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稿    搜索
搜 索
找到 斗鸡台遗址 相关景点共 7500
宛丘古城遗址
宛丘古城遗址
2023-08-31
宛丘古城遗址位于淮阳县城东南4公里的大连乡大朱庄西南隅,占地面积一百余亩,高二丈,俗称平粮、平粮冢、贮粮,1988年2月13日被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是目前我国发现年代最早、规模最大、保护最完好的4600年左右的龙山文化时期古城遗址
刘村遗址
刘村遗址
2023-05-06
刘村遗址位于登封市颍阳镇东南约4公里刘村自然村东狂河北岸的二级地上,呈长方形,面积约3.3万平方米,在村庄东边沿向东20米处的北崖壁上发现有明显的灰坑,文化层厚度2—4米左右,文化内涵较丰富。遗址的北部和东部90年代期间当地开设机砖厂将遗址挖去一大部分
樊家义和遗址
樊家义和遗址
2023-05-04
义和遗址位于陕西省西安市阎良区关山镇樊家村义和组东,遗址南至石川河二级地上,北至西韩线。遗址属于新石器时代。义和遗址位于西安市阎良区关山镇樊家村义和组东,石川河北二级地上,沿石川河断面上可见大量陶片、大多数为红色、褐色
洪水村遗址
洪水村遗址
2023-10-02
洪水村遗址·新石器时代·三原县洪水乡洪水村西南。保护范围:以乡政府南150米地上小河沟西南崖为中心,东西100米,南北180米。建设控制地带:保护范围四面外延50米。2003年,洪水村遗址被陕西省人民政府公布为第四批省文物保护单位。
城子梁遗址
城子梁遗址
2023-10-24
城子梁遗址,位于河曲县巡镇五花城堡村北约2.5公里处。东西长约500米,南北宽约200米,分布面积10万平方米。遗址区处于丘陵地上,南高北低。文化层厚约0.5~2米,采集有东周时期的泥质灰陶绳纹和夹砂灰陶绳纹等残片
南城村遗址
南城村遗址
2023-12-04
时代:新石器时代、商、汉南城村遗址,位于河北省邯郸市磁县南城乡南城村西北,北为古涧河,整个遗址位于古涧河主河道南岸地上,为新石器时代至商、汉时期重要的遗迹。2002年夏调查发现,2003年秋冬复查,2004年秋试掘。是南水北调工程重点文物考古项目之一
丹徒团山遗址
丹徒团山遗址
2023-05-20
团山遗址,位于丹徒县高资镇赵家窑村和招甸村之间。1957年发现,1987年发掘。遗址是一处高出地面7米的遗址,面积约3000平方米,发掘380平方米,文化层堆积厚5~6米,分为11层,清理房屋基址1处,灰坑13座
船湾遗址
船湾遗址
2023-10-24
船湾遗址,位于河曲县文笔镇船湾村东约150米。东西长约400米,南北宽约300米,分布面积约12万平方米。遗址区处于黄河东岸地上,地势平坦。地表采集有新石器时代的泥质灰陶篮纹、夹砂灰陶绳纹等残陶片
坪山小沟遗址
坪山小沟遗址
2023-10-06
坪山小沟遗址位于武威市天祝藏族自治县东坪乡坪山村。遗址分布在小沟两侧的二、三级地上,绵延相连,南北长约400米,东西宽约300米,分布面积约12万平方米。遗址地表暴露有夹砂红陶、彩陶残片及人骨等
大悲寺遗址
大悲寺遗址
2023-08-30
大悲寺遗址位于吴城镇惠庄村北200米的地上,面积约四万多平方米,为原文教局汪祥云发现。遗址为一高出地面到四米的台地,岗上原有大悲寺一座,故名。遗址中部开挖一条南北深约四米的大路沟,在路沟两侧的断崖上,可以见到大量文化层和遗物,文化层堆积厚约三米,在遗址南端
张夏镇焦台村
张夏镇焦
2023-11-10
景区称号:乡村旅游(山东最美乡村)焦村位于济南市长清区张夏镇,村子以盛产玉杏而闻名。张夏镇素有种植玉杏的传统,面积有1.2万亩的玉杏基地被称为万亩杏园,有江北第一杏园之誉
五台山北台顶灵应寺
五台山北顶灵应寺
2023-07-06
五台山北顶灵应寺,位于五台县台怀镇阳坡道村妙德庵自然村北约3300米。坐北朝南,东西长69.78米,南北宽99.57米,占地面积6948平方米。据明《清凉山志》载,建于隋开皇元年(581)。清康熙二十二年(1683)重建。现建筑均为二十世纪八九十年代重建
炭河里遗址
炭河里遗址
2023-05-15
炭河里遗址(宁乡炭河里国家考古遗址公园,湖南宁乡炭河里西周城址):位于宁乡市黄材镇寨子村塅溪与沩水交汇的地上(黄材镇在山间盆地),是南方地区最早的西周城址,发现于1963年初,考古工作者曾对此先后进行了五次发掘,证明炭河里遗址为西周时期某一方国的都城所在地
西堼遗址
西堼遗址
2023-08-19
西堼遗址位于沾化县冯家镇西堼村西北500米处,秦口河和迷河沟分别穿过遗址东侧和西侧,遗址地势为一高于四周耕地约1.5米的漫坡状形地,因河流冲刷,文化层直接暴露,深度达2.5米,河边堆积大量陶器残片,其中包括夹蚌红陶罐、灰陶罐、多式陶豆、筒瓦片等
四方墩遗址
四方墩遗址
2023-04-20
四方墩遗址位于民勤县昌宁乡阜康村东北4公里处的荒滩上。遗址东西长2220米,南北宽2000米。文化层厚3米,其表面散布着大量的灰陶片、夹砂红陶片、绿釉陶片以及铁犁、铜饰、小玉片等。遗址中存一方形墩,经考证为汉代修建,沿用至西夏重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