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稿    搜索
搜 索
找到 步云洞摩崖 相关景点共 6208
天子庙洞
天子庙
2023-05-02
天子庙是一古溶洞,位于云南省大理州鹤庆县辛屯乡逢密村凤凰山麓。天子庙本名青玄,因旁建有天子庙得名。天子庙深84.6米,右侧深38米,左侧深25米,最高处4.96米,最宽处26.1米
城步白云湖
白云湖
2023-06-15
包括白云溶洞群和白云湖,位于县城东南,距城区中心1.5—3.5公里。白云湖突起于百米高坝之上,湖面9.5平方公里,平均水深80余米,总蓄水量3.6亿平方米,水源来自高山峡谷,水质清纯,无污染,五座花岛点缀湖中,形成五彩缤纷的自然景观
观山摩崖石刻
观山摩崖石刻
2023-04-27
观山摩崖石刻位于浒墅关经开区观山南麓,观山公墓范围内。观山是阳山的一支,山上巉岩壁立,摩崖题刻极多,南麓山壁上有明嘉靖石刻仙人洞、来鹤峰、积翠峰等,还有清代道光时期的管山石刻等,大多是点景题字,字体各异,笔力遒劲,是研究明清书法艺术的极好资料。
葫芦山摩崖石刻
葫芦山摩崖石刻
2023-06-23
葫芦山摩崖石刻,位于广东省潮州市葫芦山。葫芦山旧称艮山,因山下有西湖,故又称湖山或西湖山,葫芦山既是风景秀丽的旅游胜地,又是摩崖石刻荟萃之所。山多巉岩怪石,或拔地而起,或峥嵘突兀,或悬崖削壁,或傍水临波,为墨客骚人留题勒石的好去处。可谓逢岩必刻,无石不铭
紫薇洞
紫薇
2023-07-28
位于巢湖市北郊的紫微,是一座国内罕见、特色鲜明的地下河型洞穴。全长1500米,体宏阔,结构繁丰,景观奇特,以雄、奇、险、幽著称,为江北第一大洞。洞内最奇妙的景观是四绝、三奇
龙居寺摩崖造像
龙居寺摩崖造像
2023-09-17
龙居寺摩崖造像(原名:龙居寺石刻及摩崖造像)年代:唐光华2年类别:石窟寺及石刻公布时间:2012年8月15日地址:安居区东禅镇白鹤嘴村简介:龙居寺摩崖造像位于四川省东禅镇白鹤嘴村,始建于唐光化二年(899年),具有佛教造像和道教造像并存的特点
西樵山摩崖石刻
西樵山摩崖石刻
2023-06-25
西樵山摩崖石刻位于南海市西樵山。共140多题,主要分布在翠岩、九龙岩、金鼠埌、白云等处。字体有隶、篆、楷、草、行等;年代由明清至当代,作者有官宦、隐逸、大学问家和乡贤;内容有记迹抒怀,有警世之作,而更多的是歌咏西樵山的风光旖旎、秀色可人
石牛界摩崖石刻
石牛界摩崖石刻
2023-06-26
石牛界摩崖石刻位于封开县封川镇台村石牛界近山溪水边的石壁上。刻于清乾隆年间。石刻两题,阴刻直书楷体。其一高0.46米、宽0.42米,刻文:时大清乾隆四十九年五月下旬西江水泛涨,至六月初四日止,其水淹至大庙天池石滩外,红瓦庙后座水深一尺五寸
铜鼓县摩崖石刻群
铜鼓县摩崖石刻群
2023-05-28
摩崖石刻群于1983年公布为铜鼓县第一批重点文物保护单位。铜鼓石石刻,是我县最闻名的石刻,我县因其取名,也因此而古今闻名。据《义宁州志》载:铜鼓石在武乡二十四都,屹立数丈,形如铜鼓,相传许旌阳逐蛟过此,石中有声,疑以为怪,挥剑劈之,今一石中分,宛如剑劈
河西香云寺
河西香
2023-09-29
河西香寺梁河香寺,原名勐连寺。明永乐初年(1463年)始建。清乾隆二十八年(1763)迁现址,改名香寺。诗句:铺香作海,一寺隐烟霞即寺含意。咸同年间毁其半,光绪七年(1881年)复修。占地面积1084平方米,建筑面积477平方米
侍郎坦摩崖石刻群
侍郎坦摩崖石刻群
2023-10-24
侍郎坦摩崖石刻群湖南郴州永兴县侍郎坦摩崖石刻群,是最近发现的以唐代文学家韩愈手书昌黎经此为主的题记刻石、六朝佛像残画刻石群以及清道光七年永兴县为了维护韩愈原迹粉本改为阴刻的题记和道光八年永兴县程恩泽翻摹阳刻为二行四字的题记,刻石共十余处
青峰山摩崖造像
青峰山摩崖造像
2023-08-22
青峰山摩崖造像位于东平县城南青峰山西山谷北侧。为佛教摩崖造像。造像有两组,第一组近于山巅,呈扇形分布,为宋代造像。中间为一佛二弟子像,佛高1.5米,结跏趺于须弥座上,两耳垂肩,高肉髻,著通肩式袈裟,手施无畏与愿印。左右崖上又各分布有九尊罗汉像,合为十八罗汉
洞山旅游区
山旅游区
2023-07-11
山旅游区位于巴林左旗丰水山镇境内,距旗政府所在地林东镇28公里。山峰峦叠嶂,山势险峻。山因洞窟多而得名,山间天然或人工开凿的大小岩洞108个,堪称的天地,的世界。大洞、小洞,圆、扁,深、浅,直、弯,明洞、暗,远近高低,形状各异
大云青龙桥
青龙桥
2023-04-03
青龙桥位于大镇西庄街,建于清代。2011年5月公布为县级文物保护点。该桥占地48平方米,为单孔石拱桥,桥长15.9米,桥面宽2.9米,桥堍宽3米。拱圈纵联分节并列砌置,东西各有19级台阶。该桥是大镇境内现存年代最早的桥梁,具有一定的历史价值
云悟寺
悟寺
2023-09-16
悟寺原名云雾寺,明代嘉靖年间建寺于云雾山西端,海拔1508米,因山高林茂,终年遮雾绕而得名。明清时期,以云雾寺为主体,依山而下兴建寺庙三座,为上山的脚庙,分别为上寺、中寺、下寺,一山四寺连为整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