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稿    搜索
找到 洪州窑遗址 相关信息共 7500
沙苑文化遗址
沙苑文化遗址
2023-10-02
沙苑文化遗址沙苑文化是中国科学院组织的三门峡水库区考古工作队于1955年冬在本县南部的沙丘地带发现的,当时仅发现了石器。1973年,县馆组织的调查组在沙苑地区调查时在s19地点发现了人头顶骨化石。以后又与陕西省考古所相继进行了四次调查和普查
朱家山坪上遗址
朱家山坪上遗址
2023-09-18
朱家山坪上遗址,位于城东郊嘉陵江左岸一级台地上,台地高约10米,面积45万平方米。在江水切割的断层面,距地表40厘米以下即有文化层暴露,文化堆积较厚,深度达3米,内有大量夹沙和泥质灰陶、褐陶、红陶,形器有尖底器、大平底、圆足器等
吐拉戍堡遗址
吐拉戍堡遗址
2023-10-10
吐拉戍堡遗址吐拉戍堡遗址,大尤都斯乡西南面·唐代·县级文物保护单位戍堡平面呈方形,东南角筑一烽火台。因盐碱腐蚀严重,戍堡的构筑方法不清。其东西墙垣长65米,南墙垣尝2、北墙垣长69米,面积约4257·5平方米。墙基宽5米,顶部宽2·5米
迎新崞山寺遗址
迎新崞山寺遗址
2023-07-06
迎新崞山寺遗址,位于原平市大林乡迎新村(又名南神头村)西约500米处。根据光绪版县志记载,始建于南北朝齐世祖永明八年(490),宋、元、明、清重修二十二次,是原平市著名古寺。崞山叠翠为崞阳八景之一。文革期间被毁,现存明清寺庙遗址
永康小城子古城遗址
永康小城子古城遗址
2023-05-22
小城子古城遗址批次和公布时间:第五批1999.2.26地址:辉南县园林乡小城子村年代:辽代类别:古遗址管理单位:辉南县文管所是否开放:否位于朝阳镇东北约7公里的小城子村。沿着环县公路再向东北约1公里是永康乡所在地,隔辉发河与辉发城相望
玉田乡苏维埃政府遗址
玉田乡苏维埃政府遗址
2023-04-04
玉田乡苏维埃政府遗址位于大田县均溪镇建山路177号。1929年8月,在红4军帮助下,玉田乡成立苏维埃政府,范文慰任苏维埃政府主席,乡苏维埃政府办公场所设在范氏宗祠。玉田乡苏维埃政府遗址原建筑占地面积约3亩,为木瓦单层结构,规模宏伟壮观,坐西向东
金斯太洞穴遗址
金斯太洞穴遗址
2023-03-27
时代:旧石器、商金斯太洞穴遗址,位于内蒙古自治区锡林郭勒盟东乌珠穆沁旗,是旧石器时代至商朝草原先民的居住遗址,洞穴宽16米、深24米,其堆积层厚达5米,共分3层。在最下层的堆积物中,考古人员发现了距今5万至10万年前的旧石器时代中晚期遗物,有石砧、石锤等工具
西五台唐宫墙遗址
西五台唐宫墙遗址
2024-01-15
西五台唐宫墙遗址古都大酒店的南边有长约500米的一段唐代宫墙遗址,人称西五台。唐长安宫墙早在唐末战乱时遭到破坏,加之明代扩建城市,穿越宮城范围,更难留下残痕。但偶然的原因却留下了这段宫墙,这是因为宋代利用这段宫墙为基础建了座安庆寺
现场教学点:戚城遗址
现场教学点:戚城遗址
2023-10-17
现场教学点:戚城遗址:戚城遗址及其对联刘恕人/文西周初年,周武王吊民伐罪举兵反商,在牧野之战中大败敌军,殷纣王自焚而死,周王室取代商朝成为天下共主。周朝因袭前代旧例,册立大小诸侯,裂土分茅,以藩屏周,前后多次册封了大小百余个诸侯国,卫国就是其中之一。卫国并非是
万庄堌堆遗址
万庄堌堆遗址
2023-08-25
万庄堌堆遗址,位于山东省巨野县董官屯镇。2015年6月23日,被山东省人民政府公布为山东省第五批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吉挹城古战场遗址
吉挹城古战场遗址
2023-04-18
吉挹城古战场遗址位于陕西省三原县新兴镇惠家村,年代是秦——汉,陕西省第五批文物保护单位。
傥骆道遗址周至段
傥骆道遗址周至段
2023-04-18
傥骆道遗址周至段时代:三国——清地点:周至县骆峪乡骆峪村保护范围:道路沿线5米宽地带。2008年,傥骆道遗址周至段被陕西省人民政府公布为第五批省文物保护单位。
韩张楼太子岭遗址
韩张楼太子岭遗址
2023-08-30
太子岭遗址位于驿城区老河乡韩张楼村,东南距老河乡政府所在地1.5公里,为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遗址比地面高出8.3米,文化层厚2.6米,南北呈人字形,长250米,宽95米,面积21750平方米
战国秦长城遗址——靖边段
战国秦长城遗址——靖边段
2023-04-17
战国秦长城遗址——靖边段位于靖边县周河镇、王渠则镇、杨米涧镇、镇靖镇、杨桥畔镇、龙洲镇、小河镇、天赐湾镇、中山涧镇,时代为战国——秦,类别为古遗址。战国秦长城遗址——靖边段为陕西省文物保护单位。
蒋廷锡墓葬遗址
蒋廷锡墓葬遗址
2023-10-19
蒋廷锡墓葬遗址位于苏州张家港市凤凰镇双塘村。俗称湖下蒋坟、蒋阁老坟。《重修常昭合志》记载,大学士蒋文肃公廷锡、子大学士文恪公溥、孙兵部侍郎檙墓并在河阳山东南湖下。中文名:蒋廷锡墓葬遗址地址:苏州张家港市凤凰镇双塘村俗称:湖下蒋坟、蒋阁老坟出处:《重修常昭合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