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稿    搜索
搜 索
找到 板仓失考墓石刻 相关景点共 7101
临朐沂山歪头崮石刻
临朐沂山歪头崮石刻
2023-08-17
临朐沂山歪头崮石刻位于沂山风景区西北部,海拔971米,是沂山第四高峰。据史料记载,沂山石刻,主要是摩崖造像与题刻。由于历代战乱,多已被毁,现仅存歪头崮救苦观音像和人世蓬莱题刻等为数不多的石刻
四明山心摩崖石刻
四明山心摩崖石刻
2024-01-15
四明山心摩崖石刻位于宁波市海曙区章水镇字岩下村,原杖锡寺南面约1华里处。该摩崖石刻除了四明山心,四个隶体大字外,旁无落款,有关史书亦无其镌刻的确切年代的记载。。镌四明山心之石称屏风岩,该石高4.5米,阔1.95米,厚3.2米,东面直书四明山心,四个隶体大字
梁星源墓
梁星源
2023-10-03
前排列石人、石马、石羊、石狮等,并有石刻华表,上题盛有高名齐华岳,长流遗恨满湖湘联语。文革中被毁。
闽安龙门摩崖石刻
闽安龙门摩崖石刻
2023-11-15
闽安龙门摩崖石刻位于马尾区龙腰山东麓国道104旁,摩崖石刻高2米,宽1.1米,龙门二字纵行楷书镌刻,字高0.86米,宽0.76米。相传系朱熹为祀大禹疏河决江凿龙门而刻。龙门石刻右侧有赵与滂诗刻、无名氏题记
建武石刻造像
建武石刻造像
2023-09-13
建武石刻造像位于兴文县九丝城镇玉屏墩万寿寺,青砂石圆雕造象3尊,为一佛二菩萨的西方三圣。其中阿弥陀佛结跏趺坐于束腰莲台,头饰螺髻,双耳垂肩,面部丰满,神态安祥,着僧祗支,外穿通肩大衫,两手合什于胸。像背下端有万历二十五年(1597)造题记
寒山摩崖石刻
寒山摩崖石刻
2023-04-27
寒山摩崖石刻散落在寒山岭中。寒山岭是明万历二十八年(1600)赵宋王室后裔赵宧光买山葬父之所。他守孝终生,并叠石造园,疏泉堆山,筑成寒山别业,形成了集山水、园林、书画为一体的艺术建筑,内藏胜景。清乾隆帝六次南巡均驻跸寒山别业,赐诗三十余首
长洲石刻
长洲石刻
2024-01-09
介绍估计距离现在已有3000年历史的青铜器时代石刻,位于长洲东湾沿岸的华威酒店下方,于1970年被地质学家发现。石刻上的两组纹饰均由数条曲线环绕着小凹槽构成。第二组石刻于发现时尚未完全暴露;须经小规模挖掘后,才能展现全貌。交通1、可从中环搭乘新渡司的渡轮前往
朱氏家族墓地(含石刻)
朱氏家族墓地(含石刻
2023-08-23
朱氏家族墓地(含石刻)年代为清,位于东昌府区梁水镇八刘村。2008年,朱氏家族墓地(含石刻)被公布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朱氏家族墓地(含石刻),朱氏家族墓地(含石刻)简介,朱氏家族墓地(含石刻)聊城市东昌府区朱氏家族墓地(含石刻
田氏家庙及石刻
田氏家庙及石刻
2023-08-23
田氏家庙及石刻年代为明清,位于侯营镇康营村。2018年,田氏家庙及石刻被公布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田氏家庙及石刻,田氏家庙及石刻简介,田氏家庙及石刻聊城市东昌府区田氏家庙及石刻旅游指南
安岳石刻·圆觉洞景区
安岳石刻·圆觉洞景区
2023-02-26
安岳石刻具有古、多、精、美的特点:一是古,安岳石刻始凿于南北朝,兴于唐朝、五代、北宋,在中国石刻史上具有上承云冈、龙门石窟,下启大足石刻的特殊地位。二是多,现存摩岩石刻造像230余处、10万余尊、石刻40余万字,分布在全县69个乡镇
百花冢摩崖石刻
百花冢摩崖石刻
2024-01-15
是明末广州著名歌女张乔的已毁。据莲香集载,张乔前原有石碑,刻张丽人4字,还有墓志铭。现墓地仅存一块高约3米的大石,上面刻百花冢3个隶书大字。其余均不存。张乔(1615~1633年),字乔婧,号二乔
建阳市考亭水利风景区
建阳市亭水利风景区
2023-10-30
阙里水街:l、廊桥凌波:将西门电站大桥改建为闽北传统形式廊桥,廊桥造型优美,飞架水面,人行通道,观景平台,步行远观水面是一道独特的风景线。2、清溪问道:作为进入阙里水街主段之前过度部分,利用环山面水的地貌特点,构筑蜿蜒前行的环溪栈道,以朱熹问渠那得清如许
乱墩子墓群
乱墩子
2023-04-20
乱墩子群位于永昌县水源乡杜家寨村西3公里。是一处汉、唐两代墓葬集聚的大型墓地。面积约22.5万平方米。1956年发现,可辨封土千余座,最高者达6米。大部分为单室和多室砖室。采集有汉代釉陶尊、罐、灶、井、、甑、盘和漆器、五铢钱等,另有唐代三彩甑等
松树林墓群
松树林
2023-04-25
松树林群位于南漳县板桥镇双龙寺村。清代家族墓地。共有墓葬5座,均坐南朝北,依山而建,形制相近。冢前均围护有半月状围墙,前面横列雕花栏板,间由立柱相连,冢多呈圆形,以弧形条石围砌,冢前均立重檐或单檐碑亭。(第五批)信息来源:湖北省文物局
法相岩石刻
法相岩石刻
2023-06-15
位于湖南省武冈市城东2公里处,因石刻丰富久负盛名。法相岩又名宝方山,为大型石灰岩溶洞。清《一统志》载:宝方山在州东南五里,一名宝胜山,又名法相岩。据佛经《大乘义章》:一切世谛,有为有无,皆称法相。法相岩的名称即由此而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