023-04-14
西南大学历史博物馆始建于1952年,其前身为西南师范大学图博科文物陈列室,1986年改室建馆。1994年7月,馆舍由第三教学楼迁荟文楼西侧,总面积约1000平方米
哈尔滨清真寺
哈尔滨清真寺
2023-03-30
哈尔滨清真寺位于哈尔滨道外区中心地带。是宗教建筑类人文风景旅游区。是黑龙江省一类保护建筑,建于1837年,2003年扩建,占地面积0.016平方公里,是东北最大的伊斯兰清真寺庙,是全国1500座清真寺中唯一的一座阿拉伯式建筑
圣约翰大学近代建筑
圣约翰大学近代建筑
2023-03-29
圣约翰大学由美国圣公会创建于1879年,是最早采用中华古典复兴式建筑尝试的教会大学,其现代的力学结构与中式的外貌结合完美,是当时上海乃至全中国最优秀的大学之一,也是最早使用英语作为教学用语的学校之一,培育出了一大批声名显赫的校友,成为中国教育史上的传奇
华北水利水电大学
华北水利水电大学
2023-05-07
华北水利水电大学(NorthChinaUniversityofWaterResourcesandElectricPower)占地面积2336亩,学校建有花园校区(河南省郑州市北环路36号)和龙子湖校区(河南省郑州市金水东路136号)
哈尔滨烈士陵园
哈尔滨烈士陵园
2023-05-10
哈尔滨烈士陵园哈尔滨烈士陵园始建于1948年,是中国重点烈士纪念建筑物保护单位,黑龙江省文物保护单位。位于哈尔滨市动力区体育街1号,占地面积4万平方米,系全中国重点烈士纪念建筑物保护单位。1948年11月,东北人民解放军炮兵司令朱瑞将军灵柩葬于此地
武汉大学早期建筑
武汉大学早期建筑
2023-11-08
位于湖北省武汉市武昌武汉大学校内珞珈山、狮子山等10余座山丘之间,东、北、西三面环水,滨临东湖西南岸。占地面积200万平方米,建筑面积7万余平方米。是武汉大学早期校址
槎滩陂引水工程
槎滩陂引水工程
2023-08-13
槎滩陂引水工程素有江南都江堰之称的,始建于南唐年间(937年),完善的古代水利工程管理制度,使得这座位于牛吼江上的水坝历经千年至今仍灌溉着泰和等地的4万多亩农田。2016年,槎滩陂引水工程被联合教科文组织列入了世界工程遗产名录。
上海外国语大学
上海外国语大学
2023-10-22
上海外国语大学(ShanghaiInternationalStudiesUniversity,SISU)创建于1949年12月,是新中国成立后兴办的第一所高等外语学府,是新中国外语教育的发祥地之一
圣约翰大学历史建筑群
圣约翰大学历史建筑群
2023-03-28
圣约翰大学历史建筑群位于万航渡路1575号,年代为1894-1909年,类别为近现代重要史迹及代表性建筑。2014年4月4日,上海市人民政府核定并公布圣约翰大学历史建筑群为上海市文物保护单位(沪府发〔2014〕29号)。
中国女子大学旧址
中国女子大学旧址
2023-04-17
中国女子大学旧址位于延安市宝塔区王家坪碾盘沟西北侧半山腰。旧址经改造维修,尚有10余孔窑洞未经维修,保持原貌,校区有石砌大门一个。抗日战争中,培养大批妇女干部,成了顺应时代发展需求的当务之急
天津外国语大学
天津外国语大学
2023-03-21
天津外国语大学(简称天津外大、天外)是一所以外国语言文学学科为优势学科,文学、经济学、管理学、法学、教育学、艺术学、工学等多学科协调发展、特色鲜明的高等学校,是全国最早独立设置的八所高等外语院校之一
荆江分洪工程纪念碑
荆江分洪工程纪念碑
2023-03-05
为纪念1952年完成的荆江分洪工程而建。分洪区位于荆江和虎渡河之间,面积921平方公里,进洪闸长1054米,高46.5米,分设54孔,每孔跨度18米,气势磅礴,雄伟壮观
荆江分洪工程纪念碑亭
荆江分洪工程纪念碑亭
2023-06-07
荆江分洪工程纪念碑亭,位于荆州市沙市区荆江大堤之上,与观音矶千米相望。为了根治长江水患,1952年党中央决策,在荆江南岸的公安县境,修建荆江分洪工程。当时调集军民30余万人日夜奋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