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到 广州采摘荔枝的地方有哪些 相关特产共 7500 条
牛扎糖
2023-07-13
牛扎糖:英文名称PeanutNougat,Akindofcandy又名鸟结糖,乌结糖名称典故牛轧糖是牛轧过的糖吗?字典上一《轧》有碾压的意思,不过只是其命名的事:李元,广州人,清乾隆时期曾在广州乡试中《解元》,隔后年赴京应考,本以为必定榜上有名,岂料不但当年落
云木香
2023-12-24
云木香:菊科多年生高大草本植物云木香的干燥根。原称木香,因历史上从广州进口,故称广木香。1935年,云南鹤庆商人张相臣从原产地印度获得木香种子,寄给居住在云南的侄子栽于丽江鲁甸,后逐步发展,销售到广州,称新木香。因色泽棕黄,根条均匀,不枯心,味浓,油性足,被称
阳江漆器
2023-11-06
阳江漆器:阳江、广州、佛山和潮汕等地均生产漆器,其中尤以阳江漆器最负盛名。阳江漆器有近四百年的历史,是我国传统的工艺品之一,具有东方民族风格和浓厚的地方特色。据有关史料记载,早在宋代时,阳江漆器制作技艺已相当精美了;到了清朝,阳江漆器生产曾盛极一时。阳江漆器—
江陵仿古漆器
2023-10-26
江陵仿古漆器:从古楚国漆器源远而来的江陵仿古漆器,具有造型美观大方、色彩艳丽、经久耐用的特点。1911年,江陵金漆盘盆曾参加广州万国博览会。江陵漆器采用退光漆(不磨漆)制作,工艺复杂精致,花色品种主要有彩绘、贴金、嵌花三大类。现江陵工艺美术厂生产的仿古漆器有
香港鸡仔饼
2023-07-12
香港鸡仔饼:广州名饼鸡仔饼,原名小凤饼,据说是清咸丰年间广州西关姓伍的富家有一名叫小凤的女工所创制,其成为名饼却在半个世纪之后,广州河南成珠茶楼因中秋月饼滞销,制饼师傅急中生智,把制月饼的原料按小凤饼的方法制作,并大胆地用搓烂的月饼和猪肉、菜心混合为馅料,再调
李桂芬梨
2023-10-03
李桂芬梨:位于殷巷镇大沙河两岸的李桂芬梨园内,几百株梨花竞相盛开,犹如雪霁天晴,引得不少游客前来观赏。殷巷镇充分发掘梨文化,专门编写了李桂芬传奇,丰富其文化内涵,并致力于将李桂芬梨园打造为农家乐采摘园,举办梨花观赏节、鸭梨采摘节等活动,在提高李桂芬梨知名度的同
水果饮料
2023-12-15
水果饮料:潞西有丰富的野生果,野生香料植物,亚热带水果资源。野生果有:滇菠萝蜜、林生芒果、中华猕猴桃、顺宁杜英、克李老、番石榴、树葡萄、橄榄、野柿子、丁香、野草莓、羊奶果、铁碎米、西番莲、糖枇杷、胭脂果、盐酸果、荔枝、龙眼、柠檬、核桃、香橼、猴子饭团、木瓜、酸
蚝皇叉烧包
2023-12-11
蚝皇叉烧包:蚝皇叉烧包是广州比较有名的小吃,蚝味混合叉烧香味味道松软可口,选用肥瘦适中的叉烧作馅然后包皮放在蒸笼内蒸熟而成,有一股叉烧的香味,味道还不错。中文名:蚝皇叉烧包主要食材:面,溴粉,泡打粉,叉烧调料:蚝油、鸡粉、糖辅料:碱水
徽州雪梨
2023-09-10
清明过后,盛产雪梨的歙县梨乡,那一棵棵透出嫩叶的梨树上,挂满了棕叶丝扎的用柿漆水渍过的不透光,不透气的毛边纸袋。历时四、五个月,直到梨子成熟采摘,梨袋才和雪梨一起下树。包梨袋有两大好处:一可以防虫害
习水大曲
2023-07-09
习水大曲:习水大曲是贵州省遵义市习水县的特产。贵州习水大曲,系浓香型白酒,浓香馥郁,香味协调,回味绵甜柔润,被誉为我国第二茅台。习水县酿酒的历史悠久,早在西汉时期酿造的构浆酒,就堪称琼浆玉液,深得汉武帝赞赏,被列为贡品。古诗中曾有:尤物移人付酒杯,荔枝滩上瘴烟
姜堰紫荷芋
2023-08-22
姜堰紫荷芋:紫荷芋是姜堰著名土特产,单颗最大重量达1.52公斤,肉质白色、细腻松滑、味甘可口,入口即化,淀粉含量高、含粗蛋白质和多种维生素,是姜堰外销的主要优质蔬菜之一,主销上海、杭州、广州等地,有较高的声誉。紫荷芋2013年种植面积达6000亩,亩产1500
建阳清明果
2023-06-30
建阳清明果:清明果顾名思义与清明节紧密相关,建阳本地又称ONGJIE,清明果是在清明前后制作的一种食物,据说是用来祭奠先人的。清明前后是采摘清明草的好季节。绵软的淡粉团在手里捏揉,隐隐有清香气。它是把艾叶捣烂后连同汁液与糯米粉、早米粉按一定比例揉搓成粉团,然后
虾生
2023-11-14
虾生:虾生汕尾的虾生,和广州不同,因为上来的时候已经用姜葱和辣椒油捞到风生水起。虾肉很新鲜。
豆酱鸡
2023-11-12
豆酱鸡:风味特点1.此菜为广州八大名鸡之一,八大名鸡指大同脆皮鸡。伴溪香液鸡、北园花雕鸡、广州文昌鸡、大三元茶香鸡、东江盐鸡、利口福口福鸡、南园豆酱鸡。2.孔子《论语》曰:不得其酱不食,善于用酱,是厨艺的一个关键,豆酱鸡的酱料,选用普宁所产的豆瓣酱,并加芝麻酱
吴川煎堆
2023-11-05
吴川煎堆:常言道,年晚煎堆,人有我有,又话煎堆碌碌,金银满屋,道出了煎堆这一美食不仅是过年的应节佳品,又有着人们期盼的吉祥团圆之愿!煎堆的制作可追塑到唐朝,历史久远。据载,明末清初文学家屈大均在《广东新语》中已有记载:广州之俗,以烈火爆开糯谷,名曰爆谷,为煎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