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稿    搜索
搜 索
找到 洋县龙泉寺 相关信息共 147
洋县龙泉寺
洋县龙泉寺
2023-10-04
洋县龙泉寺时代:清地址:汉中市洋县贯溪镇龙泉村保护范围:东至檐外,南、北至围墙外,西至贯长路。2014年,洋县龙泉寺被陕西省人民政府公布为第六批省文物保护单位,洋县龙泉寺,洋县龙泉寺简介,洋县龙泉寺汉中市洋县龙泉寺旅游指南
洋县西瓜
洋县西瓜
2023-12-24
洋县西瓜:洋县西瓜是陕西省汉中市洋县的特产。洋县具有种植西瓜良好的自然环境条件和地理市场优势,种植西瓜历史悠久,洋县西瓜以个大、瓤红、汁多、肉脆、味甜而闻名遐迩,素有陕南瓜乡之称。洋县是陕南最大的西瓜生产大县。2004年全县生产面积4万亩,年产量8万吨,建成了
洋县红薯
洋县红薯
2023-12-24
洋县红薯:洋县红薯是陕西省汉中市洋县的特产。洋县红薯具有品种优良、上市早、薯块大、表面光滑、色泽明亮、口感好、产量高、淀粉含量高、无污染之特点。已获得有机转换食品认证。洋县年种植面积达50000余亩,产鲜红薯10万吨,目前该地所产红薯,除农户自用以外,其余全部
洋县香米
洋县香米
2023-12-24
洋县香米:洋县香米,据说始于汉代,至今已有2000多年的栽培历史。相传,北宋丞相寇准曾从洋县取香稻种子到长安(今西安)城内试种,没过几年,香稻米的香味便没有了。据传说,流传至今的香米园遗址,就是当年寇准试种香稻之地。洋县香米,米粒色白,呈半透明体,形状稍扁,近
洋县清凉寺
洋县清凉寺
2023-10-04
洋县清凉寺时代:清地址:汉中市洋县四郎乡清凉村保护范围:东、北、南至围墙,西至戏楼后檐。建设控制地带:东面同A区,南至大门向南30米处,北至和尚坟,西至戏楼后檐向西50米处。2014年,洋县清凉寺被陕西省人民政府公布为第六批省文物保护单位。
蒙阴龙泉寺
蒙阴龙泉寺
2023-08-17
蒙阴龙泉寺位于蒙阴县常路镇于洼村,年代为唐——明清,类别为古遗址。蒙阴龙泉寺是第二批市级文物保护单位,蒙阴龙泉寺,蒙阴龙泉寺简介,蒙阴龙泉寺临沂市蒙阴县蒙阴龙泉寺旅游指南
洋县文庙大成殿
洋县文庙大成殿
2023-10-04
洋县文庙大成殿时代:清地点:洋县洋州镇文明西路洋县中学院内保护范围:以大成殿为坐标,东、西檐水各外延5米,南、北檐水各外延3米。建设控制地带:A区东、西分别向外延伸3米,南、北分别向外延伸5米
洋县元胡
洋县元胡
2023-12-24
洋县元胡:近年来,洋县立足生态资源优势,不断加快有机产业和中药材种植产业发展。洋县是全国首批有机产品认证示范县、全国朱鹮生态保护产业知名品牌示范区,洋县黑米和洋县红米成为国家地理标志保护产品。到目前为止,洋县有机产品认证达到14大类76种,认证面积超过13.2
龙泉寺古佛
龙泉寺古佛
2023-08-20
龙泉寺古佛,俗称丈八佛,原在德平镇西南隅龙泉寺内,1377年(明洪武十年)建。佛身系大理石质,高一丈八尺,雕刻精细,栩栩如生。1937年龙泉寺被日军烧毁,丈八佛幸存,现由临邑县文化馆珍藏。信息来源:临邑县史志办
洋县面皮
洋县面皮
2023-12-24
洋县面皮:面皮是洋县一种极普通的饮食。它以本地特产大米为主要原料,制作简使,家家会做。面皮既是主食,吃两老碗可以果腹,又似菜肴,具有独特的美昧,所以人人爱吃,久吃不厌。乡里人在家天天吃面皮,但一进城还是找面皮担子,因为既经济又实惠。面皮虽是洋县最平常的饮食,却
鹿泉龙泉寺
鹿泉龙泉寺
2023-05-11
龙泉寺坐落在河北省石鹿泉市上庄镇韩庄村龙泉山上,东距石家庄14公里。龙泉寺的龙井、龙爪槐、龙池、龙泉景观,皆冠以龙字,而龙又与这里水质优良的泉水有关,龙泉由此得名。古人在此建寺,香火因此而更加兴盛。龙泉寺始建於金正隆二年(1157年),为净琛和尚所修建
龙泉寺石窟
龙泉寺石窟
2023-03-25
龙泉寺石窟年代为北魏、清,位于阳高县狮子屯乡苏家窑村西1公里。2018年12月25日,龙泉寺石窟被公布为阳高县县级文物保护单位。保护范围:以文物本体为界四周各向外延伸100米。
韩西龙泉寺
韩西龙泉寺
2023-08-21
韩西龙泉寺位于历城区唐王镇韩西村,年代为明清。2013年12月20日,韩西龙泉寺被济南市人民政府公布为第四批市级文物保护单位,韩西龙泉寺,韩西龙泉寺简介,韩西龙泉寺济南市历城区韩西龙泉寺旅游指南
霸州龙泉寺
霸州龙泉寺
2023-07-01
龙泉寺霸州龙泉寺是河北省重点文物保护景点,位于霸州市信安镇,始建于唐末。原名龙花寺,金代改名普照禅院,元代定名为龙泉寺,寺院内大雄宝殿前的中轴线两侧有两口古井,水如泉涌,故得名龙泉
余姚龙泉寺
余姚龙泉寺
2023-10-18
据《光绪·余姚县志·典祀》记载,龙泉寺,东晋咸康二年(336)建,唐会昌二年(842)废,大中五年(851)重建,南宋建炎年间被毁。宋高宗因躲避金兵追踪,途经余姚,登龙泉山,赐金重建龙泉寺。元至元十三年(1276)又毁,元贞元年(1295)重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