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稿    搜索
搜 索
找到 程九万墓石刻 相关信息共 6792
朱氏家族墓地(含石刻)
朱氏家族墓地(含石刻
2023-08-23
朱氏家族墓地(含石刻)年代为清,位于东昌府区梁水镇八刘村。2008年,朱氏家族墓地(含石刻)被公布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朱氏家族墓地(含石刻),朱氏家族墓地(含石刻)简介,朱氏家族墓地(含石刻)聊城市东昌府区朱氏家族墓地(含石刻
田氏家庙及石刻
田氏家庙及石刻
2023-08-23
田氏家庙及石刻年代为明清,位于侯营镇康营村。2018年,田氏家庙及石刻被公布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田氏家庙及石刻,田氏家庙及石刻简介,田氏家庙及石刻聊城市东昌府区田氏家庙及石刻旅游指南
安岳石刻·圆觉洞景区
安岳石刻·圆觉洞景区
2023-02-26
安岳石刻具有古、多、精、美的特点:一是古,安岳石刻始凿于南北朝,兴于唐朝、五代、北宋,在中国石刻史上具有上承云冈、龙门石窟,下启大足石刻的特殊地位。二是多,现存摩岩石刻造像230余处、10万余尊、石刻40余万字,分布在全县69个乡镇
百花冢摩崖石刻
百花冢摩崖石刻
2024-01-15
是明末广州著名歌女张乔的已毁。据莲香集载,张乔前原有石碑,刻张丽人4字,还有墓志铭。现墓地仅存一块高约3米的大石,上面刻百花冢3个隶书大字。其余均不存。张乔(1615~1633年),字乔婧,号二乔
法相岩石刻
法相岩石刻
2023-06-15
位于湖南省武冈市城东2公里处,因石刻丰富久负盛名。法相岩又名宝方山,为大型石灰岩溶洞。清《一统志》载:宝方山在州东南五里,一名宝胜山,又名法相岩。据佛经《大乘义章》:一切世谛,有为有无,皆称法相。法相岩的名称即由此而来
西横板桥(支弄)程宅
西横板桥(支弄)
2023-10-21
西横板桥(支弄)宅位于城区街道西横板桥支弄,坐北朝南,为典型的民国时期建筑。今建筑为单体式两层楼,砖混结构,平面成凹字型,通面阔3间13.4米,通进深13米,前设廊,圆形廊柱,后设木质螺旋型楼梯,底铺木质条形地板,置白色吊顶
铁山、岗山摩崖石刻
铁山、岗山摩崖石刻
2023-11-11
铁山、岗山摩崖石刻位于山东省邹县西北约1公里的铁山和岗山一带。这一带分布有密集的北周时期的摩崖石刻,虽历经1400多年的风雨剥蚀,至今字迹仍很清晰,保存完好。铁山摩崖石刻位于铁山之阳的一块斜坡为45度的巨大花岗岩石坪上
寒亭暖谷石刻
寒亭暖谷石刻
2023-06-14
寒亭暖谷石刻时代为唐至清。位于湖南省江华县沱江镇老县村蒋家山。寒亭暖谷石刻被称为江华石刻书法之长廊。唐永泰二年(766),江华县令瞿令问筑亭,道州刺史元结作《寒亭记》,摩刻于亭后
德阳观音岩石刻
德阳观音岩石刻
2023-09-16
德阳观音岩石刻简介观音岩石刻位于罗江县北隅,清乾隆三十二年,县令冕倡修,乾隆五十七年李调元重修,1992年冬文星镇重建。李调元《观音岩重修大殿记》云;观音岩本名白石岩…乾隆辛酉秋,骤雨淋漓,山崩石裂,雷轰电击,突从霹雳光中而观音石像出焉…是月
潮阳莲花峰摩崖石刻
潮阳莲花峰摩崖石刻
2023-06-24
南宋潮阳莲花峰摩崖石刻位于潮阳市海门镇西南海陲的莲花峰,史称莲峰海色,为潮阳八景之一。石刻范围包括莲花峰、尖山、叠石等3处,从宋代至现代共93题。《光绪潮阳县志》记载:宋文丞相登此石以望帝舟,命题‘莲花峰’三字书其上,自此之后,历代宦仕到此凭吊忠贤或吟哦山水
“杀尽汉奸”石刻
“杀尽汉奸”石刻
2023-03-31
杀尽汉奸石刻为安庆市文物保护单位。杀尽汉奸石刻位于大观区山口乡百子山村戴家小屋附近。从安庆出发,只要经过柏子大桥,就是进山口,称为狮子口。狮子口处有一扇门,上面有匾额写着百子山抗日根据地等字样,进门后不远路就是纱帽山公墓,烈士戴曾三就长眠于此
九龙山摩崖造像石刻
九龙山摩崖造像石刻
2023-10-28
九龙山摩崖造像石刻,位于曲阜市小雪街道武家村东约百米处,九龙山中部山体的西南山坡上。石刻刻于盛唐,造像共有大小石佛洞龛6处。自南往北,第一龛为卢舍那佛像,刻于唐天宝十五年(756年),第二龛雕菩萨立像一尊,第三龛雕菩萨一尊,第四龛雕文殊菩萨乘坐狮子之上
郭璞峰摩崖石刻
郭璞峰摩崖石刻
2023-04-05
郭璞峰深涧中有多处元代摩崖石刻,为居住在郭璞峰下的鹊湖徐氏族人所刻。2018年3月9日,该石刻被省人民政府公布为第六批省级文物保护单位。元代,郭璞峰下的鹊湖徐氏成为当地望族,人才辈出
九峰摩崖石刻
九峰摩崖石刻
2023-06-04
九峰摩崖石刻位于晋安区九峰山九峰寺后,共有四段石刻,均为楷书,其中有两段清代儒商魏杰的题刻。魏杰诗刻为南向,楷书,纵9行,字径10厘米。文:山号弥尼存,九峰环侍似儿孙。朝朝相见历相识,喜地欢天只不言。一十年前到此间,樵火毁名山。而今八十颓然老,笑看佛又还
东寨摩崖石刻
东寨摩崖石刻
2023-07-06
东寨摩崖石刻,位于宁武县东寨镇东寨村楼子山雷鸣寺西的岩壁上。宋元祐六年(1091)造。石刻为长方形,长约1.1米,宽约0.8米,上有重修雷道禅寺元祐六年秋七月口巳和修造人张徹庵等字样。碑文记载宋代军政各位官员游汾河源头,酒酣奏乐的情景,并记述了同游人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