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到 柳州立鱼峰风景区闹市的风景 相关信息共 7500 条
双塔鱼
2024-01-03
双塔鱼:敦煌食风受草原游牧民族的影响较大,烤全羊是市内所有饭店、宾馆必有的一道菜。但安西三绝——饮锁阳酒,品瓜州瓜,食双塔鱼,是安西也是敦煌饮食文化之源流。锁阳酒以药固精壮阳,瓜州(即敦煌)出蜜瓜已有3000多年历史。周穆王宴请西王母及诸侯即有瓜州蜜瓜;双塔淡
张家港刀鱼
2023-08-29
张家港刀鱼:刀鱼学名刀鲚,属洄游鱼类。每当春季,刀鱼成群溯江而上,形成鱼汛。农谚有春潮迷雾出刀鱼,是春季最早的时鲜鱼。刀鱼体形狭长侧薄,颇似尖刀,银白色,肉质细嫩,但多细毛状骨刺。肉味鲜美,肥而不腻,兼有微香。宋代名士刘宰曾有诗称赞:肩耸乍惊雷,鳃红新出水,芼
陈煮鱼
2023-07-15
陈煮鱼:陈煮鱼陈煮鱼属鱼虾类菜肴,为开封传统名菜。制作:以鲤鱼为主料,先将初加工的鱼扩一下,两面解成瓦垄形花纹。在锅内添入大油,投入葱、姜,将鱼放入,两面煎匀,随即添汤,用武火煮至汤浓,下入佐料,最后点入酱油即成。特点:汤鲜肉嫩,味美爽口。
兴山杨鱼
2023-07-17
兴山杨鱼:兴山杨鱼兴山南阳镇水产品产业协会兴山杨鱼(别称齐口裂腹鱼)主产于湖北省兴山县南阳镇香溪河流,香溪河位于神农架香溪源下游,生长历史悠久。相传鱼洞闻雷涌鱼群,神农架一些岩洞内通地下河,外连地表水,每逢第一声春雷响过不久,鱼群便会从洞口涌出来,因而叫做鱼洞
清蒸鲂鱼
2023-12-17
清蒸鲂鱼:清蒸鲂鱼是河南洛阳的传统风味名菜,属于豫菜系,以其制作简单,香淡味纯而闻名。鲂鱼产于伊水,故有伊鲂之说,汉唐时期常以此鱼招待贵宾。相传,唐代大诗人白居易和九老会的诗人们,在饮酒赋诗时,常食此鱼。MAIGOO美食小编推荐洛阳其他特色菜:洛阳汤、潘金和烧
草海细鱼
2023-12-11
草海细鱼:威宁草海细鱼又称虾子鱼、黄辣丁、小黄鱼,长约寸许,不会长大,肉厚味佳,久已闻名于省内外,系将草海鲜鱼捕起后经风干或微火烘焙而成。草海细鱼兼有虾味,原来条条鱼肚内或口内都有完整的红虾。这是因为草海的细鱼很贪吃,往往肚子里虾子还未消化,嘴上又含上另一只,
三门跳跳鱼
2023-06-26
三门跳跳鱼:三门跳跳鱼是浙江省台州三门的特产。跳跳鱼,又称弹涂鱼,是三门特产,也是台州市民餐桌上常见的美食。弹涂鱼肉质鲜美细嫩,爽滑可口,含有丰富的蛋白质和脂肪,因此日本人称其为海上人参,特别是冬令时节弹涂鱼肉肥腥轻,故又有冬天跳鱼赛河鳗的说法。弹涂鱼烹调方法
鳑鮍鱼
2023-09-05
鳑鮍鱼:鳑鮍鱼是浙江西塘的特色。西塘水网交错,源头来自太湖,极佳的水质为野生鳑鮍鱼的生长提供了良好的环境,鳑鮍鱼沿河岸群居而生,故而得名。长约寸半,体形扁平而小巧,永远长不大。野生鳑鮍鱼烹制的方法有红烧、清蒸、做汤等,其中最具特色数椒盐鳑鮍鱼。
天湖风景园
2023-04-26
天湖风景园位于宜昌市猇亭区高湖村,占地约670000平方米,风景区内主要景点有天然溶洞候龙洞、天坑地缝和孔雀园等。
玉井峰
2023-10-07
玉井峰玉井峰座落在县城南10公里处,在店子街东面、山上清水潺潺,苍松葱郁,道观古刹,隐现其中。有泰山殿、大和殿、观音殿,八仙坛、圣母宫、望仙阁等多座楼阁殿宇,雕画别具匠心,塑像神态各异。农历四月初八的传统庙会,游人甚众
先生鱼
2023-06-17
先生鱼:先生鱼又称安康鱼,体前半部平扁,圆盘形,尾部细小。体长50厘米以上。背紫褐色,腹面淡色。头大,口宽,牙尖锐,口内有黑白斑纹。胸鳍宽大,臂状。背鳍最前3鳍棘分离,第一棘顶端有皮瓣(也叫皮质穗),瓣内寄生着一些发光的细菌,象一只悬挂明灯的钓鱼杆。同时,安康
海门莲峰书院
2023-06-24
莲峰书院又称忠贤祠,位于潮汕名胜迹地莲花峰风景区西北侧钟南山麓,坐北向南,座拥主峰莲花峰,背靠粤东名刹莲峰古寺,主体结构二厅二天井,纵30.2米、横12.9米,自明代创建以来,闻名远近,功能合二为一,既是纪念性祠堂,又是兴学育才的书院
石海自然风景区
2023-10-05
石海自然风景区石海自然风景区位于金塔县航天镇东南的大漠深处,面积约100平方公里,大自然鬼斧神工的造化,使其山奇特,其石怪异,其景幽静,且规模庞大,形状完美,地貌经典,实属国内罕见。山峰似高楼林立,河床如街道绵延,乱石疑闹市行人。百里山岩,一步一景,神奇莫测
萍乡麻辣鱼
2023-09-24
萍乡麻辣鱼:萍乡麻辣鱼包括草鱼、鲢鱼、小毛鱼系列。原料均采用农户养殖的鲜鱼。通过杀菌,配料多重工序后,味道独特,口感细腻,回味悠长,香辣鲜皆有。在不失鱼原营养价值的基础上又能生津开胃,并且物廉价美,即可作菜又可作为旅游食品。
柳关红军无名烈士墓
2023-06-07
柳关红军无名烈士墓位于监利县福田寺镇凡三村,大小墓冢1370余座。1931年至1932年,国民党对湘鄂西根据地连续发动了三次围剿,贺龙领导的红三军英勇作战,12000余名红军战士长眠于此。(第四批)信息来源:湖北省文物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