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稿    搜索
搜 索
找到 桃源宫陀罗尼经幢 相关特产共 3109
桃源黑猪
桃源黑猪
2023-10-30
桃源黑猪:桃源黑猪是湖南省常德市桃源县的特产。桃源黑猪外型具有号筒嘴、螳螂颈、蝴蝶身、鲫鱼肚、鲤鱼尾等特点,早熟易肥、蓄脂力强、味道鲜美、肉质细嫩。桃源黑猪又名延泉黑猪,属肉脂兼用型猪。它原产于桃源车湖垸、青林(茅草街)、枫树和陬市一带,尤以车湖垸乡延泉所产为
桃源鸡
桃源
2023-10-31
桃源鸡:产于桃源县,为全国著名鸡种。桃源鸡又名铜锤鸡,因其颜色金黄,鸡腿形似铜锤。故名。据《桃源县志》记载,桃源喂养这种鸡已有300多年历史。桃源鸡为肉用型鸡,肉嫩味美,体内脂肪不多。肉用型。原产于湖南桃源县、三阳港和深水港一带,外貌特征:体格高大,近正方形。
桃源茶叶
桃源茶叶
2023-10-31
桃源茶叶:桃源由于地理气候适合,盛产多种优质茶叶,主要有:茉莉花茶、柚花茶、桃花源乌龙花茶、桃源大叶乌龙茶、古洞春银毫、乌云毛尖、桃源杉针、古洞春芽、龙凤茶、野茶王
桃源石
桃源
2023-10-30
桃源石:桃源县城东南l公里处的八字路乡文溪山,在20多米厚的砂砾层中,盛产一种闻名于世的桃源石,包据玛瑙、燧石、石髓、蛋白石等多个品种,但以玲珑美丽的玛辎为最多。桃源石多呈圆形、肾状、葡萄状等。直径大者3~4厘米,小者黄豆模样,最大的直径有7~8厘米。颜色有浊
桃源黄牛
桃源黄牛
2023-10-31
桃源黄牛:桃源黄牛产于牛车河等地,中头部大小适中、额宽、角呈倒八字形,眼大而圆,毛色深棕,品质优良,肉味鲜美。桃源理公港、牛车河、黄石等山区饲养的湘西黄牛是一种与其它黄牛不同的牛类。它体型较大,骨骼粗壮,肌肉丰满;被毛短密,富有光泽;皮肤较厚,富有弹性。其毛色
长乐桃源蜜桃
长乐桃源蜜桃
2023-09-21
长乐桃源蜜桃:长乐桃源蜜桃
桃源红茶
桃源红茶
2023-07-18
桃源红茶:桃源,地处湘西北,南枕莽莽雪峰、北倚巍巍武陵,一条最漂亮的清水之河——沅水自西向东穿越县境中部99公里。特殊的地理位置使之得以吞洞庭湖色,纳湘西灵秀,沐五溪奇照,揽武陵风光。幽奥秀美,雄浑壮阔。举目四望,画入眼帘,人在画中,成为东晋陶渊明笔下的人间仙
奥尼鱼
2023-11-17
鱼:奥鱼禺山牌奥鱼苗是番禺区农科所经过多年奥鱼研究而培育出的优质鱼苗,在2001年10月举行的中国国际农业博览会上被认定为2001年中国国际农业博览会名牌产品。据国际农业博览会筹办机构指定的权威部门——农业部淡水鱼类种质检验测试中心对禺山牌奥鱼的随
桃源野茶王
桃源野茶王
2023-10-31
桃源野茶王:桃源野茶王,湖南省桃源县特产。中国国家地理标志保护产品。该茶为濒危的山地野生大叶茶品种。具有叶片肥大、叶质柔软、叶色深绿、芽头硕壮、茸毛较多、汤色翡翠、气味芳香、余味悠长等特点。当地研发保护,实现了该品种的人工繁育,产量逐步上升。1997年桃源
尼山砚
山砚
2023-09-30
山砚:产于山东曲阜。山砚因取材于孔子诞生地山而得名。乾隆时的县志中,就有生产山砚的记载。山砚石,色呈柑黄,有疏密不匀的黑色杜花纹,石面精腻,抚之生润。制作砚台,下墨利,发墨好,久用不乏。山砚方朴大方,一方砚石,巧用自然,略加点缀,情趣盎然。杜花砚,
桃源大种鸡
桃源大种鸡
2023-10-30
桃源大种鸡:桃源鸡的公鸡体重可达7千克,母鸡可达5.2千克,是千真万确的事实。桃源大种鸡历史悠久,原中心产区在深水港、三阳、向家桥、佘家坪、泥窝潭和太平桥等乡,其次是白洋河上游的漆河、双溪口。菖蒲、黄石等地。其中以三阳所产最为出名,称之为三阳鸡。桃源县自西向东
桃源牛干巴
桃源牛干巴
2023-12-21
桃源牛干巴:桃源牛干巴是云南省昭通市鲁甸县桃源回族乡的特产。桃源乡牛干巴,纯民间工艺制作,肉质细嫩,容易切片,食用时煎煮均可,尤以香油煎吃为妙。昭通穆斯林群众素有饲养菜牛腌制清真牛干巴的传统手工艺,由于牛干巴味道鲜美可口,易保存携带,食用方便,因而,颇爱广大消
尼诺茶
诺茶
2023-12-17
诺茶:诺茶,因产于保山地区的昌宁县诺山而得名。1987年,联合国粮农组织专家安东尼奥迪到昌宁考察时,饮此茶后赞不绝口。1988年,斯里兰卡茶叶专家戈林到昌宁,品尝后称之为茶中精品。诺茶外形条索紧卷,毫锋显露,色绿油润,汤色清澈明亮,清香鲜爽,叶底嫩匀明
尼雅羊肉
雅羊肉
2023-07-31
雅羊肉:雅羊肉的肉品质特别突出,羊肉中羊湠基化合物含量低,使羊肉无膻味,受到民众的喜爱和高度评价、赞誉,雅羊肉具有低脂肪,高蛋白,低胆固醇等特点,雅羊肉烤制品(烤全羊、馕坑肉、烤羊肉串)肉香味独特,是肉品中的极品。且雅羊的油和鸡蛋及冰糖经过科学配置,
撒尼刺绣品
刺绣品
2023-12-21
刺绣品:撒刺绣是一项独到的工艺技术,它有悠久的历史。挑花技法多样,有挑、绣、补、纳、扣以及单面挑、双面绣等。撒妇女从小就承传长辈种麻、织麻、纺线、织布、缝绣的技术,并把能否刺绣作为衡量妇女才能的一种标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