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到 罕见的自然雕刻五指石的一线天很多人要减肥后才能通过 相关特产共 7500 条
酸笋煮鸡
2023-12-15
酸笋煮鸡:是傣族一道较为典型的菜肴,其作法:将酸笋用水漂动酸味,然后放入锅里煮透,再把准备好的鸡肉放入锅里同煮,待鸡肉煮烂后起锅。随后将辣椒、葱、姜等佐料放入锅里炒热,再把酸笋鸡汤倒入锅里回一下锅,即可食用,其昧酸辣爽口,味道独特,开胃。(西双版纳)酸笋是用竹
新龙香猪腿
2023-12-09
新龙香猪腿:香猪腿是新龙地区的名产品,味美可口,是节日和招待宾朋的美食。每到冬季,家家户户都要宰杀肥猪,过去宰猪多数把猪四脚捆住,从胸部用刀开一孔,伸手入胸腔扯断心肺联结处,将猪杀死后,缝好刀口,反复用干草把猪毛烧尽后剖开,将其肥、瘦肉剥离开。
白玉肉冻
2023-12-09
白玉肉冻:彝族风味肉冻,这是彝族地区较为讲究的一种菜肴。它采用猪蹄和肘子制做而成。一般做法是将肉放入锅内煮软后捞起,剔去骨头并将肉宰碎,放上木姜、生姜、花椒等佐料,有的还放橘子皮,或鸡蛋之类的东西,然后放回锅里煮上一阵,以便使佐料渗入肉中,最后放入木钵内,放上
江阴马蹄酥
2023-12-08
江阴马蹄酥:马蹄酥是江苏江阴传统的地方名点,属于特色糕点,无锡市的特产名吃。清朝末年仿制镇江同名糕点,并经改进成面。该产品采用上等面粉、赤豆为原料,加果仁为辅料,用糯米发酵后制成。因成品四周厚、中间薄、形似马蹄而得其名。其特点为酥、松、软兼备,色、香、味俱佳。
三鲜锅烙
2023-12-05
三鲜锅烙:三鲜锅烙,锅烙的一种,是哈尔滨特色小吃。锅烙是一种东北小吃。在东北东部地区盛行。制作方法与包子有所相似,是准备好肉馅、面皮后将肉馅包入面皮,放入油锅中炸好。口感清爽但不油腻。三鲜锅烙就是加入三鲜而制作成的锅烙。三鲜锅烙,皮薄酥软,馅鲜香浓,1999年
太伏火腿
2023-12-03
太伏火腿:太伏火腿具有皮色黄亮,瘦肉鲜明似火,肥肉依稀透明,脂香醇美,咸度适中,肉质细嫩,肥而不腻,色、香、味、形质优的五绝特点。素称筵席中的夺魁名菜,是宾馆、酒店、农家乐、食堂、家庭四季必备之上品。食用时,去毛后,温水洗涤或用淘米水浸泡2-6小时(根据个人口
四川腊肉
2023-12-02
制法:(1)将盐炒热、晾凉,加硝和香料拌匀,擦抹在肉上,放一缸内,把剩下的盐和香料,均匀撒在上面,腌制23天后翻缸,翻后再腌23天出缸,洗净晾干。(2)将腌好的肉放入烘房内(房内温度保持在113
鸡蛋熨斗糕
2023-12-02
因其烙制的器具很象老式的熨斗,故名。制品分甜、咸两种。大米浸泡洗净,磨成浆,下老窖水浆搅匀发酵。待米浆发泡后,下新米浆、鸡蛋、白糖、蜜桂花、适量苏打制成糕浆。Cxc以20个烙碗置于二炭火上,碗
欢喜坨
2023-12-02
欢喜坨:欢喜坨又称欢喜团、麻汤圆、麻鸡蛋,为湖北荆州江陵等地的传统风味小吃,已有百余年的历史,其是由糯米粉滚成圆团,再裹上一层芝麻炸熟而成,炸熟后外脆内软,外焦里嫩,色泽鲜艳,吃起来一声脆响后糖汁四溢,满嘴芝麻香。据传,清末荆州城内有陶姓一家,在战乱中走散,历
开封小笼灌汤包
2023-11-30
开封小笼灌汤包:开封灌汤包是河南省开封市著名的特色小吃之一,选料讲究,制作精细,采用猪后腿的瘦肉为馅,精粉为皮,爆火蒸制而成,外形美观,小巧玲珑,皮薄馅多,灌汤流油,味道鲜美,清香利口,汤汁醇正浓郁、入口油而不腻。开封人吃灌汤包子有这样一句顺口溜先开窗,后喝汤
红兰酒
2023-11-21
本酒采用民间传统工艺,选用优质糯米为主料,佐以壮族人民称之为仙草的红兰草,制成后置于天然岩洞中,在冬暖夏凉的环境中醇化,窖存三年以上。酒体天然红色,晶莹馥郁、香甜醇和。清代诗人郑献甫曾有人
全香菇
2023-11-15
全香菇:全香菇选用干的厚菇或花菇每盆150克,净茶油50克,先把菇脚剪掉,洗净后,用清水浸泡发胖,倒去清水,将菇面向下贴在扣碗内,茶油从上淋下,放在蒸笼内蒸好,两手即将扣碗倒在瓷盆内,加少许麻油,清香可口,别有风味。此菜四季适用,为荤素筵席上的佳品。
膏蟹九节虾粥
2023-11-07
膏蟹九节虾粥:膏蟹九节虾粥江门人对粥可谓情有独钟,一年四季都离不开粥,特别是早餐,来个菜干咸猪骨粥、咸蛋瘦肉粥、白果粥,甚至来个白粥,加上一条油炸鬼,简单的一个早餐也就心满意足。炎夏,在家里熬锅靓粥消暑润五脏当正餐的,也大有人在。膏蟹九节虾粥颜色晶莹剔透,煲后
白腊荔枝
2023-11-04
白腊荔枝:又名电白白腊,是广东省早熟的名优品种,主产茂名的高州、电白等县市,叶面有光泽,有蜡层,叶脉明显。在3月上旬开花,花序较大,花朵密集,6月上中旬成熟上市。一般植后三年挂果,较丰产,平均单果重19.329.8克,近心形或卵园形,果顶钝,果肩平而一边斜,果
中垌猪
2023-11-04
中垌猪:中垌猪中垌猪以产于中垌而得名,它是广东省内良种猪之一,是化州市农家养猪的主要品种。相传中垌猪始养于明末,清代中叶,中垌猪发展到3000多头/年。民国后期增至6000多头/年,其中母猪300多头。新中国成立后,中垌猪得到较大的发展。1963年省农业厅在本